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包公案 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中叶以后,尤其是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在位期间,朱家王朝的统治在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而小说创作却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这大概是统治者忙于应付各种内忧外患而忽略了对文化领域的监控管理,对于作为宣传和普及法律的公案小说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所造成的。另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空前发达,也是促成公案小说空前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十几部短篇公案小说专集中,描写包公的有《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两部。它们各包括一百则包公破案的故事,但重复的故事多达51则。《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将许多与包公毫不相干的断案故事汇于包公名下,借这位著名人物以扩大影响,反过来,形形色色的断案故事又使包公成为一个集侦破、审讯、判决于一身的法官形象。在这些短篇集中包拯的艺术形象得到了统一和强化,成为以“刚正”为基础,以“睿智”为主要特征,以权臣贵戚、贪官污吏为对立面的清官形象。但二者在描述包公破案时夹杂了大量鬼神迷信描写,存在着“神判”和“人判”的尖锐对立。“神判”方面,拆字、圆梦、算卦、看相、鬼魂申冤,不断出现,如果说包公有什么智慧的话,也只是善于领悟鬼神的暗示罢了。而另一方面,“人判”的例子虽然过程不复杂,却光彩照人,几乎个个成了经典案例,包公断案前乔装改扮、微服私访的负责态度,断案时或声东击西、或欲擒故纵,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线的断案手法也让人敬佩不已。这里对包公破案智慧的生动刻画,是元杂剧乃至同时代的包公戏无法相比的。 
  公案小说进入清代以后,随着时代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革以及文学观念的更新,发展出章回化、长篇化的特点,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在历经百年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的公案小说迅速由高峰滑入低谷。《龙图耳录》、《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三侠五义》的前半部,主要写包公审案雪冤,锄暴安良,与庞太师对峙,众大侠大力协助,后半部写包公的学生颜查散率领众侠客剪除襄阳王叛党,已经很少涉及公案成分。《小五义》、《续小五义》更与公案无关。 
  就艺术成就而言,《三侠五义》无疑是成功之作,但黄岩柏在其专著中认为:《施公案》以后的包公题材系列的章回小说,是武侠小说的巨人,公安小说的矮子。在这些武侠与公案合流的作品中,包公不仅逐渐淡化为配角,而且开始了从为民做主的清官向维持朝庭统治的镇压者的转型。 
  五。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包公形象 
  解放后虽有许多关于包公的影视作品问世,比如根据越剧《追鱼》改编的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包拯》,但真正在内地观众中引起一阵旋风的是90年代初台湾版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播出,其中的《狸猫换太子》、《铡美案》、《双钉案》、《乌盆记》、《铡包勉》、《狄青》、《鱼美人》、《五鼠闹东京》等单元的故事情节都出自传统戏剧和公案小说。该剧甚至将舞台上包公的黑脸和额头上月牙状的印记原封不动地搬到荧屏中,使之几乎成为后来同题材影视作品中包公的特定造型。剧中虽说断案的是包拯,但出谋划策、明察暗访的工作交给了公孙策,捉拿罪犯的任务交给了展昭,所以包拯基本上只起到了在堂面上决策断案的作用。在性格方面,包公变得很富有人情味,在堂上虽然铁面无私,在堂下却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几年后,香港版《包青天》出炉,延续了台湾版《包青天》的套路,但该剧在取材上的偏颇使得剧中的包公替鬼昭雪多于替人申冤,重蹈了《龙图公案》的覆辙,同时期有关包拯的影视作品还有《碧血青天杨家将》等。这一时期荧屏上的包公,形象平平,没有突破。《包青天》似乎走进了死胡同。90年代末拍摄的内地版《少年包青天》则另辟蹊径,大量借鉴和模仿了日本偶像推理剧《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剧中的包拯不在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青天大老爷,而是有血有肉的新形象,突出了包拯高超的推理能力和蓬勃的青春活力。而且,这一系列的包拯形象融入了现代人对民主、自由、真理的追求意识,极富有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 
  短短十年间,多角度、多种类的包公影视剧的拍摄,至少表明了包公题材的受欢迎程度。而包公这一文学形象能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历经数百年不倒,更是难能可贵。有人说,清官麻痹人民斗争,体现人治思想,缺乏民主意识,与当今法治、民主思想背道而驰,但无论如何,包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旁人如何污蔑诽谤,都无法改变中国百姓对他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开封有一块墓碑,上面刻满了自包拯以来的历代担任开封府尹的人名,而惟有包拯的名字上有一块明显的凹陷之处,究其原因,是由于后世前来观碑的人常常用手指指点包拯的名字日积月累所致,后人重新刻碑,情况仍然如此,包公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中国公案小说史》,黄岩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孟犁野,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明清两代包公戏探微》,朱万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7月第222…226页 
  4.《〈百家包公〉〈龙图公案〉合论》,朱万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11月第253…257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