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3…1984年间,考古队在镐京遗址内的官庄村、斗门镇、下泉村砖厂及花楼子发现西周建筑基址10余处,其中位于花楼子的五号宫室建筑基址规模宏大,错落有致。1992年又在沣西马王村发现了西周陶窑,手工业作坊是城市遗址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了解沣西遗址的全貌具有重大意义。

  周原遗址建筑复原

  周原与丰镐遗址建筑复原图

  1。

  在对周原与丰镐遗址的发掘中,建筑基址是十分重要的遗迹,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基址虽然没有几千年前的建筑宏伟壮观,但在这些基址上复原后的建筑群,仍能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建筑师们精湛的技艺。

  周原遗址的建筑群分区很明显,经考古发掘查明,今岐山县贺家村、礼村是密集的西周墓葬区,凤雏村周围是西周宫殿建筑群遗址区;扶风县支塘村是西周制骨作坊遗址,任家、召李家是西周平民住宅和制陶作坊遗址,齐镇东是西周制铜作坊区,召陈村北直至下樊村是大型的西周中、晚期建筑群区。

  1976年对岐山京当凤雏村西周甲乙两组官室建筑基址和扶风法门召陈村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清理,使我们了解到西周宫殿建筑的大致情况。

  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坐落在夯土台基上,始建年代在武王灭商之前,废弃年代约在西周晚年,距今三千多年。此建筑属文献记载的“茅茨土阶”,布局规整对称。房基南北长45。2米,东西宽约32。5米,建筑面积约为1469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南北向。由影壁、前院、门厅、中院、前堂、东西小院和后室、过廊、东西厢房、排水设施等组成。

  门厅部分由西塾、门道和东塾组成。中院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东西两边各有两个侧阶,分别通往东西厢房前的回廊。中院北边设三个台阶,前堂也就是大殿为该建筑群的主体,从柱础石排列看,应面阔6间,每间宽3米,进深6米。后院由西小院、过廊和东小院组成。东西小院面积各约63平方米,各有一个台阶通向后室前的回廊。

  后室共5间,东西排列,面朝南,面宽23米,进深3。1米。东西厢房位于门厅、庭院、前堂、后室的两侧,南北排列,左右对称,每侧厢房各有8间,前檐墙都带有回廊。

  这些建筑群的排水设施共有两个,一是在东门房下部设一条南北走向的陶管水道,使中院的水顺水道排向前;一是在后院中的东西小院之间的过廊下部用石块叠砌水道,再加上东厢房下部有一条阴沟,使院内的积水通过此水道和阴沟排往东边的大水沟。

  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反映了周人在周初时的建筑水平已非一般。房屋的隔墙,大部分用黄土以圆夯头分层夯筑,墙身有一定收分,墙体厚度不一,说明周人对墙体的选择是按实际用途。墙面和室内地面均用黄土、细砂、白灰搅拌的“三合土”涂抹,使之光滑坚硬。在房顶的屋脊和天沟处使用板瓦覆盖,又在较重要台基的边缘处用土坯叠砌。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瓦和土坯的较早范例之一。

  扶风召陈建筑群址,目前已发掘面积约6375平方米,清理出15座房基。其中下层房基2处,上层房基13处,皆有卵石散水。它和风雏甲组基址一样也是由多组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左右对称,布局规整,也属于“茅茨土阶”,但它规模、体量更大,所以其构架可能更复杂。其中一个房基长22米,宽13。4米,东西两侧中间略凹,使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在台基四周有九个台阶,南面三个,其余三面各两个,台基四周设卵石散水,可作屋面排水之用。其性质应属西周中、晚期建筑的一座大型王宫。

  以上两组大型建筑基址均由单组建筑组成群体,而且从构造上看已非雏形,而是相当成熟。这就纠正了以前认为我国群体建筑始于秦汉的论点。建筑中大量用瓦的事实,也把我国建筑用瓦的年代提早到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时代。两处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西周的宫室布局提供了证据。

  除凤雏和召陈两组大型建筑基址外,在礼村和齐家村也发现了建筑基址,但规模要小的多,且礼村的属土窖式房屋遗址。

  丰镐遗址建筑复原

  2。

  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丰镐都城建有宗庙、宫殿以及大池等一系列建筑,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在这些地方举行册命、庆功、赏罚、祭祀、出征等活动。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文献记载十分具体,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的都城方九里,每边辟三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王宫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坛,前为朝堂,后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参考原则,可见在当时,城市的布局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思想,布局规整有序。

  经过考古考证,丰镐遗址中心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约30多处,这些基址往往数座连成群,虽然目前尚无文字资料可证明他们是周代的宫殿、宗庙等建筑,但可以肯定这里是贵族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而非一般平民的建筑基址。

  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西周宫殿基址是1983年发现的花楼五号宫室建筑基址,这处基制址规模宏大,布局错落有致。其总长59米,宽23米,面积1357平方米。主体宫室建筑面积为85l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由主体建筑和南北对称的附属建筑、夯土墙及墙基组成。它建筑在一高约1。5…1。8米的大型夯土台基上,台基的主体部位高达5米左右。五号建筑被认为是天子的宫殿,建筑年代在西周中期偏晚,可能毁于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或西周末年的犬戎之乱。它与西距53米并且同处于东西平行线上的四号建筑似乎组成建筑群组,因为四号建筑探出了象征大型宫室建筑的大型石柱础,两者似乎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建筑群屋顶施瓦,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

  在长安县客省庄发掘的四号基址也是一处高级贵族的建筑,其规模宏大,与过去在沣西发现的深土窑式或半地穴式基址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陶器判断,其年代始建于西周早期的后段或西周早中期之交,毁于西周晚期的前段。

  丰镐两京一带还有供天子渔猎游玩的苑囿。诗经记载丰镐有“灵囿”,苑内草木繁茂,獐鹿成群,苑囿之内有水泊,名“灵池”,池边飞鸟丛集,池中游鱼竞跃。丰镐遗址西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还记载了周王在池中泛舟渔猎的情景。灵囿内还建有“灵台”,台高6米,周围166米,是一座巍峨的建筑。

  只是在当时的西周都城,这种高台建筑都是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居住之地,普通贫民只能栖身于仅可躲避寒暑的土穴之中,潮湿、阴暗。在丰镐遗址中发现很多小型居址分土窑式和半地穴式两种,是周民族“陶覆陶穴”的反映。

  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大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一直是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楷模。但遗憾的是,考古工作者迄今还没有找到有关丰镐二京城墙的迹象。

  周原与丰镐遗址出土文物

  丰镐出土的文物不少,有许多青铜器、骨器、玉器、蚌器、陶器和其他各种饰物,其中以青铜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如张家坡一处窖藏出土了53件铜器,其中有铭文的32件;马王村一处窖藏有铜器25件,其中有铭文的10件。虽然丰镐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质量较高,但和“青铜器之乡”周原遗址比较而言,丰镐的青铜器就略显逊色了。

  周原出土的青铜器有墓葬出土,也有窖藏出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既有造型精美的实用器,也有粗劣简单的明器。从窖藏青铜器来看,当时手工业的分工较细,青铜铸造业尤为发达。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不仅造型精美,纹饰华丽,许多还铸有铭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周社会的珍贵史料。

  周原的窖藏青铜器风格大不相同,全是宗庙重器和实用宝器,庄严、凝重、纹饰精美,铸造得富丽堂皇,有很多长篇铭文,如著名的大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