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琅琊榜-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景宁那日求了他后,一连有好些天都望不到这位七哥的影子,不免心中忧急,竟不顾宫规禁严,派宫女携自己亲笔写的书信乔装出宫去靖王府找关震,结果还没走出定安门,便被禁军发现截住。
  蒙挚闻讯赶来后,只收缴了书信,将宫女放回内苑,之后严令手下不得对外吐露此事,悄悄掩住。
  当晚,他连夜暗访靖王府,向萧景琰出示了书信,并劝他让关震早离京师。
  靖王知道自内监被杀案后,蒙挚对禁军的控制已不似以前那般铁板一块,这件事若真能彻底瞒过去当然好,可但凡有蛛丝马迹被梁帝或皇后知晓,关震都是性命难保,所以只得将他远遣边境,隐匿保身。
  果然,大约只过了两三天,梁帝便听闻了公主私遣宫女外通的风声,他一向宠爱这个幼女,自然更是怒不可遢,当即命人唤来蒙挚,劈头盖脸一通雷霆责问。
  蒙挚倒是早有准备,候梁帝发完了怒火,方叩拜徐徐回道:“陛下见责,臣自当罪该万死。
  但自古宫闺清誉最是要紧,臣虽蒙陛下恩宠,忝为禁军统领,可毕竟只是个外臣。
  那宫女是公主贴身随侍,书信又是密封。
  臣一无权审问内宫人等,二不能拆看书信窥密,不审不看,便不知真伪。
  不知真伪,又岂敢将这种事擅报陛下?故而臣只能将宫女逐回,令手下噤口,将书信焚烧。
  如此方能将此事化为弭有,不伤公主圣德。
  臣见识粗陋,此举若有不妥之处,请陛下责罚。”
  梁帝听了他的分辩,细想竟大是有理。
  这种宫闺私事,自然是能消就消,能免就免,大肆查证出来,也不过是丢自己的脸面。
  这样一想,一团火气渐渐也消了,命蒙挚平身,安抚了两句,又将刚才派往公主宫中代天讯问的内使召回,只下了暗令给皇后,命她加倍严管景宁,便匆匆掩了此事。
  蒙挚与靖王以前关系一直不错,此次他刻意回护,没有让任何人察觉到公主的这位心上人是被靖王收留在府的,更是明显表示出了极大的善意。
  靖王原本就曾被梅长苏暗中劝告要结交蒙挚,加上此次又受了这个人情,一来二去交往渐渐增多,虽没有频繁到让人注意的程度,但推心置腹的程度已远比以前更深了几倍。
  与此同时,蒙挚这方也依照梅长苏的安排,表现得很是积极和主动。
  一日趁着到靖王府中参加他举办的骑射赛会的时机,挑起话题,借口要看他从北狄王处缴获的双弦剑,如愿到了靖王悬剑的卧房内,并且很凑巧地发现了那个隐密的地道入口。
  就这样,蒙挚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个知晓梅长苏与靖王臣属关系的朝臣,并且趁机向靖王表明了自己在不违皇命的情况下,一定会支持他夺嫡的态度。
  这个时候,已是草长莺飞,芳菲渐尽的四月。
  大楚求亲的使团带着可观的礼物已来到了金陵帝都之外,由于楚帝这次派了自己嫡亲的皇侄陵王宇文暄担任正使,故而梁帝按照相应的王族规格礼敬,誉王奉旨前去城门迎接,并安排他们住进了皇家外馆保成宫。
  从大楚方面的郑重其事与大梁这边的礼遇态度来看,这次联姻之事,似乎已成了七八分,见面只在于协商细节了。
  两国联姻,是一件大事。
  虽然还未有明旨允婚,但朝廷上下已先忙碌了起来。
  大梁正使宇文暄入宫陛见后的第五天,内廷连下了两道旨意,一是加封景宁公主为九锡双国公主,二是赐赏五皇子淮王敕造新府第一座。
  这似乎表明联姻的人选已初步确定了下来。
  哭闹过、抗争过也绝食过的萧景宁最终还是屈服了。
  身为大梁公主,她其实一开始就明白自己身上不容挣脱的桎梏和责任,对父皇的违逆,只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想要选择的幸福,而结果,自然是早已预料到的冷酷。
  皇后派出了最心腹的宫女昼夜看管公主,各宫妃嫔也都轮番出面百般相劝。
  在这个一切以上位者意志为主宰的后宫,景宁得不到任何公开的支持。
