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四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属性: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鉴〕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令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故曰。不 
可治。呕脓尽自愈。赵良曰。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 
出矣。(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 
属饮家。 
呕家本渴。令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此属饮家四字。千金作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以下。见饮病篇。此属支饮。饮病篇。作 
小半夏汤主之。) 
〔尤〕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 
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属饮家。呕家本渴。水从呕去故也。今反不渴者。 
以宿有支饮。在心下。愈动而愈出也。故曰此属支饮。 
外台。载呕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张仲景杂方。此证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在支饮门中。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 
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太阳中篇。阳微作阳气微。故也之间有吐字。无问曰及何也师曰字。) 
〔尤〕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引饮。而反吐。以发汗过多。阳微膈虚所致。则其数为客热上浮之数。而 
非胃实气热之数矣。客热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脉弦为寒。乃不曰寒。而曰虚者。以寒在 
于上。而医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阴寒外加之弦。而为胃虚生寒之弦矣。胃虚且寒。阳气 
无余。则朝食暮吐。而变为胃反也。读此知数脉弦脉。均有虚候。曰热曰寒。盖浅之乎言脉者耳。 
〔鉴〕问 
曰病患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巢源云。夫荣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于胃管。则脏冷。脏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 
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 。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则吐。其脉紧而弦。紧则 
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也。圣惠论云。夫反胃者。为食 
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则有因饮酒过伤所致。则有因忧悒怏。蓄怒肠结。胃翻所致。则有宿 
滞痼癖。积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兹疾。其中有才食便吐。有食久乃翻。 
不可一概用方。切在仔细体认也。案反翻同。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鉴〕按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 
紧而涩。其病难治。(虚则。脉经。千金。赵本尤本。并作涩则。千金。脉紧上。有趺阳二字。案金鉴云。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讹。未考诸本也。) 
〔程〕经曰。趺阳脉浮而涩。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夫浮为虚。涩为血不足。趺阳得之。必知脾气 
不治。华佗曰。脾主消磨水谷。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今胃能纳。而脾不能磨。则胃中之谷。必 
不能消。是以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为胃反之证也。 
〔尤〕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 
胃之阳虚也。涩则伤脾者。脾之阴伤也。谷入于胃。而运于脾。脾伤则不能磨。脾不磨。则谷不化。而朝 
食者暮当下。暮食者朝当下。若谷不化。则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 
〔魏〕紧者。寒盛也。涩者。 
津亡也。胃中因虚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枯。正不足而邪有余。反胃之病。难治可决矣。欲补阳而津枯。 
有妨于补阳。欲生津而阳衰。有碍于补阴。棘手难下者。要在乎失治于早而已。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尤〕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气方逆。若遽下之。病气必与药气相争。而正乃蒙其祸矣。否则里虚邪入。 
病气转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程〕欲字。作吐而未吐之义。使人温温欲吐也。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徐云。哕。恐呕字。案厥阴篇。亦作哕。) 
〔沈〕此明实哕之治也。哕者。俗谓呃也。 
〔鉴〕赵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止。 
〔魏〕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审大小便调不调 
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活人书云。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尤〕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故以吴茱萸。散阴降逆。人参姜枣。补中益阳气。 
x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详伤寒辑义阳明篇。) 
肘后方云。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即本方。外台。引延年。作食讫醋咽多噫。) 
三因方云。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胃者足阳明合。荣于足。今 
随气上逆。结于胃口。故生呕病也。茱萸人参汤。治气呕胸满不纳食。呕吐涎沫。头疼。(即本方。)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徐〕干呕者。有声无物也。物虽无。而吐涎沫。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寒 
为阴邪。格阳在上。故头痛。比胸满而呕。似有轻重表里不同。然邪必乘虚。故 
亦用茱萸汤。兼补以驱浊阴。谓呕有不同。寒则一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尤〕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 
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 
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徐〕亲见一乳母。吐呕五日。百药不能止。后服干姜黄连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x半夏泻心汤方x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下编。) 
外台。删繁。半夏泻心汤。疗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下痞坚。 
于本方。去大枣。加桂心三两。(出霍乱门。)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徐〕伤寒论。芩甘枣芍四味。为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盖太少之邪合。而内入则协热而利。 
故以黄芩为主也。然邪既内入。或有复搏饮者呕多。此其明证矣。故加半夏生姜。 
〔程〕干呕者。无物 
呕出也。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以止呕。甘草 
大枣入中焦以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以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邪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 
巢源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也。 
x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x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个)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鉴〕赵良曰。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 
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外台。伤寒呕哕门。仲景伤寒论。呕哕。心下悸痞硬不 
能食。小半夏汤。又呕哕。心下痞硬者。以膈间有水。头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外台无而字解字。) 
〔程〕上章言先呕却渴。此为欲解。今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与上证不殊。故急与之。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