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直言诏甫下,一时批评成祖政策的言论,毫无顾忌地涌现了。然而,求直言的时间是短暂的。来自江西古老家族的翰林院官员李时勉,告诉成祖:北京根本不是接见诸番国贡使的适当地点。    
    直至有一天,成祖按捺不住在朝殿之上对大臣们怒吼:“讪谤之徒!”大臣立即静了下来。那些曾批评迁都的官员,一个一个或流放或下狱。成祖发现有一位年轻的主事萧仪言论尤其激烈,于是将他处死。户部尚书夏原吉,因成祖的举动而忧心不已,于是迈步向前,为这场大火承担责任。    
    他说:“彼应诏无罪,惟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夏原吉的自责,参见商传,《永乐皇帝》,页216,引《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    
    危机逐渐过去,凡有关这场大火与兴建新都负担的议论,也随之停止。至于重建焚毁殿堂的努力,则直到15世纪中叶才告恢复。宫殿大火后不到一年,朱棣忘却了帝国财政困难的警讯,宣布其意图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以对付侵袭中国西部边陲的鞑靼。之前朱棣曾两度用兵对付蒙古:永乐八年(1410),将鞑靼向北赶”;永乐十二年,又在蒙古北部与瓦剌决战。关于对蒙古的战役,参见Dreyer,EarlyMingChina:APoliticalHistory1355—1435;180。如今,蒙古的领袖阿鲁台拒绝向明朝纳贡,此举无异是在朱棣面前挥舞红旗。    
    永乐十九年,朱棣下令山西、山东及河南各省,于永乐二十年阴历二月底,将大军所需粮秣运送至位于北边国防线上的宣府。先前的战役,北方诸省足以供应军队的需索;现在,粮食主要来自南方。整个运输动用驴、马34万余匹、挽车170753辆、民丁23。5万人,运输的米粮计37万石(百余万蒲式耳)——正好足够支应部队在作战期间的基本需求量。关于供应此次战役的物资数字,参见商传,《永乐皇帝》,页218,引《明太宗实录》,卷二四六。朱棣忠诚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身边时常带着户口、田赋赢缩的数据,故能迅速地回答成祖的询问。夏原吉曾设法寻求财源以支应郑和的六次远征、入侵安南、兴建新都及先前的征伐蒙古。对于新近的圣旨他却有些迟疑。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边防线上的军镇,兵员的建置,也仅是勉强做到足够而已。夏原吉立即与同持反对立场的刑部尚书吴中,一起加以阻止。兵部尚书方宾也反对这一征讨,他后来不愿面对盛怒的成祖,于是自杀了。    
    在未遭阻拦之下,朱棣依计划行事。即因朱棣的一意孤行,跟他最为亲密的六位尚书,非死即囚。永乐二十年四月十二日,成祖不顾其风湿症的病况,率领明朝大军开拔,离开北京。部队缓缓前进,后面跟着运输的车队,走了大约两周,抵达开平。就在开平,朱棣派遣两万兵力,前往攻击兀良哈蒙古部落。    
    


第三部分第九章 紫禁城大火(2)

    太监沐敬见到如此盲目的远征,力劝朱棣班师回北京。朱棣予以嘲讽,并羞辱他,叫他:“反蛮!”太监仍然极力劝阻。他说:“固不知谁为反蛮也!”盛怒的朱棣,下令将其就地正法,    
    但这个太监毫无惧色。朱棣反而为之动容。    
    他说:“我家养人,若皆得此人,岂不诚有益哉!”太监沐敬与朱棣的这段对话,参见商传,《永乐皇帝》,页346,引张萱《西园闻见录》(1632),卷十八。    
    虽然兀良哈蒙古曾在朱棣追逐君权期间,站在朱棣一边,与他共同作战,但如今却反过来协助阿鲁台。明朝的军队轻易地击败兀良哈蒙古,但阿鲁台逃到外蒙古。朱棣决定放弃追逐阿鲁台,最后回到了北京。    
    然而第二年,即永乐二十一年,成祖为了追逐阿鲁台,又再度返回满是风尘的路上,前进蒙古。这次,虽然朱棣得知鞑靼已被瓦剌及东蒙古部族击败,但他的军队却连敌人的踪影都不曾见着。永乐二十二年夏天,老迈且同时又是疾病缠身的成祖,再度坚持搜寻敌人的踪迹,但仍然徒劳无功。    
