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涉外事件秘闻-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若问:“中国人只会放空炮吗?”
  回答是:“不一定!朋友,别大意!”




康生责令“抢镜头”大使调离外交部


  这一规矩,是在建国初期建立的。有一位资深的大使,在国外没经请示,也没给国内打个招呼,就在夫人陪同下回国了。此事,引起周恩来大怒,并以无组织、无纪律的典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还有一位驻外使节没跟国内打招呼,便擅离驻在国首都,去外地参观了。这类离谱的事,都受到了严厉批评。


康生责令“抢镜头”大使调离外交部(1)



  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我们还在外交部旧址(人称老部)办公。
  据了解,外交部街在清朝初期本是一个有名气的胡同,曾因这胡同里住过一个姓石的大官,而定名为石大人胡同。
  清朝晚期,慈禧太后为了欢迎德国王室贵宾,一声令下,在石大人胡同,修建了这所中洋结合的宾馆式的楼房(即称东楼)。
  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看好这方宝地,便将其外交部设在了这座宾馆式的东楼内。
  外交部街较为狭窄,车来人往,略有不便。然而在外交部大院之内,却是另外一番风光。
  外交部大院风景独特,它虽然不像苏州园林那样有山有水,却有草坪、古树、花坛的合理搭配,构成了一幅清秀妩媚的画面,清雅而壮观。外交部从1949年建部的第一天起,就在这里办公。多少年来,在这里发生的事,特别是那些离奇古怪的人与事很多很多。
  有的人与事有据可查,有案可稽,有始有终,并立档归案。这类人与事,不论是其中的是非曲直、还是案情的来龙去脉,都在卷中交待得一清二楚。
  而有的人与事,在长官意志压倒一切的年代里,领导的一句话或一道命令,就可以把大事完案,既没有立案立档,也没有可考的依据。而且这类人与事,往往是知者不多,如果知者已经不在,此事也就神不知鬼不觉地不了了之。日后,当事人想问个水落石出,就难了,只能困惑终生。
  有一件是属于后者的人与事。
  人们希望给这位当事人解除一些困惑。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有一位被勒令调回的驻外大使,说他目中无人,“抢了镜头”。
  据我所知,这件事的前后经过,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连这位大使当时也不完全知道内情。
  目前有关此事的决策人以及经手人都陆续离开了人世。从而这一“抢镜头”被罢官的糊涂账、冤枉事已成了许多人都猜不透的谜。对这个谜底,我不能再拖着不说了。
  有一天上午,电话铃声冲破了办公室的寂静,我忙放下手中的文件、拿起电话筒,对方急问:“远行吗?”
  “是我。”
  “我是余湛,炳公(王炳南)在吗?”
  王炳南从1964年由波兰回国后,出任主管苏联东欧司的副部长。余湛是苏联东欧司司长。
  余湛当时在外交部曾有五个红司长(能干的司长)之一的美称。此人精明强干,办事能力较强,文字功夫不错,胆子也大,脾气却也不小。正是由于余在业务上比较拔尖、头脑清醒、记忆力又强,所以他深受几位部领导的赏识。
  余湛的工作特点是,敢负责任,遇事不管大小,他从不往上推,也不往下卸。在一般情况下,除重大外交办案或调研外,他自己能处理的小事,从不随意打扰王炳南。因此,只要是余找王,我们都为他开绿灯。对此,大家上上下下都配合得很默契、很协调。这天,余来电话找王,必然是有要事请示。
  余湛听我说王炳南不在办公室,他并不罢休,接着就说:“我驻某国大使已奉调回国,他现在在我这里。”
  “回来得这么快。关于该大使(下称该大使)调回来的问题,你跟他谈过了吗?”我接着问。
  余湛没回答我提的问题,却答非所问地说:“按回国述职的惯例,该大使跟我们谈了有关地区形势、双边关系和该国对国际问题和对华的态度。最后,他也谈了使馆的内部人事等情况。”
  我问:“他谈到我代表团去访的接待情况了吗?”
  “是的,该大使谈到我代表团出访,对推动双边关系,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余湛接着又说,“该大使提出了一个他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他这次奉调回国,不知有什么特殊需要和任务。对这个问题,按惯例,还是请部里领导跟他谈吧。因此,希望炳公尽快见他一下,跟他谈谈。这也是回国述职的老大使的必然程序。什么时间见该大使,得看炳公的日程和方便。”
  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便直截了当地问余湛:“他被调回的原因,自己知道什么不?”
  余湛在电话里没直接回答我,又是答非所问地说:“请炳公快些见他一下吧!今天先请该大使回去,请他等候王办的电话通知,你看好吗?”
  我踌躇片刻,我已感觉到余湛没跟该大使深谈,没告诉他被调回的原因。我出自对这位老大使的同情,如不尽快安排王炳南见他一下,似有不妥。我当即告余:
  “请该大使明天上午10时来王办。如有变化,我将直接通知他。”
  在通常情况下,大使在任期间,只要临时回国,或卸任回国,都必须事先请示国内同意,方可启程离开岗位回国。
  这一规矩,是在建国初期建立的。有一位资深的大使,在国外没经请示,也没给国内打个招呼,就在夫人陪同下回国了。此事,引起周恩来大怒,并以无组织、无纪律的典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还有一位驻外使节没跟国内打招呼,便擅离驻在国首都,去外地参观了。这类离谱的事,都受到了严厉批评。这些事都对外交部震动不小。上上下下都把这些过失,作为重大教训,引以为戒。从那时以后,外交部就明文规定,大使在外,如需要中途回国,包括休假、述职、陪驻在国元首访华以及任期已满,均必须事先请示国内,须得到批准同意后,方可启程回国。




