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6届-熊召政:张居正-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吏想玩弄伎俩破坏清丈田地工作的进行,亦难逃他的法眼,有这样两个股肱大臣共襄此事,则不愁清丈田地工程会半途而废。张居正打算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一件大事。
     因张居正服丧,小皇上准他在七七日内不随朝不人阁,而在家守孝办公。这天下午,已到部履新的王国光与王崇古二人相邀着到张居正府上拜谒。此前,他们都已分别到张府表达过吊唁之情,此次前来,纯粹是谈公事。他俩到来之前,小皇上又派太监前来张府传旨,这是小皇上看了张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后亲自手书的谕旨:
     卿笃孝至情,朕非不感动。但念朕生当十龄,皇考见背,丁宁以朕嘱卿。卿尽心辅导,迄今海内义安,蛮
     貊率服。朕冲年垂拱仰成,顷刻离卿不得,安能远待三年?且卿身系社稷安危,又岂金革之事可比?其强抑哀
     情,勉遵前旨,以副我皇考委托之重,勿得固辞,吏部知道。钦此。
     听太监宣读皇上这道谕旨,张居正越发觉得心口堵得厉害。他让游七封了几两银子送走传旨太监,一个人又回到书房,本说把姚旷送来的一些急着拟票的折子看看,但拿起一份看了半天,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只好从头再看,仍集中不了精力,眼前的字都是模糊的。他只得放下折子,伏在书案上,手支着额头养一会儿神。
     却说昨日早上,他刚用过早膳,门子就来报,说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已在门厅候着,请求拜谒。张居正虽然足不出户,但不断有耳报神前来禀告外头大小事体。所以,对吴中行到处串连反对他夺情的事,他早有耳闻。对这位门生的才华,张居正是欣赏的,正是由于他的青睐,吴中行才得以成为庶吉士而留在翰林院,并被升为编修。张居正没想到自己信赖的人,竞挑头儿与他唱对台戏,因此对吴中行由欣赏而变成了极度的反感。现在听说他来求见,张居正本想拒之门外,但转而一想,何不趁此机会当面听听他的想法,遂让门子把他领进花厅。刚一坐下,张居正也不吩咐赏茶,而是板着脸劈头问道:
     “你为何事前来?”
     吴中行虽然放荡不羁,但在座主咄咄逼人的目光下,那一股子好不容易攒起的傲气儿顿时就泄了。他躲开那灼人的目光,小声说道:
     “门生给老座主送一份折子来。”
     “什么折子?”
     “老座主看过便知。”
     吴中行说着就把他递进大内的那份折子的副本递给了张居正。虽然张居正胸有城府处变不惊,但看了折子后仍不免诧异地问道:
     “折子送进去了?”
     “早上刚送进,想必这时候皇上已看到了。”
     “你想要如何?”
     “没想到如何,”吴中行鼓着勇气说,“门生难以附和夺情之议,既给皇上上折,不敢不禀告老座主,若有得罪,还望老座主原谅。”
     吴中行说罢一个长揖辞别而去,气得张居正七窍生烟。他的第一个念头是:门生弹劾座主,这是国朝二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偏偏去年的刘台,今年的吴中行,都是他的门生。他顿时感到受到极大的侮辱,也为士林对他的误解而深感痛心。当天晚上,当他得知皇上已下旨将吴中行与赵用贤抓进锦衣卫大牢时,他才略感宽慰。今天,听到太监宣读的皇上对他再行慰留的谕旨,他的本来七上八下的心情,更是如有一团乱麻塞进。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游七前来推门禀报说王国光、王崇古两人来访。张居正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命游七将他们二人领进书房。一坐下,王国光就说道:
     “上午,皇上就把再次慰留首辅的谕旨传到吏部,想必首辅你本人也已收到了。”
     “喏,还在案台上搁着呢。”
     张居正指了指台子上的旨匣,王国光瞟了一眼,又道:“听说吴中行与赵用贤二人,早上刚挥到午门枷拷示众时,围观的人就挤得密不透风。道他们不是的虽然有,但同情他们的人,竟然占了多数。”
     “这就是邪气,”王崇古开口说话声如洪钟,他气愤言道,“一帮子酸秀才,狗屁不懂偏还要议论国事,这边火烧房子,那边死了爷,你是先哭爷,还要先救火?这道理浅显不过了,还扯啥子横筋!”
