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言汇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二(然而教诫善缘所化者之理)
  本论云:
  然而如心慈爱二轨友,为守誓言之故劝我说,
  破戒过患持戒之功德,是故随意略言书此理。
  释:虽然希望舍弃九种事36,但因不舍堪为法器的有缘弟子是菩萨之特点,所以此处用转折词“然而”。殊胜意子之主犹如心脏、眼目、性命般慈爱、并具足世、出世二轨之圆满正士相的道友说:“为了‘我’不偏守护一切清净三学之誓言(请造此论)”。但他(劝者)只是为了后代所化众生守护誓言而说此语,实际上他与往昔印藏出世的圣者高僧大德无二无别,誓言也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纹一般,所以不可能舍弃誓言。然他劝请我造此论时说:“您应当造一部宣说破戒者今生来世感受痛苦不乐意等之过患,以及赞叹自相续如理如是受持殊胜戒律、学处者,自然成办自他二利功德之论典。”是此缘故,作者心中自然所显现,内容虽然极广,但却舍弃了戏论之言词而随意以金刚歌形式的简略言词撰写了此等道理。造论乃是圣者之行为。如颂云:“智者不应多许诺,倘若亲口应允后,则如石上刻花纹,死亦不会有转变。”匝那贡玛阿阇黎也说:“智者三种事业中,讲辩二者不一定,是故造论不可迷。”
  丁三(以恶劣习气所致难以守持圣者欢喜之净戒之理)
  本论云:
  然如我等往昔业所感,纵未违犯圆支根本罪,
  未守令圣欢喜之净戒,放逸贪心累世之恶习。
  释:为他人宣讲教言是极为困难的,其原因如上所说。尽管不应失毁学处而必须守持,然而(这种法器极为难得),因为隐藏功德是智者的行为,所以作者以谦虚语说:“我及如我一样的此等众生,由于往昔所积的福德善业所感而获得了如今的善妙人身,纵然未曾违犯过圆满具足基、意乐、加行、究竟堕罪支分的根本堕罪,但是却也未曾守护过令无勤中能谨护根门的圣者所欢喜之清净戒律。其原因何在呢?不具有谨慎精勤取舍的不放逸而是放逸无度,贪著五欲外境之心放荡不羁,这是不可胜数的生生世世之长久恶劣习气熏染之力(串习力)所致。间接也教诫后学者:净除往昔所积习气、持佛陀欢喜之戒至关重要。如经中所说:“知佛法僧后,生起诚信心,获圣喜戒律。”《宝性论》云:“欲证无上菩提智者数劫中,身语意无勤作而持无垢戒。”又《俱舍论》云:“若现见三谛,于戒法生信。”
  丁四(发愿生生世世中持大圣者之行为净戒)
  本论云:
  呜呼佛法珍宝善聚本,圆满净戒大圣之行为,
  福德者得净戒如意宝,发愿生生世世守净戒。
  释:末法时期的众生不能辨别黄金与牛粪之胜劣,对于与此相同不辨轮涅功过(功德与过患)之人生起哀伤之情而发出感慨“呜呼”。浊世众生之导师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与证法中,犹如价值连城的如意珍宝般的是有寂一切善妙聚集之唯一根本圆满佛法取舍的戒律。唯有获得见道时才能具备不染细微过患清净无漏的戒律,也是大圣者之行为。只有许多世代中积累广大福德者方能自然获得任运自成一切所需,满足一切所愿之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清净戒律如意宝。所以我们应当不只一次,而是反反复复发愿从今起乃至未得菩提之间,生生世世中不投生于过富或过贫之家,而生于中等之家并获得守持不染细微过患垢尘之清净戒律具八闲暇十圆满之人身。一切经论中皆宣说尽力发愿持戒是极为重要的并说众多愿词。如颂云:“具足无垢戒,受持清净戒,持无慢心戒,愿戒度圆满。”又“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七童女传记经》中说:“剃发出家后,身披粪扫衣,前往寂静处,何时如是行,唯视一木轭,手持土钵盂,无亲一户户,何时行乞食。”
  乙二(劝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实对治法)分二:丙一、修禅定之诸因;丙二、观修正行。
  丙一(修禅定之诸因)分二:丁一、主要思维静处功德而舍弃俗世;丁二、思维闲暇人身难得易灭故舍分别念。