康生责令“抢镜头”大使调离外交部(2)



  须知,每位大使回国前的请示,都是经过外交部地区司提出意见,报请部领导批准的。因此,每位大使回国后,不管事大事小,在通常情况下,必须先到司里去谈谈情况,然后再到部领导那里去谈。而且,大使回国的有关问题,不管事情机密程度是大是小,各地区司的司长是知道的。
  该大使上任刚到一年,就被紧急召回,另有任用。此事本身就已经违反常规,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猜测。特别是他本人更是急如星火地要知道被召回的原因。在这情况下,余湛应该如实地、毫不含糊地把召回他的原因告诉他,甚至可以告诉他,召他回京是上面的决定,外交部是照办执行的。这样也可让他早些了解实情,以解除人家的疑虑。然而,余湛没这么办。
  余湛和我通电话时为什么含含糊糊地答非所问?我当时估计到,要么是余和我通话时,该大使就坐在旁边,余不便说。余是搞过机要工作的,办事谨慎,不该多说的话不说。他答非所问,我也听得明白,也没再问下去;要么是,该大使资格老,由司长跟他谈这类罢官之事,多有不便;要么是,余本人对匆忙罢官一事不满,思想不通、有保留,但又不能不照办。于是乎,余就采取了一个绕道而行的办法,把皮球踢给了王炳南。
  事后,余湛表示,这件事不大好说,不好直说他是因为“抢镜头”被撤了职。况且,该大使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和什么人拍照抢了镜头,他也没弄清,怎么跟人家谈。撤人家的职,不是小事,谈不好,会引起人家的误解。所以,他认为此事,由炳公出面跟该大使谈比较妥当。
  怎么办?
  王炳南要和该大使谈清召回的原委,就很需要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此,我立即放下一切工作,去值班室等处查清处理此事的全部过程。
  五天前,在外交部值班室,曾有几位秘书议论过此事。
  那几年,国际形势对我不利。美苏两霸对中国虎视眈眈。美国继续对中国进行封锁;苏联则在武力要挟中国的同时,还大力组织反华大合唱。这一紧张形势,对我造成不小的压力。为了摆脱这一对我不利的局面,也是为了向许多建交国家进一步阐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反霸立场,以抵制霸权主义国家的外交攻势,我国则利用一切机会,在外交上开展一些活动,派出去、请进来,多做工作,多交朋友,以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