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老子其人其书:《道德经》的智慧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那么老子在《道德经》里写了些什么呢?走进《老子》的世界,最先接触的便是他的“道”。如果能够闻其道,并且能得其道,这便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从而将古代的智慧转化为今人的智慧。 
  《老子》中用“道”字的地方有七十多处,其谈“道”,可谓头头是道,虽然“道”的含义,一直到今天,学者还在不断地讨论,尚有不同看法。但是大家知道,《老子》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万物的玄妙出于道。从而由“道”之悟知,进而可以悟知天地万物的玄妙。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了。 
  老子所说的“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木一草、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东郭子曾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甚至“在屎溺”。“道在屎溺”成为一个典故,这听起来好像很难听。道怎么在大小便中都有?这个大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小便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人的大小便一化验不就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看清宫戏,太监不是老要端着皇帝的屎溺来观察皇帝健康不健康吗?确实,若以道眼观一切,则处处可留心,处处皆有“道”的学问。 
  《老子》是智者的书,它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从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政,以无为而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从军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军,其谈兵的精警使人神往。从艺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艺,传诸艺术的真谛。搞科技的、经济的、教育的,等等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老子》中得到心灵的启迪。现代人照样能越过数千年的鸿沟与古老的《老子》沟通,在高节奏、高刺激下生活的现代人更能从《老子》这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优渥的心灵疗养。这些“道”在以后的各篇中我们再加讨论。 
  帛书《老子》与郭店《老子》 
  《老子》有许多不同的传本,人们一直希望能从考古中发现更早的《老子》传本。 
  现代考古果然有所发现,和老子有关的有两件重大事情。一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件帛书《老子》写本,今人分别称为甲本、乙本,其中《德经》在《道经》之前,与通行本的次第不一样。这版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曾经成为当时所见到的最早版本。学者将这一本子和传统的本子对照,相差不很大。于是学者们更倾向于《老子》成书于春秋末年,或者是成书于春秋末年而后来又经过战国前期乃至中期的人增修而成的,因此在现存的《老子》一书中出现战国时期的一些痕迹。比如帛书《老子》有“万乘之主”、“万乘之王”的词语,这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词语。 
  二是,1993年湖北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一处东周楚国的贵族墓中出土竹简本《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老子》本子。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原始的传本。有认为作者是李耳(李聃),而今本则出自战国中期的太史儋之手。又有学者认为,这是经过儒家精心修改过的删节本。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竹简的年代下限应该略早于墓葬年代。以上材料说明至少在战国中期《老子》文本已经固定并流传。考古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越来越早的本子,逼近了原来的面目,对老子其人其书真相的讨论将更加深入了。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知音遍世界   
  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怎样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