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氏证治大还云。凡大人小儿。通身浮肿喘急。小便不利。自下而上者。名阴水。自上而下者。名阳水。 
俗名河白。用河白草。浓煎汤洗浴。此草三尖底平。叶底及梗有芒刺。阳水用无刺者。阴水用有刺者。一二 
浴后。而小便便利。浮肿自消。神效神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 溏。胃气衰 
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沈际飞校本脉经。卑作革。脉经注。一云。水分。) 
〔程〕沉为水。迟为寒。水寒相搏。则土败矣。是以胃之趺阳脉则伏。脾之水谷则不磨。脾衰则寒内 
着地而为 溏。胃衰则水外溢而为身肿也。少阳者三焦也。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今少阳 
脉卑。则不能决渎矣。在男子。则小便不利。少阴者肾也。中藏经曰。肾者女子以包血。以其与冲脉并行。今 
少阴脉细。则寒气宕于胞门矣。在妇人则经水不通。经虽为血。其体则水。况水病而血不行。其血亦 
化为水。故名曰血分。 
案沈云。卑者。即沉而弱。徐云。卑则低而弱。平脉决。荣气弱。名曰卑。王宇泰云。荣主血为阴。 
如按之沉而无力。故谓之卑也。但少阳未详何部。徐云。左关胆脉也。沈云。右尺。金鉴云。左尺。然左 
右配位之说。仲景所未曾言。必别有所指。史记仓公传。时少阳初代。亦同。血分。诸家无 
明解。盖分。散也。血为水分散。流布肢体也。又有水分。附于左。 
脉经云。问曰。病有血分。何谓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问曰。病 
有水分何也。师曰。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本事续方云。治妇人经脉不通。即化黄水。水流四肢。则遍身皆肿。名曰血分。其候与水肿。相类 
一等。庸医不问源流。便作水疾治之。非唯无效。又恐丧命。此乃医杀之也。宜用此方。 
人参 当归 瞿麦穗 大黄 桂枝 茯苓(各半两) 苦葶苈(炒二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米饮下。渐加至二十丸。止于三十丸。每无不效者。案 
此方为经水不通。而发血分者设焉。若胃气衰者。宜另议方而可也。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 
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 
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 
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 
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 
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徐本。气击。作气系。无浮咳之浮字。 
当微。作尚微。沈尤并同。魏本气击。作气急。) 
〔沈〕此水病积寒为根。兼示误治之变也。病者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乃水肿本有之证。但 
病者竟不言此。反言胸中痛。气上冲胸。状如炙肉。当微咳喘。然水病不当有此而见之。故问其脉何类。 
〔程〕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水寒之气。结于关元。当其少壮之时。阳气正旺。 
虽有结寒。亦为不觉。及至阳衰之后。营卫亦虚。其阳则损。其阴则盛。关元结寒。乘其阳虚而动。肾中阳 
气。不能以胜阴寒。寒气上冲。咽喉闭塞。胁下亦相引而急痛也。医者不求其本因寒水结在关元。见其标 
证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以为水饮。而大下之。其冲气不为下止。后重吐之。非惟冲气不止。 
而大吐大下。复又损其胃。而亡其津液。是以咽燥引饮也。吐下后。其阳愈虚。则不能施行便溺。其寒 
愈胜。则不能消化水谷。是以小便不利。而水谷不化。面目手足。犹然浮肿。复与葶苈丸下水。而浮肿小瘥。 
食饮过度。则脾胃复伤。肿复如前。其实水寒结于关元而未散。寒上冲。则胸胁苦痛。象若奔豚。水扬溢。 
则为浮肿喘咳也。 
〔魏〕营卫。即阴阳之气也。阴气之旺。于阳气之衰。必相干凌。阳日益损。阴日益盛。 
〔沉〕葶苈丸。但下水肿之标。不能除水之本。故但小瘥。而不尽彻。稍有食饮过度。肿复如前。 
〔徐〕当攻击冲气令止。如痰饮门苓桂术甘汤是也。咳止。喘虽不治。而自愈矣。此乃病根甚深。不能骤除。 
故须先去异病。则原病可治。故曰先治新病。病当在后。要知冲气咳喘等。皆新病也。病当在后。病字指水 
气言。然关元结寒。则又为水病之本矣。 
案金鉴云。此条文义不属。不释。然今合数家之说而读之。则义略通。且世病水之人。多类此条证者。 
安可措而不讲耶。浮咳二字。程注似未允。俟考。末二句。即首篇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病之意。脉经 
注云。气击不去。言邪气不去。而元气反为药所击也。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尤〕此条义。详痉湿 篇。虽有风水风湿之异。然而水 
与湿非二也。 
案此条校之于痉湿 篇。唯湿作水为异耳。盖此后人误 
入者。附方所载。外台证治。的是本经之旧文。脉经。与外台同。可以证矣。 
x防己黄 汤方x(方见湿病中。)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沈〕此风多水少之证也。风多伤表。外应肌肉。内连及胃。故恶风一身悉肿。胃气热蒸。其机外向。不 
渴而续自汗出。无大热者。则知表有微热而为实也。故以麻黄通阳气而散表。石膏入胃。能治气强壅逆。 
风化之热。甘草姜枣。以和营卫。若恶风者。阳弱而为卫虚。故加附子。录验加术。并驱湿矣。 
〔尤〕脉浮 
不渴句。或作脉浮而渴。渴者热之内炽。汗为热逼。与表虚出汗不同。故得以石膏清热。麻黄散肿。 
而无事兼固其表耶。 
案大青龙汤。治伤寒烦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俱麻黄石膏。并用之剂。 
而不言有渴。今验之。不论渴与不渴。皆可用。然此断云不渴者。义可疑也。以理推之。作而渴为是。下文 
黄汗之条。汗出而渴。脉经注云。一作不渴。而渴不渴。经有误错。是其明征也。 
x越婢汤方x(外台风水门。引古今录验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云。里水越婢加术 
汤主之。案越婢名义。详伤寒论辑义。)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外台风水门。煮法后云。咳肺胀。加半夏五合。洗。一 
服五合。又皮水门云。古今录验。皮水。越婢汤加术主之。 
煮法后云。范汪同。本出仲景伤寒论。案据外台。风水加术四两。当作皮水。 
〔魏〕恶风甚者。加附子一枚。而壮阳。正所以除湿。且用其流走之烈性。以治周身之肿。凡正阳所行 
之地。岂水湿之邪。可留之区乎。此亦不专治水。而水治之法也。加术治风水者。必风邪轻。而水气重。 
但治其表。不足以行水。加术以助水之堤防。水由地中行而奏绩矣。(案据外台。原方只五味。盖 
加味法。编书者采录于古今录验。故注此四字。) 
陈氏证治大还云。越婢汤。治脉浮在表。及腰以上肿。宜此发汗。兼治勇而劳甚。肾汗出。汗出遇风。 
内不得入脏腑。外不得越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其症恶风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续自汗出。风水症。少气时热。从肩背上至头汗出。苦渴小便黄。目下 
肿腹中鸣。身重难行。正卧则咳。烦而不能食。 
巢源。妇人香港脚候云。若风盛者。宜作越婢汤加术四两。千金。越婢汤。治风痹脚弱方。 
于本方中。加白术四两。大附子一枚。注云。胡洽方。 
只五味。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术四两。 
圣惠方。麻黄散。治风水。遍身肿满。骨节 疼。恶风脚弱。皮肤不仁。 
于越婢加术附汤内。去甘草。加汉防己桑根白皮。 
圣济总录。麻黄汤。治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