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剑-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和刘应坤、纪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赏。刘、纪二人似乎也不
是坏太监,并没有对袁崇焕掣肘阻挠,后来宁锦大战,刘应
坤在宁远上城督战,纪用在锦州上城督战,都勇敢得很。大
概二人为袁崇焕的忠勇所感召,也变得忠勇起来。可见也不
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坏人,主要还在领导者如何领导。
①《明史·满桂传》:“桂椎鲁甚,然忠勇绝伦,不好声
色,与士卒同甘苦。”《明史·赵率教传》:“率教为
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
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②袁崇焕奏章中说满桂“意气骄矜,谩骂僚属,恐坏
封疆大计,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
③《明史·袁崇焕传》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关内外
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
种所入,可渐减海运。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
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
无不足。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
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
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自古已然,惟
圣明与廷臣始终之。”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
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
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
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
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

有几个能及得上。
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老将终于死了,继承
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
治才能却犹有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
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逢极大的困难。努尔哈赤新
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
行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
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满洲当
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
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

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如向关内
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
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夺对象。在外
交上,朝鲜采取的是“事大(对明)交邻(对日本、满清)”
政策。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皮岛总兵官






毛文龙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
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必定可以得到的
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
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
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
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
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
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
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
崇焕做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
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
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
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
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
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
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
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
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
府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






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
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
③④
人。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
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龙
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
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败”,以及清军战
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
方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势必难以支
持。
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
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
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中
国军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
投降了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

大炮,轰碎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清方从来没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
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赤幼时住在明
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
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宁远之战,使他们下意识中隐伏
着的自卑感又开始抬头。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满清与明军交战,始终强调“七大恨”,满清认为明朝有

七件大事欺侮女真人,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满
清一直没有自居能与明朝处于平等地位。“七大恨”的基本思






想,是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却在努尔哈赤与敌对部族
发生争执时袒护对方,没有公平处理,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申
诉。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叶赫部的一个王公本来答
应把他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妾,但二十年后,这个
三十六岁的“老女”改嫁给蒙古王子,努尔哈赤认定是出于
明朝的授意,身为上级而不秉公断事。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
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
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
心满意足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
的资格。明朝的态度是这样:“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
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
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
袁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
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来
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
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
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
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

人去窥探虚实,以决定对之征讨呢,还是招安。这种夸大的
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
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
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
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






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
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
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
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

为“大清”。)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
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
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
格式不合,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