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海的一个叫革儿昔(Gresik)(译注:革儿昔即今爪哇东北部海岸的格雷西(Gresik),亦称锦石。)的村落,就由一个来自广东的人管理,有数千户的中国人住在那里;东北沿海的苏鲁马益(Surabaja)(译注:苏鲁马益即今印尼爪哇北岸布兰塔斯河入海处之苏腊巴亚(Surabaja),华侨称之为泗水,满者伯夷王朝时为爪哇重要的港口。),也一样“多中国人”。由于成祖在位时鼓励贸易,这些聚落也随之繁荣。来自中国的移民,似乎与当地其他岛民,如回回人、马来人,以及居于山区的土著等有所隔离。郑和及随行人员记载中所描述的一批崇信恶鬼、食“蛇蚁”与“诸虫蚓之类”者,即是指那批山区的土著。(关于崇信恶鬼的土著,见Yingyaishenglan,93.译注:见马欢,《瀛涯胜览》,《爪哇国》条,页8—12。)    
    就在爪哇以瓷器和丝织品交换香料和铜币的当儿,郑和的随行人员目击了画样(wayang)表演,一个表演者当众按着一幅画,即席述说故事。这些从大明帝国来的人,觉得有点类似他们本身的传统说书:    
    有一等人,以纸画人物、鸟兽、鹰虫之类,如手卷样。以三尺高二木为画干,止齐一头。其人蹯膝坐于地,以图画立地,立展出一段,朝众番语高声,解说此段来历,众人环坐而听之,或哭或笑,便如平话。(参见Yingyaishenglan,97.译注:见马欢,《瀛涯胜览》,《爪哇国》条,页十五。)    
    这些明朝人也在爪哇东部看到了一场竹枪会,如今这种竹枪会风尚仍在,只是并非以搏命的方式进行。郑和的时代,这种赛会进行时,两名爪哇男子随着鼓声的脉动,向对方前进、后退,并挥刺着尖竹枪。男子的妻子、女奴,则紧侍在侧,并且会在一方或双方伤重致死之前,叫喊:“那刺(退后)!”以终止对方再刺。若有人被刺死,则胜者的一方会给予死者的家人一枚金币,然后带走其孀妇或女奴作为奖品。另外,郑和的人也在当地看到火葬,以及丈夫死后妻子殉死的印度传统。“出殡之日,木塔高插,下垛柴堆,纵火焚极,候焰盛之际”,婢妾“满头带草花,身披五色花手巾,登跳号哭,良久,撺下火内,同主尸焚化,此为殡葬之礼”。(关于爪哇人的竹枪会,见Yingyaishenglan,94.译注:见马欢,《瀛涯胜览》,《爪哇国》条,页十三—十四。)    
    自爪哇和苏门答腊,宝船的船队继续前进,航向锡兰王国,于该地,郑和受到了统治者冷淡的对待,并未多做停留。其王“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觉而去。”(参见PaulPalliot,“NotesadditionellessurTchengHouoetsursesvoyages”,T’oungPao,31(1935),页283—284,转译《明太宗实录》,卷七七。关于郑和访问锡兰的时间的争论,参见J.J.L。Duyvendak,“ThetruedatesoftheChinesemaritimeexpeditionsintheearlyfifteenthcentury”,368.译注:此事见于《明太宗实录》,卷一一六,而非卷七七。)虽然宝船匆促地离开,但郑和似乎已经仔细地注意到这个国家的两件事:强烈的宗教情绪与数不尽的宝石和珍珠。锡兰岛的中央有座高山,山顶的岩石上有一个奇怪的印迹,传闻是释迦牟尼——佛教徒以释迦牟尼佛来辨识信徒,就如伊斯兰教徒以亚当来辨识,锡兰的印度教徒以湿婆神来辨识一般——的大“脚印”。据当地的佛教徒说,脚印“中有浅水,不干。人皆手蘸其水,洗面拭目,曰‘佛水清净’”。当圣山上下雨时,雨水奔流而下,进入溪谷,常挟带有大量的珍贵宝石,如红雅姑、青雅姑、黄雅姑,据说这些宝石是释迦牟尼佛眼泪的结晶。郑和在此地,既未礼拜释迦牟尼佛,亦未向阿拉朝圣。是不是因为这个无意的过失,得罪了国王呢?当宝船再度起锚,航过印度的最南端,前往西海岸的古里时,船上的道士正仔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关于锡兰的圣山,见Yingyaishenglan,127—128.锡兰是小乘佛教的中心,马欢所谈及的阿聃峰(Adam’sPeak,海7353英尺高)的风俗,为宝船第四次远航,访问该地时所见。    
