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长寿也是人生的一大成功,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据说日本的铃木大拙有他独特的养生之道,践行了数十年如一日。在86岁时有弟子问他养生长寿之术,铃木淡然答谓:“据说我出母胎过早而身体弱小,大家都生怕我长不成。我并没有存心为了健康长寿而活。不过却有一点:我从不去想念过去,却只想到未来的计划,譬如读那本书,写这本书之类。”弟子再问更具体的强健法,铃木的回答很简易,说道:“疲累就睡,想睡就睡。”铃木的禅式坐睡相当有名,不论在任何派对或应酬,他能就地坐睡片刻,当场养精蓄锐一番。铃木自青年时代见性成道以来,养生有术,故80岁过后更能返老还童,日日活跃,讲学、旅游于各地。90岁过后铃木仍以日日读书、执笔、讲学为乐。在94岁那年居然还参加在檀岛举行的第四次东西哲学家会议,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论生命力的强韧旺盛还在上世纪钢琴圣手鲁宾斯坦之上。(参见傅伟勋《生命的学问》)在笔者看来,铃木“没有存心为了健康长寿而活”,“疲累就睡,想睡就睡”,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的养生之法。据说他不仅把自己称为“大拙”,出自老子的“大巧若拙”,而且每每喜欢当下挥笔写上一个“无为”的“无”字,你看他对于老子的理念多么崇拜! 
  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有“无为而治”的成功例子。据说1933年杨振宁进了北平崇德小学,其父亲是数学教授,发现了儿子身上的数学天赋,但不在这方面强化提高,促其早日成才,而是让他补习《孟子》,花去一年,让杨振宁把《孟子》从头至尾背出来。杨振宁认为,这是其父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说:“一个父亲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推。但我父亲没有这样做,却要为我补《孟子》,使我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对我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他的父亲为儿子的特长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杨振宁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选择专业时,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学物理的就让孩子也学物理。他说:“我没有给他们任何压力,硬要他们念物理或数学。”他又说:你们对理科有兴趣,但我觉得目前念生物是个很好的方向。如果说20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话,那么21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恐怕是影响最大的科学。”可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杨振宁也没有勉强,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参见《服务导报》1998年3月12日铭之文)。这家庭教育就是一种“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作揠苗助长。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应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披露还少吗?   
  老子谈成功之道:大器晚成   
  《老子》说:“大器晚成。”(第41章)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的道道,说得多深刻啊! 
  我一直在想,老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我们现在也来琢磨琢磨生活中的事情,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大家来看:这是一只纸质杯子,那是一只普通的饭碗,那么纸杯很容易做成,而那只陶制的碗就要麻烦了。但是如果还有一只玉制的碗,那又不是普通的陶瓷碗能比了,这就很不容易了,那得采玉、选玉、精心地切磋琢磨了才能成功。但是如果制造一个青铜大鼎,那就非常困难了。因此,这第一层意思就很深刻,你看就像碗、鼎那样,越是贵重的大器物,越是最晚做成。 
  第二层意思更深刻,一只普通的纸杯子,它承载的道比起陶制的碗来说,充其量是小道了,价值也不一样。但是一只玉制的碗,它承载的道就又不是一般的陶碗所能比的了,因为玉制的碗它里面的加工之道、工艺之道就多得多了,价值也相差得远了。而一个青铜大鼎,它所承载的道那才是大道啊!鼎中的大道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之大道!你看,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叫“问鼎中原”,为什么不叫“问杯中原”、“问碗中原”?因为那不值得“问”嘛。大鼎又叫“鼐”,所以伟大人才治理国家大事叫“调和鼎鼐”啊!所以宰相叫“鼎鼐”之才啊!所以给孩子取名字就有叫“元鼎”,叫“鼐”的,桐城派大家中不就有一个叫“姚鼐”,不就是父辈希望他成为大鼎式的人物吗? 
  你看老子多深刻,中国的文化多厉害!这样子就明白了,用大器来比喻人生,那么晚成是因为生命需要雕琢,因为大事业需要雕琢,这就像一件珍稀的艺术品一样,需要由从毛坯到成品、由成品到精品、由精品到极品、由极品到传世品、再到经典之品,这样的长期的切磋琢磨的过程。 
  今天人们似乎不同意老子的话,而认为“大器晚成”说早该过时了,现在是多快的节奏?要早早成才,要早早出成果,要早早脱颖而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人们可以举出不少早早成才的例子,比如运动员过了年龄怎样去拿奥运会冠军啊?再比如许多科学家在20-40岁就有取得大成功的。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触悟到一点,“大器”确实并非都是“晚成”的,而且在自然科学、体育运动中更突出这一点。事实上在社会科学方面;在其他企业管理等方面也有“大器早成”的无数例子。在今天这样百舸争流的时代,青年人应当以“大器早成”来鞭策自己,这是不错的。 
  但是老子很聪明啊,他哪会不知道人们都有早出人才这个心理欲望?他是要校正并平衡这种心理与欲望,告诫人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功到自然成”,要慢慢地完成你的生命大器。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成功,为了评职称,为了脱颖而出,自己心浮气躁,他人拔苗助长,甚至不顾道德,弄虚作假,有多少教训!还有“神童”啦,你看到从古至今确有不少神童;但有的固然成才;也有许多早早凋谢了;其中也有被“捧杀”的。因此老子的提醒很深刻的,青年人你可以有“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你又不要忘了用“大器晚成”的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 
  从老子所说中可以再抽取出第三深层的意思,这就是从事业这个“大器”来说,就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地完成的。比如,鼎作为大器,象征着国家,你就得一代一代人来不断地建设,雕琢它,一懈怠,一乱搞,就糟糕了!科学也是如此,1687年牛顿发现了“三定律”,但是过了200多年以后,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牛顿力学到了速度很高的时候需要改进。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海森堡等又发现当物体很小的时候,相对论也需要改进。你看,要研究这个“大器”就要不断雕琢,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由此而推,其他的事业也是这样的道理。 
  再从辩证的观点看;古人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中国人对于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你看汉语中有:“老到”、“老辣”、“姜还是老的辣”、“少年老成”等等词语。其实,如果考察一些高层次的老练的政治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那么他们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的磨练,积累经验。 
  有些艺术家直至晚年才炉火纯青。比如大家喜欢练书法的话,通常知道有颜体、有柳体。柳体就是唐代柳公权的书体,颜体就是唐代颜真卿的书体。这两位书法大家都是大器晚成。比如颜真卿(公元709至公元785)的“颜体”多有气派,可是形成这“颜体”也是“大器晚成”的过程。我曾经分析过,在他50岁以前只是初步形成他自己的面目。50岁到65岁时,他才将自己的“颜体”历练得形神兼备,趋于成熟。他在65岁以后就不得了了,开始由成熟而臻于神奇变化之境界。他把一个是自己的生命哲学,一个是自己的书艺哲学融通起来了,化合起来了,都融汇在他的书体中了。于是在他生命与书法的老树上开出一朵又一朵的奇花异蕾来!这就是一种“大器晚成”啊!   
  老子谈成功之道:以柔达到成功   
  老子说:“守柔曰强。”(第76章)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说,人啊人,你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老子又说:“弱之胜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