     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虽是读书人出身,但因长期生活在军幕之中,早把那点儿穷酸斯文销磨净尽,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儿,张居正喜欢他这脾性,便接他的话言道:
     “问题在于吴中行这些人,并不认为眼下朝廷的局势如同救火,他们反倒认为现在是国泰民安,既无外患又无内忧的大好光景呢。”
     “这就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王国光插话说,“前几年财政改革绩效显著,太仓里现存了几百万两银子。但是,船到中流,不进则退,眼下正是在进退之间,是在节骨眼儿上,这局势类同救火。”
     王崇古附和道:“幸亏皇上英姿天纵,看得清情势,所以一再慰留首辅。”
     张居正非常感激两位政友的理解与支持,他再次把搁在案台上的旨匣瞟了一眼,动情地说:
     “吴中行折子中所言之事,也并非全是妄语。不谷离乡十九年,就再也没见过家父,老人家一旦谢世,作为人子,我的确应该即刻奔丧,凭棺一恸,再为他守墓三年。但皇上不让我离开京城,一边是忠,一边是孝。作为人臣,我不能不忠,作为人子,我孰能不孝?这么多天来,我一直为这两个字苦恼,一时抉择不下。翰林院的那帮词臣,以为我贪恋禄位,真是可笑之极。”
     王国光说:“叔大兄,平心而论,为天下计,你的确不能离开京城。”
     “汝观兄,众口烁金啊!”张居正痛苦地摇摇头,道,“不谷想好了,准备再次上疏乞皇上开恩,准我回江陵守制。”
     “写则可写,但依咱之陋见,皇上决不会同意。学甫兄,你说呢?”
     王崇古正愣瞧着窗外的槐树出神,见王国光问他,连忙回道:
     “汝观兄所言极是,首辅,家严既已弃养,心中存孝即可,眼下最重要的,是要尽忠。”
     张居正长叹一声,说道:“如果宦海中人,都像你俩这样通达,我张居正怎会被逼到如此难堪的地步。”
     王崇古见首辅被夺情事弄得神情沮丧,情知再说下去只会徒
     增烦恼,便换了个话题说:
     “叔大兄,咱邀汝观兄今日来拜谒,为的是清丈田亩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汝观兄已讲得详细。咱俩议过,这件事开展起来,必定阻力很大,依不谷之见,得用一点雷霆手段。”
     “用何雷霆手段?”张居正问。
     “听汝观兄所言,首辅的意思是先在山东开始?”
     “是,”张居正点点头,“杨本庵决心甚大,在他那里先行一步,试试风头。”
     “肯定推进很难,不谷拟从部衙中抽调一名侍郎前往督阵,不知首辅意下如何。”
     “很好,派去的人,一定要勇于任事。”
     “这个请首辅放心。”王崇古仍如在帐幕中议论军事,大有纵横捭阖的气势,他侃侃言道,“若欲振士气,不谷与汝观兄商议过,首先得杀猴给鸡看。”
     张居正眉梢掠过一丝难得的笑意,说道:“人家杀鸡嚇猴,你偏要杀猴嚇鸡,说说你的打算。”
     王崇古回答:“不谷分析,只要重新清丈田亩的咨文到省,阳武侯薛汴与衍圣公孑L尚贤两人一定会反对,咱的意思,先从他二人中找出一只‘猴儿’来。他只要一蹦跶,立刻就逮起来。还有一些大户,比起他们来,只算是‘鸡’,‘猴子’咱都敢杀,你‘鸡’还算什么?你只要一动,咱就把你掐住。”
     “方才学甫兄所言,就是他倡议的雷霆手段,只是这样一来,就会有许多的侯爷王爷跑到皇上那里去告刁状。”王国光跟着补充说,“首辅你还记得隆庆六年秋上的事么,咱们施行的胡椒苏木折俸,本已取得圣意,但几个侯爵跑到李太后面前一哭诉,李太后立刻就改了口风。弄得咱们左右不是人,差一点被那帮混蛋算计了。”
     “这种事情保不准还会发生,”张居正伸了伸腰,一边思考一边说道,“就拿薛汴来说,他的阳武侯是世袭的,有成祖皇帝亲自颁赐的铁券金书,任何时候都能免死罪,所以他才敢胡作非为。能把这样的‘猴子’惩治一下,对于减除清丈田亩的阻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弊。学甫兄,你可以把这层意思,先向杨本庵吐露一二,让他有个准备。”
     “好,我回到衙门就急速办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