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29-案发当时(选载)-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验被杀伤人,未到验所,先问元申人曾与不曾收捉得行凶人?是何色目人?使是何刃物?曾与不曾收得刃物?如收得,取索看大小,着纸画样。如不曾收得,则问刃物在甚处?亦令元申人画刃物样,画讫,令元申人于样下书押字。更问元申人,其行凶人与被伤人是与不是亲戚?有无冤仇?    
    ——宋慈《洗冤集录·杀伤》    
    


《案发当时》 第三部分保辜决生死

    保辜决生死    
    案发当时>>>    
    袁捷与往日一样趁着夜色来与紫玉姑娘幽会,不料紫玉已经发现了他藏在隔壁柴房的库银。面对紫玉的质问,袁捷恼羞成怒,竟将紫玉击昏后抛入河中。宋慈向来嘉州宣旨的薛庭松、冯御史等重臣推说出袁捷盗取库银、杀人栽赃的案情,并带领众人来到袁捷与紫玉幽会的小院落,搜出了被盗库银。尽管如此袁捷仍不认罪,不料紫玉忽然从房中走出。原来宋慈早就安排捕头赵跟踪袁捷,在案发当晚及时救出了紫玉。紫玉头部受了轻伤,并无性命之忧,当场将袁捷露出真面目后谋杀未遂的情节一一道出。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之“库银失盗案”    
    断案宝典    
    在古代的科学及技术条件下,对于很多伤害行为很难确定伤害程度。像电视剧中紫玉姑娘脑部受伤的这种情况,或者是内脏损伤、内出血等在当时是没有办法检验定性的,所以中国古代法律很早就设立了一项叫做“保辜”的制度,按照受害人在一定时限后的伤势来确定加害人的罪名,如果在时限内受害人因伤死亡,就要定被告杀人罪;如果是在时限以外死亡的,就只是个伤害罪。    
    西汉初年的“二年律令”规定保辜的时限是二十天,这是现存最早关于“保辜”的法律条文,其下限是公元前186年。这种“一刀切”的法律应该是从秦国的法律继承来的。以后各代的法律逐步改善,《唐律疏议·斗讼律》根据手足伤人、“他物”伤人、用刃具以及开水或火炬伤人、折断人肢骨或造成暴露出骨骼的开放性创口等实际情况,把保辜期限规定为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和五十天。受害人在期限内死亡的,即按照杀人罪处罚加害人。这样的规定就考虑得比较周到了一点。    
    宋代在唐朝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比如规定咬伤别人或用硬底的鞋子或靴子踢伤人的,可以依照“他物”伤人来设定保辜。如果受伤的妇女在保辜期限内流产,保辜期限要在流产后增加三十天,但是和原来设定的保辜期限相加的总和不得超过五十天。还特意规定,在保辜时限内受伤者因为伤口破伤风而导致死亡的,也要作为杀人罪处理。宋慈在《洗冤集录》的《条令》部分引用了很多宋代关于“保辜”的法律条文。


《案发当时》 第三部分“宗元守辜”

    揭密疑案    
    “宗元守辜”    
    宋朝有个叫马宗元的,还在少年的时候就显示出惊人的聪慧,通过算定保辜时限挽救了父亲的性命,很能说明宋代执行保辜这一法条的实际情况。有一次他的父亲马麟和别人斗殴,将对方打伤。后来那人恰巧在保辜时限到达的那一天死了,当地县衙门就以杀人罪判处马麟死刑。家中其他人都哭哭啼啼地等着给马麟收尸了,可是马宗元却决心要为父亲翻案。他仔细推算了那个人的死亡时间,正好是在保辜时限外的“四刻”(刻是指古代计时器滴漏上的刻度,中国古代将每昼夜划分为一百刻,四刻将近现在的一个小时)。他就到州衙门去申诉,据理力争,知州真的接受了他的意见,将他的父亲改判为伤人罪,没有判处死刑。后来马宗元中了进士,得到过朝廷最荣耀的职称“待制学士”。    
    记载这个故事的是南宋人郑克,他在《折狱龟鉴》的《议罪》一节的这个故事后面,加了一段自己的按语。他指出,保辜的时限是按照日期来计算的,而法律又规定日是以百刻来计算,受害人是在时限外死的,就不是殴打杀人罪,只是殴打伤人罪。马麟殴打伤人,受伤者虽然只是在限外四刻死亡,但毕竟是在限外,罪名的性质不同。    
    以后这个故事又被南宋人桂万荣以“宗元守辜”为名转载在《棠阴比事》一书,得到广泛的传播。明朝人吴讷整理编辑《棠阴比事》时,在“宗元守辜”这一条后加了很长的按语。他本人曾经在刑部任职,他回忆说有一次参与一件斗殴案的会审,死者与人斗殴后在保辜时限外死亡,根据法律加害人不应偿命,吴讷建议按照斗殴伤人罪处罚。可是有的参加会审的法官抓住法律里的一句话“辜限满不平复者全科”(在保辜时限内伤势没有平复的要承担全部罪责),认为这个案件中的加害人应该被处死。吴讷说:“之所以说‘辜限满不平复者全科’,是因为上面有一句‘折伤以上限内平复减二等’,意思是辜内虽然伤势平复但造成了残废或者是限满仍然没有平复就要承担全部的罪责。决不是说辜限外死亡的要全部处死罪,否则保辜时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是那个官员却始终不肯接受他的意见,好在后来朝廷发布大赦,那个罪犯才没有被处死。吴讷的这段回忆说明,古代有的法官的专业知识实在是够差的,连法律条文都看不懂。


