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大传_2-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相救?〃楚将不听。后黥布击破楚一军,其余两军果然散走。讲完这个故事,司马懿对张郃说:〃我们想一想分兵之后,前军能否对付得了蜀军?如果能,则将军之计可行;如果不能而将军队分为前后,这就会走楚之三军为黥布所破的老路。〃 
    
  张郃对司马懿的用兵之道是佩服的,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司马懿率领大军奔祁山杀来。   
  然而,一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这次却失算了。   
  ……   
  第六节退兵风波   
  当死神一步步向诸葛亮逼近之时,诸葛亮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蜀国军队的存亡。   
  如果健康情况允许,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打算退兵的。他已经让士兵们在渭南屯田,作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军的主帅,诸葛亮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失去主帅的军心会产生极大的惶恐动荡,而用军心不稳的军队去打仗是兵家的大忌。   
  作为军中的主要将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的战略战术与诸葛亮一直存在分歧。他每次随同诸葛亮出兵时,总是要求诸葛亮给他兵马万人,他会像韩信当年东征那样,配合诸葛亮拿下关中。对魏延的要求,诸葛亮常制而不许,为此,〃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如果诸葛亮去世,魏延可能会自以为申志展才之时已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丞相府长史杨仪能制止得了魏延吗?魏延最不服的人就是杨仪,让杨仪制止魏延简直如同火上浇油。   
  军司马费祎能制止得了魏延吗?费祎雅性谦素,服人以礼不以威。每当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时,费祎也只能〃入其坐间,谏喻分别〃。显然,在诸葛亮身后,一旦魏延坚持自己主张,费祎也不能进行强有力的制止。 
        

第74节:第九章殚精竭智(9)         
  姜维能制止得了魏延吗?且不说他入蜀时间不长,资格不如魏延,就说这职务吧,一个是征西将军,一个是征西大将军,仅差一个〃大〃字,级别却差多了。   
  谁都管不了魏延,蜀军的前途不外有两个:一个是由着魏延拿着蜀汉与曹魏抗衡的最后本钱去孤注一掷;一个是众人四分五裂,各行其是。无论哪种前途,都是对蜀汉军队的毁灭。 
  
  诸葛亮以生命的最后精力,做出了保存蜀汉军队的明智选择:撤军。但诸葛亮却没有料到,在他去世后,蜀军在撤军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场轩然大波。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蜀军撤军的过程是这样的:   
  诸葛亮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召集在自己身边,部署撤军的行动。此次撤军,诸葛亮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就让杨仪、费祎等率军撤退,姜维断后。 
  
  诸葛亮去世,蜀军严守秘密,不公开诸葛亮的死讯,而是遵照诸葛亮的布置立刻撤军。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试探他对撤军的态度。   
  果然,魏延听见蜀军欲撤的消息,勃然大怒,说:〃丞相虽亡,还有我在。丞相府中的亲近官属便可护送丞相灵柩还葬,我仍可留下率大军攻贼,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人,怎能让杨仪调遣,替他断后!〃 
    
  费祎听了魏延一席话,心中暗暗佩服诸葛亮预料的准确。他刚要对魏延劝解几句,只听魏延又说:〃杨仪为丞相府官员,让他回去。君为军中司马,当留下与我一起杀贼。你我二人联名发个文书,将此事布告诸将。〃 
  
  费祎一听,心中暗暗叫苦:这不是要把我硬留下,和他一起违抗丞相遗令吗?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骗魏延说:〃将军留我,我无异议。只不过我得回去说服杨长史。杨长史是个文吏,不懂军事,我告诉他后,他一定不会违背将军之命。〃 
费祎这番话,魏延听着还算舒服,便放他回去了。   
  费祎走后不久,魏延又觉得不对劲。他觉得费祎此次前来,目的是劝自己与之一起退兵,怎会这么快就改变态度,帮助自己说服杨仪!他急忙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魏延又派人打探杨仪的动静,得知他已经布置诸军拔营而归了。 
  
  魏延听说后大怒,杨仪竟敢丢下自己率大军径自撤回,分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更使魏延生气的是,杨仪已在众军中广为散布说,魏延不愿撤军,欲率大军北降曹魏。当时魏延的前锋部队离诸葛亮大营仅十里,离褒斜谷北口很近,魏延便抢先退入斜谷南归,边走边烧毁栈道。 
  
  魏延这个举动,主观上或许是为了阻止蜀军后退,或许是为了难为杨仪,争取自己的主动地位,但在客观上却几乎帮了曹魏的大忙。当杨仪等人整军而还时,司马懿也得到了蜀军撤退的消息,他亲自率兵来追蜀军。多亏诸葛亮事先布置了姜维断后。足智多谋的姜维见司马懿追来,让军队反旗鸣鼓,作出一副要反击的架式。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又想起张郃的话:归军勿追。他急忙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返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从容退进斜谷。事后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传着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听到这个谚语后,自我解嘲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多亏司马懿不便料死,否则,蜀军撤时,后有追兵不舍,前有断道阻拦,那真是太危险了。 
  
  魏延抢先退到斜谷南口,一面布置军队阻击杨仪,一面派人去成都向后主上表,说杨仪率兵反叛。   
  杨仪一面伐树修道,昼夜兼行,一面也派出信使从小路回成都,向后主告急,说魏延举兵叛变。   
  魏延、杨仪,各自指责对方,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刘禅闹不清谁是真叛,便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董允、蒋琬都保杨仪而疑魏延,刘禅下令让蒋琬率宿卫宫省的诸营士兵北上救难。 
  
  蒋琬还没到,在南谷口杨、魏二人却已经打起来了。   
  魏延向杨仪军发动进攻,杨仪命大将王平率军抵御。王平面对魏延怒斥道:〃丞相亡故,身尚未寒,你们怎么就干出这种事?〃魏延理亏,语塞无话。魏延兵众见此,知道曲在魏延,纷纷离他而去。魏延众叛亲离,只带其子与数人向汉中逃去。杨仪派将军马岱紧追不舍,终于将他追杀。魏延的首级被送到杨仪面前,杨仪将其人头扔在地上,用脚踩着,恶狠狠地说:〃奴才,你还能作恶吗?〃 
    
  这就是被称为〃南谷口火拼〃的历史事件。   
  ……         

第75节:第十章军事奇才(1)         
  第十章军事奇才   
  第一节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诸葛亮是军事家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事实上,它又成为人们讨论的问题。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道:〃然亮(指诸葛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评曰。 
  
  还有人说:〃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指曹魏)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还有人说得更不客气:说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心有以策之,则未凡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以上三种说法,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怀疑甚至否定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说法。   
  对诸葛亮军事才能持肯定态度的说法比否定的要早、要多。   
  诸葛亮逝世后,蜀军安然退回汉中。司马懿来到诸葛亮驻军的处所,见到他的营垒布置,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司马懿是敌方统帅,曾对他的部众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然而当他巡视诸葛亮的营地后却一改常态,其原因就是由于看到诸葛亮治军的规矩法度皆己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西晋之后,称赞和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者代不乏人。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和为梁元帝征蜀,走到白帝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唐太宗曾和名将李靖多次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