    朱棣身体不佳,已有若干时日。即使在年轻的时候,就曾为寄生虫病所苦;而在永乐十二年征伐蒙古之后,他被一种叫风湿的病所折磨。若干历史记载称:成祖还患有局部麻痹,并拿道士给的金丹,参以作为兴奋剂的砷,加少量烧酒服用。因此,在他晚年,因砷中毒而慢慢趋向死亡。然而,其他的资料又宣称朱棣藐视民间疗法,说人若能“清心寡欲”,则自然可以避免疾病。据说在永乐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曾有好心的道士要给他一服药,他说:“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欺,乃又欲欺朕?”关于朱棣对健康与医药的观念,参见商传,《永乐皇帝》,页342—346,引《太宗宝训》(1430),卷一;查继佐,《罪惟录》(约1670年),卷三二上,《永乐逸记》。学者认为其被中风所苦,并吃道士的金丹这一观点,参见CambridgeHistoryofChina;Ⅶ,272—273。译注:《明太宗实录》,卷七一,“永乐五年九月壬申”条云:“上与侍臣论及养身之道,上曰:‘人但能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病自少。如神仙家说服药、导引,亦只可少病,岂有长生不死之理。近世有一种疲精劳神,佞佛求寿,又愚之甚也。’”(页九九七)又,卷一九一,“永乐十五年八月甲午”条云:“行在通政司言瓯宁县人进金丹及方书,上曰:‘此妖人也。秦皇、汉武一生为方士所欺,求长生不死之药,此又欲欺朕?朕无所用。金丹令自食之,方书亦与毁之,毋令别欺人也。’”(页二○二三)就在折返北京行军两月之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病逝”于一个叫榆木川的地方,享年64岁。可能是承认夏原吉这位户部尚书于其新近的若干愚蠢征伐所持的反对立场是正确的,他在病榻上说:“夏原吉爱我!”朱棣临终所说的这句话,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y;533。    
    内蒙古北部的炎热旷野上,锡制的炊具被拿来熔化,制成锡棺,放置成祖的尸体,运回北京。高层的官员与太监,对于成祖的死讯秘而不宣,直到队伍确实到了北京。成祖的尸体,移到一具楠木做的长棺木之中,并放置在紫禁城内百日。在这段服丧期间,禁止奏乐及所有宗教仪式,婚礼也遭禁止。寺庙鸣钟三万下。成祖陵寝的位址,早在永乐九年之前就已选定,位于北京西北方20英里的天寿山山脚下。徐皇后就葬在这里。就像朱元璋在南京的陵墓一样,墓冢位于一山一水之间,以防止灵魂游荡。之后,明代的13位皇帝均葬在这平缓的草原与海拔不高的丘陵地上译注:明代历任皇帝计有16位,太祖葬于南京(孝陵),惠帝不知所终,成祖以下诸帝,除景帝外,均葬于北京北边的昌平州,计有13个陵寝,故称“明十三陵”。这13个陵寝,分别为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可以比美埃及的国王谷(ValleyoftheKings)。当朱棣出殡的日子到来时,皇帝的尸体自午门抬出。新皇帝立于午门后方紫禁城的宫墙内。由万名军人与文官组成的队伍,在朱棣的勋臣引领下,以曲折的方式缓缓步行,走出北京城的西门,然后北向前往陵寝(译按:即长陵),以便搞乱据称只走直线的恶灵。这样的缓步要走上两天。同一墓穴中葬了朱棣的16位妃嫔,她们或被缢死,或被迫自杀,跟他一起葬在玄宫(地宫),这座地宫是由四座位于地下80英尺深的墓室所组成的建筑群体。古时各朝代遇有这样的日子,牲畜也会被活活杀死,与皇帝一起埋葬;但在15世纪时,则是将牲畜去皮、烹煮过后,呈献给祖宗作为食物之后才埋葬。棺椁中,皇帝的衣服、饰物、器皿及日常生活喜欢的东西,被审慎地铺在尸体周围。在地下墓室上面的地表,是一座宏伟的明楼与三座中庭连接成的享殿,此后每年两次,就在皇帝灵位面前举行仪式。而为了来生,永乐皇帝的陵墓,由一英里长的文官石雕像、武士石雕像、石兽雕像护卫着,每一尊石雕都是用个别的大花岗石雕成。脸庞庄严的朝廷文官雕像,穿着长长的官袍,戴着代表他官职的方帽,拿着代表品级的笏板,等待皇帝下达另一道训示。关于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