《案发当时》 第三部分“他故而死”细推敲

    “他故而死”细推敲    
    保辜的法律条文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会遇到种种复杂的情况,法官如不仔细推敲具体分析就容易造成冤案。北宋的景德年间(1004—1007年),京城开封府有这么一件蹊跷案子。那是在隆冬季节,有个县衙门的书吏晚上喝醉了老酒和一个驿站的衙役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被同事们劝开后,两人各自回家。那衙役走到半路上,有个同事提醒他说,那个书吏喝得那么醉,今晚又这么冷,他大概走不到家就要冻僵了。衙役赶紧转回身去找那个书吏,果然发现那书吏倒在路上已经被冻死了。正好巡逻的当地警卫过来,不由分说就把他抓了起来,尸体送到官府保存。第二天那个书吏的亲属则到衙门喊冤,说书吏是被衙役打死的。检验的官员看看尸身也有一两处伤痕,就给衙役定了死罪,衙役有口难辩。虽然衙役的母亲从州到府一直到朝廷申诉,还是没有能够挽回儿子的性命。不过这个案件惊动了皇帝宋真宗,他为此专门下达命令,要求以后选择司法官员时要特别慎重。    
    还有一个同样记载于《折狱龟鉴》的故事。沂州承县(今山东峄县)有两户互相仇视的家庭发生了斗殴,被官府人员制止后,双方都被带到了县衙由知县魏涛审理。魏涛下令检验双方的伤势,没有发现很大的伤情。审问完毕后,魏涛就以轻微伤害案结案,没有设定保辜,就把双方都放了。不料当天晚上,其中一方就死了一个人,尸体检验也没有肯定的结论。魏涛认为死因并非白天的斗殴,肯定另有原因,所以维持原判。可是那死者的儿子到处告状,甚至堵住县衙大门破口大骂,还到上级衙门百般诉说魏涛的不是。上级批示要魏涛逮捕加害人,可是魏涛说:“我官可以不做,这个被关的囚徒我是不会杀的。”硬是顶住压力不结案。后来终于找到证据,证明那天晚上,死者被释放后骑马回家,马在城门受惊把他摔了下来,他是被摔死的。《折狱龟鉴》作者郑克在这两个故事后感叹说:那个打架的人如果没有遇到魏涛的话,大概就是和那个驿站衙役一样冤死了。魏涛办案能够“尽心”,足以作为“贤士”记入史册。    
    宋慈在《洗冤集录》也再三强调对保辜期内死亡的原因要仔细推敲。他说,有很多案子里,打完架分手后,有的人到江河、池塘边去喝水,或者去洗身上的血迹,却因为刚才打过架身体疲乏,或者因为喝过了酒打架,头昏脑涨,弄得不巧掉到水里去淹死了。这在验尸的时候就要仔细分辨。落水时还是活着的,尸体的腹部会膨胀,十个手指的指甲里会有挣扎时留下的河底淤泥,尸体上浮时也是两手向前的。如果有这些迹象,就只能作为落水致命。即使检验出尸体身上有其他的伤痕,也应该是“他故”致死。他说曾经有个官员在检验这种尸体时,看见尸体的头上有伤损,就断定是致命伤,而实际上死者是被打伤后“谜闷不觉”倒在水里而淹死的。结果那个被指控的罪犯反复翻供不绝,案件无法了结。此外历代有关保辜的法律都规定,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