  因为对于大多数冷眼旁观的人而言,她所经受的,不过是历代公主同样的命运而已,虽然没有因受宠爱而更幸运,但也说不上更不幸。
  靖王每次进宫都会去探望这个妹妹,见她慢慢接受了现实,心中稍稍放心。
  萧景宁求他日后一定要提携保护关震,他也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近来太子受责不预政事,誉王在朝堂之上异常的活跃,每次廷论时无论议的是何事,他都会积极参与。
  要说现在群臣都已甘心向他效忠,那当然远远不是,只不过以他如今红得发紫的身份,只要不是错的太离谱,诸臣等闲也不会驳逆他的辞锋。
  而且不知为何,最近一个月来连太子派别的人都表现得异常恭顺,不再热衷于与誉王作对,再加上这位贤名在外的皇子又不是庸才,府中也是人才济济,在大事上错得离谱的情况少之又少,所以渐渐便给人一种群臣附和的感觉。
  梁帝心里怎么想的没人知道,至少表面上他愈发地爱重誉王,遇到难决之事,首先便会与他商议,听取他的意见。
  一时间谣诼四起,人人都传言誉王殿下很快就会成为太子殿下了。
  这种风声自然不可避免地最终传到了梁帝耳中,他询问随侍在旁的蒙挚,蒙挚却说从未听过此类传言,虽然梁帝很赞赏他这种完全置身事外的态度,但心里仍不免有些郁郁。
  起驾回后宫时,因为烦闷,便弃了车辇不用,只带着贴身几个随侍,信步闲走。
  “陛下,您今晚是去……”六宫都总管高湛小心翼翼地打听着,以便早通知早准备。
  梁帝凝了凝脚步。
  皇后一向端肃不讨喜,越妃近来为太子事常有哀泣,他都不想见。
  年轻美人们固然娇艳柔媚,但今夜他似乎没有这个兴致。
  所以最终,他也只是沉了沉脸,没有理会高湛。
  察言观色已快成精的高公公当然不敢再问,躬身跟在皇帝身后。
  宫灯八盏,稳稳地在前引路。
  各宫都已点起蜡烛,明晃晃地一片。
  可梁帝却偏要朝最昏暗的地方走去,似乎刻意要寻找一种清冷和安静。
  走着走着,一股药香突然扑鼻而来,怔怔地抬头,看见前面小小一所宫院,仿佛游离于这荣华奢腴的宫院之外般,未植富丽花树,反而辟出一片小小药圃,宁朴雅致。
  “这是哪里?”
  高湛忙道:“回陛下,这是静嫔娘娘的居所。”
  “静嫔……”梁帝眯了眯眼睛,似在回忆。
  ……是啊,静嫔,景琰的母亲……倒也常常见,年节等场合,后宫拜贺,她总是低眉顺眼站在很靠后的位置,从来不主动说话,就如同她初进宫时一般。
  “高湛,静嫔入宫,有快三十年了吧。”
  高湛背脊上冒出些冷汗来,不敢多答,是低低回了个“是”字。
  “乐瑶生了景禹后,总是生病,拖了好多年都不见大好,林府担心,所以才送了医女进宫贴身调理……朕记得,乐瑶待她,一向亲如姐妹……”
  宸妃林乐瑶,故皇长子萧景禹,这些都是不能陪着一时心血来潮的皇帝随便回忆的禁忌话题,高湛只觉得内衣都快被浸湿了大半,努力不让自己的呼吸太急促,腰身弯得更低。
  梁帝冷冷地瞟了他一眼,“你也不必吓成这样……去传旨,让静嫔接驾吧。”
  “是。”
  不多时,药香萦绕的芷萝院添了灯烛,静嫔率宫婢们正装出迎,跪接于院门之外。
  梁帝并没有细细看她,只丢下“平身”二字,便大步跨入室内。
  静嫔忙起身跟上,过来服侍他宽下外衣,暗暗觑了觑脸色,柔婉地问道:“陛下看来疲累,可愿浸浴药汤解乏?”
  梁帝想到她是医女出身,自然精于药疗,加之确实觉得头痛力衰,当下点头许可。
  静嫔命人抬来浴桶香汤,自己亲配药材,不多时便准备停当,伺侯梁帝入浴,又为他点药油熏蒸,按摩头部穴位止痛。
  静嫔虽然年纪已长,容色未见惊艳,但医者心静,保养得甚好,鬓边未见华发,一双手更是滑腻修韧,推拿按压之间,令人十分舒服。
  梁帝已经很久,没有这般安静闲适过了。
  “陛下,蒸浴易口干,喝口药茶吧?”静嫔低低问道,将细瓷碗递至他口边。
  梁帝眼也不睁,就着她的手喝了几口,甘爽沁香,毫无药味,恍然间,激起了一些久远模糊的影象。
  “静嫔……这些年,是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