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中热,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者是也;有所谓温病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也。 
其病亦自伤寒来。其方如葛根之辛凉,石膏之辛甘寒,黄芩、黄连、大黄之诸苦寒者皆治之 
。今人既不辨伤寒症中之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又不问《伤寒论》中,以何者为 
主方。 
炳按∶伤寒正名,剿撮《伤寒论》开场白。引用《难经》伤寒有五语,做一篇文本,实 
要骂 
用豆卷、豆豉、牛蒡、沙参、生地、洋参、石斛之医耳。余无自己一言半语,表张医理, 
迹 
近谤书。总之,药之酸甘咸辛苦之味,寒热温凉补散消夺等等之性,有是病,即用是药。古 
来名手,不越规矩,如偏爱偏憎,早用寒凉,抑遏病邪,固属误人;而偏喜补燥,使邪亦 
不外达,助热化火劫津,亦所不免矣。且着书,此等言语不宜说,因自遇有痧疹未透,可不 
用牛蒡,温热无汗,不用豆豉,热病化火,不用生地、石斛救液乎?转觉写方时自有抵触。 
而惟以豆豉、豆卷、洋参、石斛等味,为治伤寒之良剂,并治百病之妙药,岂不可笑哉 
?孔子 
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余愿治病者,必先正其病之名,然后定其方所主。勿混言之曰伤寒, 
而以无关于伤寒之药误人也。陆九芝先生有伤寒有五论,其说甚详且精,略举其凡,以破夫 
伤寒愚人之术焉。 
炳按∶伤寒一症,何人不知,伤寒一书,何医不看。汉后王叔和集勒成书,以后注述阐 
扬张 
氏之书,有其名而无其书者,不知凡几,即书尚存,专攻一世,不能尽读,一书莫说多,以 
四十卷为则,请读三顾,能否上口背出乎?要之既为医,伤寒病理,不可不知耳。 
江浙少真正伤寒,故不必泥定伤寒看病,再者,世运日变,两间气化亦变迁,前贤未尽 
之理 
,亦须后人纠正。如王安道、刘河间、朱丹溪治四时发热之病,已遍用辛凉苦寒,救济前人 
辛温香燥之弊。至清代古吴叶先生香岩,阐发治温,又以甘濡立法化邪,其实杭嘉湖亦从此 
法。王士雄驳吴鞠通《条辨》,病名题旨未清,乃言曰冬伤于寒,至春发者曰温病;夏至后 
发者曰热病。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风温。其病于冬者曰冬温,病于春者 
曰春温,即叶氏所论者,是亦名时气温病。夏至后所发热病,在《内经》亦曰暑,以其发于 
暑令也。故仲景以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 。盖暑 者,皆热之类也。然尚有湿温一条未言, 
但湿温即湿热也。须分两条,一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感 热为之湿温,病苦妄言,治在足 
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前贤主以苍术石膏汤之用苍术、石膏、知母、甘草 
,但此病不易治。其时令湿热,亦曰湿温,叶氏有论,薛生白有暑湿者,条分缕晰,亦曰湿 
热病论三十八条。余是附入。伤寒有五,《难经》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 
病,而不知内伤寒症有五,一停饮、二伤食、三香港脚、四虚烦、五内痈也。同伤寒十二证, 
一冬温,二寒疫,三瘟疫,四温病,五热病,六风温,七温疟,八湿温,九中 ,十温毒, 
十一风湿,十二痉病。见清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欲正名,亦当知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