  丁一(主要思维静处功德而舍弃俗世)分二:戊一、总说静处功德;戊二、分说功德殊胜。
  戊一(总说静处功德)
  本论云:
  阿吙忠诚可爱友请听,上有无人寂静之神山,
  前辈祖师大德修习处,向往独自喜处常修行。
  释:因对如海学处之源泉寂静之处生起极大欢喜心,故用语气词“阿吙”舒发此喜悦之情。请诸位不杂器垢而谛听,外即乃至未证菩提之间永不分离所行称为忠诚,内即一同获得佛果故称可爱,密即诸佛之密意界中无有高低前后、所行事业一味平等故称道友,故用此三种呼唤词。我们应该离开难以摆脱恐怖、悲惨之轮回的大小家庭而前往上方,那里唯以鸟兽为伴、无有世人、外离愦闹、内离分别念称为寂静之神山处,即岩洞、空谷森林等自然会令人生起厌离心之妙境,也是我等之向导、怙主前辈祖师佛、佛子持明上师高僧大德们居住修习之处,诸上师空行也作过加持。在此地容易生起证悟验相功德,也迅速可得前辈传承上师之加持,不为失戒障碍及争论之阴霾所遮染。因此,神山能加持补特迦罗相续,可撑起专心修行之胜幢、无有边地外道之危害。如果听到有如此善妙静处则定会十分向往,并发愿:抛弃追求伴侣、寻找饮食、护持亲友、积守受用、建筑房屋等一切巨细琐事,唯行后世永久大计,远离消遣欲妙之外缘对境,犹如少女的手镯一般独自一人悠闲自在于无有热闹可看的空谷中、赏心悦目的欢喜处,恒常护持自然本智无改之实相,深入思维、精进修行法义。如经中云:“众人成诤论,二人将闲聊,如少女手镯,独自住静处。”又《月灯经》云:“舍弃欢喜之城邑,恒时依止静林中,犹如犀牛常独处,不久将获胜禅定。”
  戊二(分说功德殊胜)
  本论云:
  此处无诸恶人之骚扰,何况强烈贪嗔之劣境,
  禅定自增胜境森林中,发愿何时能住此静处。
  释:在此寂静之处根本无有抢劫偷盗、违法乱纪、制造噪音等诸恶人来来往往攀谈闲聊之骚扰,更何况说怨敌、女人等恶缘强烈贪嗔之劣境呢?虽然在此处开始可能会生起诸多分别念,但无论如何也只是犹如船上乌鸦37飞起一般,因无有散乱的违缘,所以缘等持的禅定自然而然会日日增上。在这殊胜悦意的环境森林中,白天无人往来,夜晚无有怨敌的伺机损恼。我应发愿:义无反顾地抛弃家庭、未来生计等,何时能够安住于如此寂静之处,该多好啊!如《入行论》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声,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丁二(思维闲暇人身难得易灭故舍分别念)
  本论云:
  虽获暇满难得珍宝身,刹那无常死主来迎接,
  当断种种散乱财束缚,何时住于悦意寂静处。
  释:虽然已获得了八闲暇十圆满,思维因、喻、数都表明极为难得胜过天人的珍宝人身,又有“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之说。但是,总的来说一切有为法之自性皆是无常,尤其是人生寿命空而无实,犹如闪电及陡坡之水流般最终刹那也难以住留,都是无有恒常毁灭之法,所以保养身体无有任何实义。不久猛厉毁灭之缘死主阎罗王于呼吸间便前来迎接你,应当通过反反复复思维,以四种厌世修心等对治力断除魔障恶友等种种外缘及散乱自性的财富受用等束缚之绳,发愿何时能够住于悠然自得、舒心悦意的寂静神山、空谷岩洞处该多好啊!如是死亡之理,如《无常语》中说:“如断源水池,无增唯减少,众亦入死道、谁信骤然寿?”又《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入行论》亦云:“乃至未趋于,四人掮吾体,当赴静林中。”
  丙二(观修正行)分三:丁一、生起一切解脱道之首出离心;丁二、对佛子共同之圣道菩提心生起欢喜;丁三、宣说修持捷径果乘密道之理。
  丁一(生起一切解脱道之首出离心)
  本论云:
  世间散漫显现暂时乐,黑白因果乃为无欺理,
  见此三有六城皆痛苦,何时能生无伪出离心。
  释:思维亲友、房屋、经商、饮食等琐事于世间中瞬间的欢乐都是散漫放逸的显现,幼稚无知的凡夫心前一切暂时的安乐只是刹那存在而已,若享受则如食毒一般,了知此理后不应贪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