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原的窖藏青铜器风格大不相同,全是宗庙重器和实用宝器,庄严、凝重、纹饰精美,铸造得富丽堂皇,有很多长篇铭文,如著名的大克鼎、毛公鼎、大丰簋等。目前周原发现的青铜器窖藏有68处之多。

  1850年在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造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铭文铸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铭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国君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阶段。

  在白家村出土的103件青铜器多造型浑厚,纹饰繁缛精美,充分表现出西周人民高度的创造力。这批青铜器有著名的商器、陵器、折器、丰器、墙器、庆器、伯先父器等,其中有名的史墙盘铭文最重要,在腹底有铭文284字,其中重文5字,合文3字,它历述了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功绩,还记述了史墙以前五代的世系,加上史墙之子痰,共七代,这就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到了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纹饰变化很大,删繁就简,陆续淘汰了不少以前使用的纹饰,保留下来的传统纹饰,在此时发生剧烈的变形,如兽面纹,兽体变形纹之类,产生了一些新的纹饰,如波曲纹之类。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无论形制和纹饰都比较简单,出现少量新的器形,但整体的变化不大。

  周原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十分著名的西周甲骨。1977年和1979年在发掘凤雏甲组建筑基址西厢房第二号房基时,发掘了两个窖穴,两窖共出卜甲和卜骨17275片。甲骨都经过修整,钻凿有方孔和圆孔等,其中有292片有字甲骨,共计字903个,合文12个。每片字不等,有一片一字的,也有一片数字的,最多的达三十余字。

  目前发现的西周甲骨,年代上限到周文王,下限到周穆王。它的内容广泛,有卜祭、卜告、地名、人名等,反映了西周时期多方面的情况。如反映周与当时殷朝关系、周与其他诸国关系等。

  甲骨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卦象甲骨,均由奇数和偶数排列组成卦画,是我国后来盛行的阴阳八卦的渊源所在。

  此外,西周甲骨的雕刻艺术十分精湛,它细如发丝,刚劲有力、刀法娴熟,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是我国微雕艺术的最高成就,从而使我国的微雕艺术可以上溯到商末周初,即距今约三千一百年。

  历史上的周原与丰、镐

  周人是一个与神话和传说息息相关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后稷,传说是一名叫姜的女子在野外踩上了周人祖先的足迹后怀孕生下的。

  后稷对耕种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才能,耕种的谷物繁茂、收成好,还教会了其他人耕作,并且开辟了以谷物祭祀上帝的传统,带着周人进入到农耕文明时代。

  大约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天,由于不堪少数民族的骚扰,周人在首领古公父的带领下,从“豳”(今天的陕西彬县一带)出发,来到了位于今天岐山县箭括岭下的平原地区——周原。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诗经》上有详细的记载:“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人在周原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一天天强大昌盛起来。经过近百年生息,开始了灭商的大业。这时的商纣王荒淫无度、败坏朝纲,而周人的领袖“西伯侯”姬昌对有才能者十分敬重,于是不少才干卓著的人投奔周国,其中就有颇富传奇色彩的姜子牙。

  根据《诗经》的记载,3000多年前的历史渐渐清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在灭掉了位于沣河流域的崇国后,姬昌根据姜子牙的建议,在沣河中游建立了新的都城丰京。约公元前11世纪,姬昌把都城从岐邑迁于丰京。姬昌病故后,武王即位后,准备伐商,并在沣河以东建镐京。

  据记载,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3000勇士、45000甲兵,联合一些军队,讨伐纣王,双方军队会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纣王自焚。

  武王伐商的事情在陕西临潼零口发现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上也有记载,具体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随后,周武王在镐京宣布西周王朝建立,分封诸侯,设立礼制,建宗立庙,开创了西周初年的兴盛。

  由此,丰镐二京开了建都的先河。成为西周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丰镐二京,近300年间并行不废,经历了11代12位帝王。西周王朝开创了一个以血缘和军事为纽带的封邦建国体制,到成王和康王时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个盛世。

  周原与丰镐遗址现状

  周代是我国古代文明达到繁荣昌盛的时期,周文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中国近代文化、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更使中华文明未曾中断地传承至今。周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精美华丽,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为了保护周原文化遗址,1976年国家文物局在周原遗址召开了一次现场会议,就周原遗址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磋商。1979年春,国家文物局又于扶风召开了一次古建专家会议,研究如何保护岐山凤雏村周初甲组宫殿基址和扶风召陈村西周巨型建筑群基址。

  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成立周原岐山和扶风两个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周原遗址和出土文物。

  但由于技术、财力等条件限制,周原遗址及文物的保护、研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周原遗址面积大,遗址保护范围内村庄密布,居民众多,文物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遗址已经遭到人为破坏。同时,地方财力有限,可以用于文物方面的经费比较紧张,许多文物只能搁置库房,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展示和研究,使周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座青铜器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共收藏文物15000多件,青铜器5740余件组。但其中拿出来陈列的仅629件组,其余的都存放在库房。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各项本应开展的工作都受到了限制。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还由一些小型博物馆收藏,其中包括周原及扶风博物馆,以及凤翔、岐山、陈仓、麟游等地的文物管理所。

  目前宝鸡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建设将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为龙头,但又不单是一座博物馆,而是一个园林式的人文景区。这里将汇聚宝鸡各地出土的青铜器珍品及馆藏青铜器珍品,建成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

  丰镐遗址的地面建筑除灵台台基外,其余已荡然无存。但大量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又为人们了解丰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而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参观、考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为了保护丰镐文化遗址,西安市政府划定保护区25平方公里,修整丰镐车马坑博物馆,开辟宫殿遗址和墓葬遗址等。在严格保护丰镐遗址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做到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遗址保护区周边规划100米宽城市绿化隔离带,大遗址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将相对集中,建筑风貌将与古遗址相协调,大遗址环境影响区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产业。

  三千年分离终相聚

  这个故事发生在周原遗址出土的三件青铜器上。1961年,齐家村的农民种田时挖出了三件形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它的名称叫周我父簋。在中国的周朝,像这种青铜簋都应该有盖子,但这三件簋却都没有盖子。文物管理人员知道,要找到盖子犹如大海捞针一般,所以并没寄希望能够找到它们。可23年后,奇迹出现了,就好像这些簋在召唤它们的盖子一样。

  1983年春天,一个青铜器窖藏出土了有四件带盖的完整的方座簋,但却多出来三件簋的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