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家窑人的食物来源以狩猎为主,辅之以采集植物。兔、鼠一类的小动物也是许家窑人猎食的对象,但这些小动物或者跑跳速度快,或者善于钻洞,往往使人束手无策。比较起来,猎取马和羊一类的动物虽然困难一些,但收获却往往很大。于是,马、驴、羊便成了许家窑人主要的猎食对象,学者们就送给许家窑人一个好听的名字——猎马人。

  许家窑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球,说明猎马人经常开展大规模的集体狩猎。他们事先大量制作飞石索、石球等武器,然后有计划地组织很多人到野马集中的地方进行突袭。许家窑人能够识别每种动物的足迹、叫声和习惯,也能够从树上的爪痕和地上的足迹发现动物的所在。他们的狩猎技能十分高超,特别是石球的使用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用野兽皮将石球包裹起来,并留下一段长长的兽皮作为链绳,象现代体育项目中的链球一样,利用投掷出去的石球击中动物的腿部,将其打断或裹紧,使其失去奔跑能力,然后捕获。许家窑人还经常将动物驱赶到湖边泥潭里,将其累垮后擒获。

  然而,由于肉食动物的稀少,使得草食动物大量繁殖而失去节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样草地的破坏导致了草食动物的锐减,人类觅食的困境终于出现了。这时猎马人的生活是艰难困苦的。他们不仅要与风、雪、雨、水、野兽作斗争,还遭受着疾病与饥饿的折磨。因此,死亡时刻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根据发掘出的猎马人化石材料,从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萌出及磨损程度判断,他们的寿命大都较短,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

  泥河湾盆地文化遗址现状

  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已经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有数万件,全国25处一百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里就有21处。

  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地质、考古界的普遍关注,很多国外专家学者对泥河湾也寄予了极大的期望。1988年4月23日,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泥河湾中美合作旧石器考古项目拉开帷幕,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到目前为止,泥河湾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论文700多篇,泥河湾的历史、科学、文化、旅游、经济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泥河湾遗址群的学术价值使它成为我国考古界的一颗明星,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一带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

  2001年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河北省泥河湾省级地质遗址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河北省市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乃至泥河湾盆地地域内的人民群众,对泥河湾这一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工作。为了保护好泥河湾盆地遗址,各级政府在泥河湾设置了文物保护范围,修建了通往主要遗址区的道路5条,近40公里,构筑了防护工程,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核心区及道路两旁绿化总计15000亩。2002年2月,河北省政府在阳原主持召开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场办公会,确定了保护开发泥河湾的12项具体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设泥河湾博物馆。

  2006年,泥河湾博物馆已经开土动工。建设中的泥河湾博物馆位于张家口阳原县新区府前街和西宁路交汇处,建设用地20亩,工程预算总投资3150万元。

  泥河湾博物馆拟用大阶梯和塔的形式构成整体轮廓,体现泥河湾苍凉、雄浑拙朴的地貌特色。主体由主展馆和现场展馆两大部分组成,主展馆共两层,主要功能是对泥河湾遗址的复原和对出土文物的展出,现场展馆主要是对重要的遗址现场进行保护和展示。博物馆建筑结构上由文物展示储藏区、科研办公区和培训接待区三大块组成。

  博物馆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45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173平方米,库房面积850平方米,其他面积1537平方米,将满足5万余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规模在我国属于中型博物馆,并兼具保护收藏和科学教育功能。   


辽河流域的小龙骨山——金牛山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金牛山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辽宁省营口县田屯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发现于1974年,并陆续进行了一系列发掘工作。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在此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化石。

  距今历史:21…30万年

  考古地位:金牛山猿人化石的丰富完整性史无前例,为了解直立人向智人过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填补了人类学发展系列上的重要缺环。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金牛山猿人头骨化石形态比北京猿人头骨为进步,与陕西大荔发现的早期智人头骨更为接近。处于直立人向智人过渡时期。

  世界闻名的周口店龙骨山是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地方。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辽河流域也发现了一个周口店,只不过它的名字叫金牛山。听人说,一到吉庆的日子,山顶上就会有金牛出现。可是,村里的人却从没有真正见到金牛,却在二十世纪末的一天见到了28万年前的祖先。

  考古发现过程:

  金牛山位于离营口县辽河入海口20多公里的西田屯村,海拔69米,周长1240米,面积仅为0。3平方公里。就在这里,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化石重见天日。

  那是在1974年的5月,辽宁省营口市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当营口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金牛山开山挖石,当地的一位农民拿来一块石头给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崔德文看,崔德文一下子怔住了,他如获至宝地对其他人说,这正是我们要找的动物化石!

  得到一块动物化石并不能让崔德文满意,他顺藤摸瓜,结果发现了4处动物化石地层。这一年秋天,由辽宁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金牛山的两个地点进行了3次发掘。

  1978年,营口市博物馆又单独进行了第4次发掘。4次发掘共发现石器30余种,肿骨鹿、剑齿虎、变种狼等哺乳动物化石和爬行类、鸟类化石87种近千件,以及烧灰、烧骨遗址等。经考古工作者认定,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

  发掘工作并没有就此停止,到了1984年,考古学家又对金牛山进行了一次发掘,发现了20多万年前的完整猿人头骨化石以及猿人肋骨、脊椎骨、尺骨、腕骨等化石。因此,这座小山就被考古学家誉为小龙骨山。

  金牛山发掘出猿人头骨化石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引起了在北京大学执教30多年的吕遵谔教授的注意。他正想为他的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实习地点,便专程来到金牛山。

  吕遵谔一踏上金牛山,便被这典型的猿人旧居深深吸引,他仔细观看了金牛山发掘资料后,当即断定金牛山洞穴堆积的性质、动物化石及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等都很像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

  经过分析,吕遵谔认为这里发现人类化石的可能性极大。1984年9月16日,吕遵谔和他的学生开始了金牛山正式发掘,并于10月2日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但它已破碎成数十片,而且化石很酥松。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它和石灰岩紧紧地粘在一起,想要把它取下来,实在困难得很。

  事有凑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修复古器物的专家因公来沈阳,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将这个头骨取了出来。此刻,在地下沉睡了20余万年的辽河远古祖先与现代人见面了。随后,吕遵谔和他的学生们又在紧贴头骨的西边发现了两个脊椎骨,在头骨东面发现了一根完整的肋骨,一根尺骨和一根髋骨残块。

  过去,我国发现的属于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有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