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换一个,弄得又要改名,岂不是逼人太甚吗? 

  ·与唐的谈话,录自唐《一点往事》,文收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鲁迅回忆录》第1集。 

  刊物不一定都要名人的文章,因为名人不一定写出的文章都好;要好好把工农兵通讯运动搞起来,从这中间找稿件,找作家;要认真对待泥腿子(农民),陈独秀他们是不喜欢泥腿子的,我们要到泥腿子中间去。 

  ·对陈沂等的谈话,录自李霁野著,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4年版《鲁迅先生与未名社》。 

  “这张小刊物呀,真是‘老年人看了叹息,中年人看了短气,青年人看了摇头’的不祥之物。”(实为赞赏此刊物的话,后曹聚仁将这三句话作为刊头,刊在《涛声》“乌鸦”图案之下,文字却是“老年人看了摇头,青年人看了头痛,中年人看了短气”/编者) 

  ·1933年9月11日晚在曹聚仁家宴上与曹聚 

  仁等的谈话,录自曹艺《漫谈鲁迅和曹聚 

  仁的交往》,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10辑。 

  已收到(指中国诗歌会办的机关刊《新诗歌》/编者),并且大致看过了。在现时成立这么一个团体,出版那样的刊物是及时和必要的。 

  ·与任钧的谈话,录自任钧《有关鲁迅先生的片断回忆》, 

  文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只发表和研究民间歌谣太狭窄了(指《北大新诗月刊》),要包括其他方面,要让民间文学研究开展起来。 

  ·与常惠的谈话,录自常惠《回忆鲁迅先生》,文收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如每人各办一个,这就大大分散了战斗力,不如大家合起来共同办一个刊物(于是胡风、萧军、聂绀弩共同创办了《海燕》/编者)。 

  ·与胡风的谈话,录自胡风口述,汤逸中、陈 

  子善整理的《关于“左联”与鲁迅关系 

  的若干回忆》,文刊《鲁迅研究资料》第9辑。 

  “我熟识的青年作家们最近办了一个叫做《海燕》的杂志。送你一部吧。那杂志题作‘海燕’。” 

  “是的,海燕被称为暴风的前兆。” 

  ·1936年2月6日与鹿地亘等的谈话,录自鹿地亘著雪译《鲁迅访问记》,文刊1936年11月27日北平《世界日报》。 

  比起《文艺战线》来,这(指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杂志/编者)是激烈的,还是激烈的有意思。 

  ·与增田涉的谈话,录自增田涉著,钟敬文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的印象》。 

  ■艺术总说 

  “木八戏,连环图画,说书弹词,……都可以改新内容。” 

  ·与晦明等的谈话,录自晦明《四年前鲁迅在北京——在师大讲演的印象追记》,文刊1936年10月20日《北平新报》。 





 

您所在的位置: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正文回目录
第96节:艺术总说
作者: 吴作桥

  (田汉问鲁迅对旧戏的意见) 

  我只晓得红脸杀进黑脸杀出。 

  实际还是广大农民主要娱乐的老戏,若在乡村演出还是有它的存在意义。 

  ·与田汉的谈话,录自田汉《漫忆鲁迅先生》,文刊1945年10月20日昆明《评论报》周刊第53期。 

  内容,是头等重要,可是如果画个拳头也画不出劲儿来,那也不行。 

  ·与司徒乔的谈话,录自司徒乔《忆鲁迅先生》,文载1956年10月号《美术》。 

  ■论美术 

  这确是杭州西湖边上的情形,穿着罗衫,挥着油纸扇,夏秋之间,到处可以见到这种飘飘然的人物。 

  ·与许钦文谈陶元庆的画《卖轻气球者》,录自钦文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日记〉中的我》。 

  所以环境不允许作细微的素描时,就要多速写。 

  ·与赵家璧的谈话,录自赵家璧《鲁迅和连环图画》,文刊1961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绘画的人是不能怕蛇的。” 

  “绘画的Design(构思)很要紧。然而中国的绘画者大都对于Design不下功夫!” 

  ·与吴曙天的谈话,录自曙天女士《访鲁迅先生》,文刊1925年1月8日《京报副刊》,转自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大先生鲁迅》。 

  钦文,我正想和你谈谈,璇卿(指陶元庆/编者)的那幅《大红袍》,我已亲眼看见过了,有力量;对照强烈,仍然调和,鲜明。握剑的姿态很醒目!……我已想过,《大红袍》,璇卿这幅难得的画,应该好好地保存。钦文,我打算把你写的小说结集起来,编成一本书,定名《故乡》,就把《大红袍》用作《故乡》的封面。这样,也就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保存起来了。就这样吧,别的以后再说,且先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而且要赶快做! 

  ·与许钦文的谈话,录自钦文著,浙江人民 

  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日记〉中的我》。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常惠问鲁迅《北大歌谣周刊》封面用什么颜色,鲁迅回了上面一句话。这句诗相传出于柴世宗笔下。后周时,瓷窑烧瓷器请示世宗用何颜色,世宗批了两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编者)。 

  ·与常惠的谈话,录自常惠《回忆鲁迅先生》,文收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要去提倡,使中国书的装帧具有民族艺术的美感。 

  ·与钱君、陶元庆的谈话,录自钱君 

  《九十方知我无知》,文(片断)刊1994年 

  第11期《鲁迅研究月刊》:《鲁迅的教诲》。 

  插画(即插图/编者)的艺术应当提倡。 

  ·与李霁野的谈话,录自李霁野著,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4年版《鲁迅先生与未名社》。 

  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 

  ·与许钦文的谈话,录自钦文著,浙江人民 

  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日记〉中的我》。 

  我国的青铜器与汉画像后,画像砖上的人物描写生动,纹样流美,值得终生研究。 

  ·与钱君、陶元庆的谈话,录自钱君《九十方知我无知》,转自1994年第11期《鲁迅研究月刊》《鲁迅的教诲》一文。 

  这条路(指连环画创作/编者)今天走不通,将来总会有人走过来的。 

  ·与赵家璧的谈话,录自赵家璧《鲁迅和连环图画》,文刊1961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日本的浮士绘是只能吸取其技巧的。 

  ·与刘岘的谈话,录自刘岘《忆鲁迅先生》,文刊1956年10月号《美术》。 

  定要练好素描的基础功夫,要懂得光,懂得黑白、明暗,也要懂得人体结构。倘若做到这一层,最好是更仔细的观察实状、实物,研究人物动作。只看见还不够,还要在心里记住的。 

  作者必要天天到外面去或作室内素写才有进步。到外边画速写,是最有益的。 

  要多看别人的画。但是,若是看不懂的,就不要学;要学,得要学有实在功夫的。 

  ·与黄新波的谈话,录自黄新波《不逝的记忆》,文收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第2集。 

  “喔……我哪配!……这是高尔基!……,雕的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 

  ·与许广平、周海婴的谈话,录自田军《十月十五日》,文刊1936年11月5日《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现在中国的文化运动里面,有一个大的艺术运动,那就是黑与白的木刻。 

  ·与内山完造的谈话,录自内山完造《鲁迅先 

  生》,文载1936年11月号《译文》第2卷第3期)。 

  木刻是我国的发明,隋唐时代的经卷,宋元时代木刻的话本,以及以后民间发展的年画等等都是,不过那时的刻法和新的创作木刻是不相同的。新的木刻不是图画的复刻,文字印版的雕镌,而是刻者兼画者,所以画是基本功。 

  ·与刘岘的谈话,录自刘岘《永存的记忆》,文收湖 

  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 

  木刻也是绘画,所不同的,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