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经文第一句,「若诸菩萨,善用其心」,这个诸菩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二十个字就是善用其心,就是我们现前学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不违背这二十个字,就是善用其心。我们在六道初学佛,能帮助我们,后面特别加个「念佛」,能帮助我们决定往生,这一生当中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发心重要,放下更重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是明了,正确的明了。是般若智慧,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今天六道轮回是一回什么事情,六道是什么回事情,十法界是什么回事情,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叫看破。看破之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有放不下的!
  我这个一生当中,从遇到老师,章嘉大师把看破放下教给我,我就真干。天天放,放下一点,这个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烦恼,烦恼放下,智慧就增长。不是一放统统都放下,那人做不到;慢慢放,一点一点放。我放了五十五年,才入境界!对这个世间确实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牵挂,你的心才得自在。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现在活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除这个之外,没事。
  我在讲台上,今年四十八年了,在讲台上四十八年。如果诸位常常听我讲经,你会看出我年年有进步,年年讲得不一样!进步从哪里来?烦恼轻,智慧长。我同样讲这部经,去年讲的跟今年一定不一样。为什么?今年比去年,烦恼又轻了一点,智慧又长了一点,怎么会一样?好在最近大概二十几年,我们留著有录音带,有录影带。同学们告诉我,他们现在在整理,大概可以能够保存下来的,有一万五千多个小时。你要是听我过去的跟现在的,不相同,乐在其中!大乘教里常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是真的,这是带得走的。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是带不走的;烦恼轻,智慧长,带得走。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不要带烦恼,要带智慧,烦恼尽量丢,智慧才会增长,才会现前。
  烦恼跟智慧是明暗的两面,暗灭明生,明灭暗长,就这个道理。修行真正的功夫是从这个地方见的,而不是在你经念多少遍,佛念多少万声,不在这上面。那是什么?那是形象,形象里头要有真功夫,真功夫是什么?把烦恼念掉,把智慧念现前,这是真功夫,这就是实质。形象跟实质要能相应,这是真功夫。只有形象,没有实质,每天诵经、念佛、拜佛,烦恼还是一大堆,自私自利放不下,那就一点功夫都没有。念得再多,功德是没有,他有福德,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头,你有福报。不错!有福报,福报到哪里享,可不一定,那要看你造的是什么业!
  如果你是五戒十善业,不错,你到人间来享。如果你没有五戒十善,你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甚至於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你可能到畜生道享。畜生道享什么福?福报可大了!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富贵人家养的宠物。一家父子未必和合,但是对那个宠物没有不爱护的,对它饮食起居照顾非常周到。享福,人不如它!我们一看就晓得,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饿鬼道中享福的,作城隍、作土地公、作山神,都有人去祭祀,都有信徒去供养,饿鬼道。所以你的福报到哪一道享,可不一定,与你的德行有关系。
  德行里头最缺德的是瞋恚、是嫉妒、是傲慢,这三样东西是最麻烦的;瞋恚重,嫉妒重,傲慢,统统都是往三恶道去。可是你修的福,到三恶道还是会享福,他还是有福报。如果人这三种心能够断掉,於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或者修学功夫好的,有才华的,没有嫉妒心;对人谦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生天。这个不能不知道!天层次愈高,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愈大。由此可知,这三样东西确实障碍慈悲喜舍。瞋恚、嫉妒、傲慢,慈悲喜舍没有了,这个东西障碍人天福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是说才发心,什么叫发心,什么叫才发心,要知道,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现在才发心,我们现在怎么可以做第二导师?没这个资格。圆教初住菩萨称他为第二导师,可以,不为过。为什么?他现在已经到法身菩萨的地位,分证佛位,他不是相似。在这个位次上就能够应化在九法界,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身来教化众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一丝毫障碍都没有。
  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比不上他们,他们真的是无障碍了。所以清凉大师说「道亚至尊」,这是讲道德、智慧、神通、能力比究竟圆满的果位(佛位)差一等,他是菩萨!但是这个菩萨是正等正觉,诸位要晓得,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正等正觉,亚圣。上面呢?上面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第一导师。在佛门里面的习惯(这是常识,我们要知道),导师是称佛,是对佛的尊称,还有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我们一般人不可以用这个称呼,用这个称呼太过分了。你看古来真正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人称大师的。一般是他过世之后,后人尊称他为大师,他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在世,没有!这个诸位要懂,这是常识。太过分了,也是不如法,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
  你看像鸠摩罗什、玄奘,这还得了!没称大师,称法师。翻经,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他的学历,冠上三藏,说明他对於整个佛法通达无碍,经律论三藏他都通,有这个条件才有资格翻经。所以在中国习惯上,你看禅宗称禅师,律宗称律师,教下称法师,没有听说称大师、导师的,没有听说。末法时期有很多人不懂,认为称大师、导师是尊称,其实不应该。为什么?大师、导师是对佛的尊称,这就显得过分。我们自己要明白,别人如果称我们大师,要把道理告诉他,不可以,称法师。
  在这个世间,最尊贵的称号是和尚,和尚比法师更要尊重。和尚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这个关系不一样。他能够住持教化,教化一方,这种人才能称和尚。所以在古时候,丛林寺院的住持、主席,那一个人称和尚,这是常识;其他的出家法师都称法师,印度话称闍梨(阿闍梨)。阿闍梨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他的道德、他的行持,可以做大众的模范、榜样,这称为法师,而不称和尚。和尚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就像学校,校长称和尚,教员叫法师。这些称呼我们要搞清楚,这是属於普通常识,也是属於礼节。此地,「故云第二」,第二导师。
  下面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然旧经中亦云而为众生第一尊导,故知第二,译者意也」。晋经,这是《华严经》的原文,里面的意思是第一尊导,尊是尊重,导就是导师。这是对他特别的尊称,为什么?确确实实法身菩萨!那不是凡人,超越十法界。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的,是哪些人?初住以上,就是正等正觉。在十法界里头,代佛教化众生,如佛无异,跟佛没有两样;他们的道德,他们的行持,所示现的跟佛没有两样,所以都称为第一尊导。他说此地第二导师,这是翻译人的意思,这个意思也很好。第二导师,名实相副;第一尊导这是佛说的,对他们的尊敬。从这个地方看到佛,佛没有嫉妒,佛没有傲慢,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对一切大众真诚恭敬。称他为第一尊导!这第一段,文殊菩萨的答,「标因成德」,这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指事显因」,答覆前面徵因,所以「酬其徵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於中三」,它分做三段。「初」,这第一段,「总徵」,就是把前面的问题再重复提一提,这样就更明显。第二段「别显」,第三段就是「后总结成益」,现在是第一段: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这是重复智首菩萨所问的,文殊菩萨自己在前面答的,前面答覆他,这句非常重要!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给我们说,「别显中,五门分别」,这句说得也非常详细。第一段,「总明大意,文中总有一百四十一愿」,这就是后面的偈颂,每一愿是一首偈。这个偈颂都是四言偈,就是四个字一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