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细说宋朝-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妙而夺得头魁。南宋时,不立画学,但仍设图画院。画院对宋代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代绘画以历史时期分,可划为四个阶段。立国以后的百年为第一阶段,大体沿着五代绘画传统继续前进;神哲两朝为第二阶段,具有宋代特色的绘画风格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从徽宗到高宗时期为第三阶段,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宫廷画院最繁荣的时期;南宋孝宗以后是第四阶段,宋画风格继续发扬广大,也不难发现偏安江南、企图恢复的矛盾情结所打下的深刻印痕。
  倘从绘画题材分,宋画主要可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大门类。界画、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兴起最体现时代特色,虽然这主要是就绘画风格而言的,但也该在相关处分别一说。
  首先说山水画。宋初山水画继承五代荆浩、关仝、董源的发展势头,形成南北山水画的不同流派。北派以李成与范宽为代表。李成寓居营丘(今山东临淄),先是师承荆、关,后来师法自然,最善写齐鲁大地的平野寒林,风格潇洒清旷;笔锋颖脱,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范宽是关中人,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来感到还是应该“师诸造化”,便细心观察终南山与太华山的山水云烟,自成雄峻苍老的风格。用墨深沉密集,令人有巨峰大川突兀在前之感。后人评李成与他为“一文一武”,可见李成的山水美在清刚秀润,而他则雄强浑厚。他俩与关仝是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的三大家。
  南方山水画派传自董源,他是南唐画家,北宋建立时还健在,但南唐亡国时,已经去世。他善于画溪桥洲渚的江南景色,风格平淡幽深。他的弟子巨然在南唐灭亡后曾到开封开元寺为僧,喜用破笔焦墨点缀水边风蒲或林间松石,画风苍郁清润。师徒俩是宋初南方山水画的双峰,但影响略逊于李成与范宽。
  这些巨匠推波助澜造成宋初高峰以后,山水画陷入了停滞的境况。这与北宋士人用世之心渐浓,退隐之声渐息是有关的,于是只能在前代大师的画风里寻找生存空间。“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反映的正是当时山水画后继乏人的窘境。
  郭熙是扭转这种颓势的重要画家。他中年以后才学李成,也注意博取众长,取法自然。对绘画理论,他有深刻的钻研与独到的见解,所著《林泉高致》堪称宋代最重要的画论。在取景上,他讲究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善于表达山水在远近深浅、风雨晴晦和四时朝暮等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特点。郭熙是山水画从五代余波向宋代画风转变的津梁。
  一变北宋山水画传统画法的是米芾与米友仁父子。他们从董、巨画派中得到启迪,独辟蹊径,以信笔绘就的点滴云烟,来表现江南山水云雾迷濛的意境,水墨淋漓,气韵生动,别有一种平淡天真的情趣,形成了“米派”。他们自称为“墨戏”,画史上称之为“米家山”或“米氏云山”。米家墨戏实际上是文人画风在山水画里的一种表现。
  院体画就是指翰林图画院画师们的作品,具有造型准确,笔法精严,着色浓艳,风格华赡的总体特色。院体画风也涵盖了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三大系统,在山水画里体现院体画最高成就的是王希孟。
  希孟十八岁入画院,曾得徽宗赏识与指点,二十余岁就去世,是一个享年不永的天才画家,传世作品仅有《千里江山图》。这一画卷全长近十二米,高半米许,是绢本青绿山水的巨制,融合南北山水画派的特长,既写实也富有想象,将大好江山画的壮美雄浑,大气磅礴,与同时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宋代院体画的双璧。他以张择端都以一幅画而名垂后世。
  其后,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与夏圭。李唐的山水画前期笔墨劲峭,多写北方雄峻山川,南渡以后,受南方山水陶冶,讲究笔阔皴长,墨润势畅,创“大斧劈皴”,画风苍润劲拔。刘松年的山水画既学李唐,也汲取巨然清淡的笔法,在苍劲中不失妍丽,但气势稍弱。
