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函经附遗。名调气饮。用三味。各三钱。知却是系于后人改定。并附备考。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程〕更烦。言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尤〕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也。按之心下濡。则中无 
阻滞可知。故曰虚烦。 
〔鉴〕此利后。热遗于胸中也。按之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 
x栀子豉汤方x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赵本绵作绢非)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 
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下同。)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尤〕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中寒清谷者。甚则并伤肾阳。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有阴内盛而 
阳外亡之象。通脉四逆汤。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谓进而求阳。以收散亡之气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x通脉四逆汤方x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程〕厥甚者。脉必绝。附子辛热。用以复脉回阳。下清 
谷者。胃必寒。干姜辛温。用以温胃止利。甘草甘平。用以佐姜附之热。而回厥逆。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本草图经肺痛二字。作者一字。) 
〔程〕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鉴〕按此文脱简。不释。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尤〕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鉴〕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 
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x诃黎勒散方x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程〕寇宗 曰。诃黎勒。能涩便而又宽肠。涩能治利。宽肠能治气。故气利宜之。调以粥饮者。藉谷 
气以助肠胃也。论曰。仲景治气利。用诃黎勒散。详其主治。不知其义。及后读杜壬方。言气利。里急后重。 
始知诃黎勒。用以调气。盖有形之伤。则便垢而后重。无形之伤。则气坠而后重。便肠垢者。得诸实。气下坠 
者。得诸虚。故用词藜勒。温涩之剂也。唐贞观中。太宗苦气利。众医不效。金吾长张宝藏以牛乳。煎荜茇。 
进服之立瘥。(案此见刘禹锡隋唐嘉话。)荜茇。温脾药也。刘禹锡传信方。治气利。用矾石。矾石亦涩气 
药也。大都气利。得之虚寒。气下陷者。多其用温涩之药可见矣。 
案杨氏直指方。牛乳汤。治气痢泄如蟹渤。荜茇末二钱。牛乳半升。同煎减半。空腹服。今验之。气坠 
而后重。气与屎俱失者。其所泄多如蟹渤。程注得直指。而义尤明显。 
外台广济。疗呕逆不能多食方。 
诃黎勒(三两去核煨) 
上一味。捣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所忌。 
x附方x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案千金翼。用枳实五枚。) 
案尤氏云。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误。本文主下利。而此条示哕用小承气之法。 
即上文哕而腹满后 
部不利者。丹溪医案。载超越陈氏二十余载。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 
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 
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此亦以攻下治哕之一格也。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出篇十六卷。)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尤〕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则温里益气之意居多。 
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 

卷四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属性: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辨脉法。无 
反字。处下。有饮食如常者五字。当发其痈。作蓄积有脓也。) 
〔尤〕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荣气者也。 
而荣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荣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脓无间。脉经。有与字。) 
〔程〕灵枢经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 
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腐则为脓。故知热聚者则作脓。热未聚者但肿。而未作脓也。皆以手掩知之。 
巢源云。凡痈经久不复可消者。若按之都牢硬者。未有脓也。按之半硬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 
肿上不热者为无 
脓。若热甚者为有脓。 
陈氏三因方引原文云。此亦大略说也。若脉不数不热而疼者。盖发于阴也。不疼尤是恶证。不可不知。 
陈氏外科精要云。伍氏方论曰。凡疮肿以手指从疮旁按。 
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又按之随手赤色。此亦有脓。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 
陈氏外科正宗云。轻按热甚便痛者。有脓且浅且稠。重按微热方痛者。有脓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 
者脓未成。按之软而复起者。脓已成。按之都硬不痛者无脓。非是脓。即 
瘀血也。按之都软不痛者有脓。非是脓。即湿水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 
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尤〕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荣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 
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 
非肠内有痈。荣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 
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巢源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 
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 
恶寒。其身皮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诊其脉。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 
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穿而脓出。或脓自脐中出。或大便去脓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脓 
血。似赤白下而实非者。是肠痈也。 
x薏苡附子败酱散方x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魏〕薏仁。下气则能泄脓。附子。微用。意在直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咸寒。以清积热。 
服后以小便下为度者。小便者气化也。气通则痈脓结者可开。滞者可行。 
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 
x千金肠痈汤x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瓜瓣仁(二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张氏衍义云。即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之变方也。 
圣惠方。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 
即本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薏苡仁二两半。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 
至六分。去滓温服。案本方。仅用方寸匕。似甚少。圣惠为是。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 
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原 
本。作肿。今据赵程沈金鉴。及脉经改之。脉经无痞字。巢源。作小便数如淋。无小便自调四字。) 
〔程〕肿则形于外。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