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伤寒阴邪内入之证。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气。脉经。作热。) 
〔尤〕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小便得利。 
则气行于阳。不行于阴而愈。故曰当利其小便。喻氏所谓急开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徐〕下利果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 
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以下四条同。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程〕寒不杀谷。寒胜则下利清谷也。若发其表汗出。则胃中之阳益虚。其寒益胜。故作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案厥。赵本。作热非。) 
汪氏伤寒论辨注云。下利脉沉而迟。里寒也。所下者清谷。里寒甚也。面少赤身微热。下焦虚寒。无根失 
守之火。浮于上越于表也。以少赤微热之故。其人阳气虽虚。犹能与阴寒相争。必作郁冒汗出而解。郁冒者。 
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真阳之气。能胜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能解也。病患必微厥者。此指未汗出郁冒 
之时而言。面戴阳。系下虚。此申言面少赤之故。下虚。即下焦元气虚。按仲景虽云汗出 
而解。然于未解之时。当用何药。郭白云云。不解。宜通脉四逆汤。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尤〕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阴先竭而阳后脱也。是必俟其 时经气一周。其脉当还。其手足当 
温。设脉不还。其手足亦必不温。则死之事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尤〕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 
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有 
甘芍。则兼固里于散邪之内。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x四逆汤方x(方见上。) 
x桂枝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赵本作二两案据太阳篇当作二两) 
生姜(三两○案据太阳篇脱切字) 大枣(十二枚○案据太阳篇脱擘字)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 
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淋漓。太阳篇。作流离。)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利下。脉经有后字。似是。 
〔沈〕三部脉皆平。下利而按之心下坚者。脉证不符。是非风寒所属。当责食填胃中。未伤血气。而不 
形于脉也。故用大承气汤。峻攻有形之滞。则下利自止。经谓土郁夺之。通因通用之法也。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沈〕此亦食滞之利也。食壅于胃。气道不利。故脉来迟。然脉虽迟。而非虚寒之比。但迟为气壅。滑为血 
实。血实气壅。水谷为病。故为实也。内滞中气不和。利未欲止。但恐成停搁之患。故宜大承气汤。急夺其邪也。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程〕经曰。滑为有宿食。故当下去之。而利自愈。 
〔鉴〕赵良曰。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脉也。以下 
利之虚证。而反见滑实之脉。故当有所去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沉〕此旧积之邪复病也。下利瘥后。至期年月日时复发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隐僻肠间。今值脏腑司令 
之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隐僻之根未除。终不能愈。故当大承气迅除 
之耳。 
案程尤并云。脾主信。故按期复发。凿甚。许氏本事方云。有人因忧愁中伤食。结积在肠胃。故发 
吐利。自冬后至暑月。稍伤则发暴下。数日不已。玉函云。下利至隔年月日。不期而发者。此为有积。宜下 
之。止用温脾汤。(浓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大黄。)尤佳。如难取。可佐以干姜丸。(即备急丸。 
加人参。)后服白术散。(即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干姜。加木香生姜大枣。)戴氏证治要 
诀云。泻已愈。隔年及后期复泻。古论云。病有期年而发者。有积故也。宜感应丸。并本条之义也。 
x大承气汤x(见 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鉴〕下利。里虚证也。谵语。里实证也。何以决其有燥屎也。若脉滑数。知有宿食也。其利秽粘。 
知有积热也。然必脉证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气汤。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 
也。 
〔尤〕谵语者。胃实之征。为有燥屎也。与心下坚。脉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气者。以 
因实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气者。以病成而适实攻之。恐伤及其正也。(见厥阴篇。当参考。)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浓朴(三两炙○赵本作二两)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尤〕此治湿寒内淫。脏气不固。脓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胃驱寒。粳米安中益气。 
崔氏去粳米。加黄连当归。用治热利。乃桃花汤之变法也。(案崔氏方。名黄连丸。 
出外台伤寒门。) 
〔鉴〕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 
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x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张氏伤寒宗印云。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汤。或曰。即桃花石。徐氏伤寒类方云。兼末服。取其留滞收涩。 
外台。崔氏疗伤寒后。赤白滞下无数。阮氏桃华汤方。 
赤石脂(八两冷多白滞者加四两) 粳米(一升) 干姜(四两冷多白滞加四两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不瘥 
复作。热多则带赤。冷多则带白。(伤寒论。千金。范汪同。张仲景伤寒论煮汤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x千金桃花丸x 治下冷脐下搅痛。 
干姜 赤石脂(各十两)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和剂局方。桃花丸。治肠胃虚弱。冷气乘之。脐腹搅痛。 
下痢纯白。或冷热相搏。赤白相杂。肠滑不禁。日夜无度。(方同上。只面和为丸为异。) 
肘后方。赤石脂汤。疗伤寒若下脓血者。 
于本方中。去粳米。加附子。 
外台。文仲久下痢脓血方。 
于本方中。加乌梅。 
千金。大桃花汤。治冷白滞痢腹痛。 
于本方。去粳米。加当归。龙骨。牡蛎。附子。白术。人参。甘草。芍药。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赵本。作重下。) 
〔程〕热利下重。则热客于肠胃。非寒不足以除热。非苦不足以坚下焦。故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魏〕滞下之病多热。不同于泻泄下利之证多寒也。故名之曰热利。而以下重别之。 
x白头翁汤方x(外台。引千金翼云。此张仲景伤寒论方。) 
白头翁(三两○赵本及伤寒论作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钱氏溯源集云。白头翁。神农本经。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谓其能止毒痢。故以治厥阴热痢。黄连苦 
寒。能清湿热浓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亦属苦寒。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 
外台。古今录验。白头翁汤。疗寒急下。及滞下方。 
本方。去黄柏。加干姜。甘草。当归。石榴皮。 
证类本草。阿胶条。引续传信方。张仲景调气方。治赤白痢。无问远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 
重疼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 
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黄连末。搅相和分为三服。惟须热吃。冷即难吃。神效。案此方。亦见 
玉函经附遗。名调气饮。用三味。各三钱。知却是系于后人改定。并附备考。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