    译注:查马欢,《瀛涯胜览》,《锡兰国》条,释迦牟尼佛的脚印在山脚靠海的地方,佛教徒浴面之事亦在此处,不在山顶;山顶者为锡兰开创之圣人阿聃的足迹(见页三四—三五)。)中国人称“古里”为“西洋大国”。其国靠海,位在竞争对手柯枝(Cochin)与小葛兰(Quilon)(译注:明代文献中的小葛兰,即今印度南端西海岸之圭隆(Quilon)。之北,天朝的使臣就在这里贸易。古里的国王曾宣布古里是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在驶往他国途中,都可以在此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虽然中国认为印度洋上的其他民族是“番”,但却以平等地位对待古里王国,视该国为一具有高度组织的社会,以其文官体系运作成效显著,军队与水师训练精良,更有完善司法制度,因而给予极高的评价。就像中国的皇帝一样,古里国王也时常赞助、鼓励文学和艺术活动。    
    于日后远航,曾伴随郑和前来的马欢(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翻译)记述道:当地之人“人甚诚信,济楚标致”(见Yingyaishenglan,140.译注:见马欢,《瀛涯胜览》,《古里国》条,页四五。)。自永乐四年(1406)十二月起,至翌年四月止,郑和可能一直停留在古里贸易、买卖。按照当地的风俗,他们做买卖有一个本身的惯例。一开始,郑和这边的一名宦官和印度那边的牙人(经纪人),会先为宝船船上的货物择定议价的日子。到了那天,古里国中主管宝船贸易的大头目及其他人,“先将带去锦绮等物,逐一议价”,议价完毕,“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NBB48。”牙人当众说:“某月某日,于众手中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接着,印度人那边贸易的商品,如宝石、珍珠、珊瑚及胡椒等,也循前述的方式进行议价。当中国人用算盘开始估价时,印度人则以两手、两脚并20指计算。然而,据马欢的叙述,他们计算的结果“毫厘无差,甚异于常”!买卖手续所需时间,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三个月。事后即照原定的价格交货,“毫厘无改”,而国王则对所有贸易的商品进行课税。(见Yingyaishenglan,141.译注:见马欢,《瀛涯胜览》,《古里国》条,页四五—四六。)当贸易正在进行时,中国人首次耳闻了一则稀奇的故事,这则故事涉及一个叫某些(Moses)的圣人和他的弟弟亚伦(Aaron)以及金牛,他们误以为此事发生在古里,而且将其与印度人尊敬圣牛联系在一起。这则郑和还有他的水手听到的故事,虽经改写,却仍然存有《旧约》的痕迹:    
    传云:昔有一圣人名某些,立教化,人人知其为真天,人皆钦从。以后圣人同往他所,令其弟名撒没黎掌管教人。其弟心起矫妄,铸一金犊,曰:“此是圣主,凡叩之则有灵验。”教人听命,崇敬其金牛。曰:“常粪金”,人得金,心爱而忘天道,皆以牛为真主。后某些圣人回还,见众人被弟撒没黎惑坏圣道,遂废其牛,而欲罪其弟。其弟骑一大象遁去。(见Yingyaishenglan,139.    
    译注:见马欢,《瀛涯胜览》,“古里国”条,页四四。此事根据《旧约》(香港:联合圣经公会新标点和合本[神版],1996年),《出埃及记》第32章的记载,为:“百姓见摩西迟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亚伦那里,对他说:‘起来!为我们作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亚伦对他们说:‘你们去摘下你们妻子、儿女耳上的金环,拿来给我。’百姓就都摘下他们耳上的金环,拿来给亚伦。亚伦从他们手里接过来,铸了一只牛犊,用雕刻的器具作成。他们就说:‘以色列啊,这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亚伦看见,就在牛犊面前筑坛,且宣告说:‘明日要向耶和华守节。’次日清晨,百姓起来献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来玩耍。……〔摩西下山〕挨近营前,就看见牛犊,又看见人跳舞,便发烈怒……又将他们所铸的牛犊用火焚烧,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见页87)。)    
    春天,季风风向转成了西南风。中国人的贸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