  真正称得上南宋山水画大家的还是马远与夏圭,他们都继承了李唐的风格,水墨苍劲是其共同的特征。但马远苍劲中含秀润,夏圭苍劲中见豪纵。马远偏好“一角”之景,人称“马一角”,远景简略清淡,近景凝重工整;而夏圭常取“半边”之景,人称“夏半边”,有近景突出、空间清旷的视觉效果。不过,后人从他俩“一角”、“半边”的构图中,读出了南宋偏安局面对绘画的潜在影响。
  其次说花鸟画。宋初的花鸟画也是承袭晚唐五代的余绪,五代后蜀画家黄筌与南唐画家徐熙的画风成为院体花鸟画的正宗,当时就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定评。在宋灭后蜀那年,黄筌与其子黄居寀来到开封,不久去世,居寀成其当然传人。黄派画风富丽秾艳,最适合宫廷点缀升平,便成为百来年间画院取舍作品的程式。
  相比之下,徐派就有点落寞,徐熙以粗笔弄墨创“落墨法”,所画花鸟虽有一种野趣,却被占画院主流的黄派斥为“粗恶”,竟没能进入画院。其孙徐崇嗣变其祖风,摒弃墨笔勾勒,直接以笔晕染,号为“没骨法”,徐派才稍振其势,但仍不敌黄派。
  直到神宗时期崔白出来,才打破了黄派画风独霸天下的局面,而代之以清新疏秀的风格。崔白的画设色淡雅,用笔有细密、疏放两体,花鸟形象野趣生动。
  与此同时,文人画也最早在花鸟画领域大张其军。文人画强调神似,注意写意,不斤斤计较于形似,主张自然天成,诗画相通。文同以善画墨竹首开其风,他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世称文湖州,其墨竹画风也被称为湖州竹派。他与苏轼是中表兄弟,其画经苏轼品题身价大增。
  苏轼也善画墨竹飞禽与枯石怪木,成就影响更在文同之上,他最早提出“士夫画”的概念,成为文人画最早的倡导者。文人画是相对画工画与院体画而独立的新流派,它的崛起是士大夫独立意识在绘画领域的一种折光,而梅兰竹菊往往成为他们表达自身高雅脱俗与傲骨节操的传统题材。
  徽宗时期,院体画中的花鸟画大盛,讲究写生,强调形似,画风工丽,号称“宣和体”。宋徽宗本人就是花鸟画的第一高手,他的花鸟画因观察细腻深入而表现生动逼真,以生漆点飞禽之睛,栩栩如生,“几欲活动”。这种画风一直延续到南宋前期。
  其后,院体花鸟画渐趋衰落,文人画倒别有一种光彩。杨无咎的墨梅孤标雅韵,赵孟坚的白描水仙劲挺高洁,郑思肖在宋亡以后所画墨兰根不着土,象征失去故国,都是旨在寄托自身人格、表彰民族气节,使花鸟画也蕴涵着一种对现实的关注。
  最后说人物画。宋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为宗教画、风俗画与历史画三大类,其风俗画与历史画成就不在山水画之下,而在花鸟画之上。
  北宋前期宗教画主要继承唐代吴道子的画风,武宗元是杰出的代表。他的《朝元仙仗图》所画八十八位神仙各具姿态,在行进中随风飘动的旗幡、裙裾、飘带和花枝,无不透露出“吴带当风”的遗韵。
  使人物画最终摆脱唐代余风、充分体现宋代风格的,是被后人评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他活动在神、哲、徽三朝,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画无所不能,人物画中也是佛像、鞍马、故事、宫室无所不工。
  李公麟重视写生,在博采前代名家之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强调立意,善于通过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等不同的白描笔法,逼真表现人物各异的形神情态,极富质感、层次感与立体感,使以往的粉本(即草稿)白描足以与浓墨重彩的传统画法相媲美,成为具有高度概括力与表现力的独立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李公麟的《免胄图》描写了唐代郭子仪在阵上单骑免胄劝令回纥军退兵的故事,塑造了大敌当前郭子仪不顾安危镇定雍容的大将风度,寄托了画家在当时外患频仍的背景下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宋代中期以后,宗教画在人物画中的比重逐渐减少,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风俗画在人物画领域里大放异彩。风俗画往往以屋宇楼台城郭等建筑为背景,倘要崇尚真实,就有必要使画中建筑物的大小与实物各成相应的比例。好在宋代建筑学已十分发达精确,李诫的《营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