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知音遍世界   
  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怎样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祥瑞,带来智慧的。这一团紫气不仅在中国飘了几千年,又飘出了国门,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 
  据传,1788年,有一位天主教的传教士,将这团紫气带回了英国,《老子》开始了世界的漫游,而且所到之处受到真诚的欢迎。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第一个用拉丁文翻译了《道德经》。   
  1891年俄国圣彼得堡一位出版家询问托尔斯泰,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大。他回答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托尔斯泰真会说话,到底是大文豪,一是“很大”、一是“巨大”,只相差一个字,而鲜明地凸现出不同的层次。在他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托尔斯泰对老子太喜爱了,他又开始翻译老子的言论,可以说《道德经》在俄国的流传,早期得力于他的编译本。这时俄国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成了中国古代大哲人老子的知音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欧洲出现反思的热潮,当时中国的《老子》、《庄子》在那里非常流行,《老子》的德文译本就有五六十种。有一位牙科医生非常可爱,他不是汉学家,又不是文学家,但是他被老子的思想吸引住了,硬是凭着一本字典、一股傻劲把《老子》翻译了出来。这已经成为一段佳话了,实在令人钦佩!我有时候想,今天如果我们在坐地铁,或者是在坐火车时,看到有一个人在静静地读《老子》,大概会肃然起敬的。如果再一询问,原来是一西医,而且是一位牙科医生,那么我们也许会更加肃然起敬的,至少我会这样的。现代人读传统的古代经典,大约已经是一种奢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老子》、《庄子》依然受到西方人的欢迎,而且又增加了中国的《易经》、禅宗等,还有印度的大乘佛教等等。老百姓需要老子,因为老子对于受伤害的心灵的抚慰是一份良药。 
  政治家也特别喜欢老子。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据说美国的一位总统就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他在“国情咨文”中就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 
  科学家也喜欢老子。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关于老子说过这样的话:“早在两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当然哲学家对于老子更有兴趣了。西方的哲学家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成人类哲学的源头。 
  现代西方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和西方哲学逻辑的传统不一样,倒与中国的老子很合拍。比如老子说“有无相生”,还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等等,他被这种思想触动,并有所沟通契合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来看这个空杯子,如果要问杯子里有东西吗?没有啊,这是我们的一般常识,但是,错!这就是因为我们只有一般人的凡眼、凡心啊,当然也就看不到中间的奥妙了!如果老子飘然而来,一看,会心一笑说:“怎么没有啊?我看有啊!明明是有嘛!”那么“有”在哪里呢?你看,现在往杯子里面倒上水,不就是有了吗?大家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大家再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去了。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因此这里有个大秘密,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无”中会生“有”,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大家再想想看,我们在房子的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门,我们开的洞没有什么,是空的,但是这里也是“无中生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如果连一个门都没有那么怎么进出住人呢?正因为“无”,开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还可以采光,这不是“有”了吗?这个“有”是隐藏在“无”里边的。这是“无”中生“有”,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一种高级智慧。你看,老子是位大哲人,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就不像我们一般人的见识了。 
  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这就叫知音啊!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说到这位海德格尔,可也不简单,是西方存在论史上第一位发现“无”中有深意的哲学家。他突破了传统的“无”是“不存在”的肤浅说法,而是深一层地理解为“无”是“有”的隐藏不显。因此当他接触到老子的思想时,当然意趣相投了。他于是和别人一起翻译《老子》,十分用心琢磨,反复钻深钻透《老子》字词句中的深刻含义,还要千方百计找到最适合的西方文字传达出来。 
  他还请人用中文把《老子》第15章中的两句话写在硬纸片上,悬挂在自己的书房的墙上,朝夕相对。这两句话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太美妙了,太哲学了,又太文学了,然而又太深奥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位大思想家才特别喜欢这一美言。不过各本文字上有些出入,理解上也有不同,我粗浅地认为,这大概的意思就是:谁能够在浑浊的环境中生存,并且使浑浊慢慢澄清下来?谁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又推动起来,使新的东西慢慢地催生出来?这是老子话的大概意思。这太深刻了,大家想想,这一个智慧今天就有用,比如说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搞得乱糟糟的,很浑浊,现在派一个能干的人去了,记住了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你去了以后,首先要让它慢慢地沉静下来、澄清下来,最后搞得好好的,效益好了,福利也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你不能懈怠,安定以后,不能让大家最后平静得不求上进了,甚至像死水一潭,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张力了,那你得时时注意要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动起生命的波浪来,使它生动活泼,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海德格尔这个大哲学家,读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与感动啊!我想,照我这种肤浅的理解就可以从这一语录中抽取出思想的长长的丝,可以剥出思想的一层层竹笋,那么睿智的大哲学家们从老子那里不知道可以解读出多少丰富的内涵与智慧出来啊! 
  再说东方,比如在日本,他们的汉学很兴旺,喜欢并研究《老子》的人不少,翻译《老子》的也不少,《老子》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被视为二十世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就受到老子很深的影响。他不仅称号“大拙”来源于老子说的“大巧若拙”一语,而且老子所说的“大器晚成”亦是享龄近百岁的铃木禅学自我发展的最佳写照。据说他平生一大嗜好就是挥毫疾书“无”字,当下一笔写成,要表达他那日本临济禅一派的顿悟禅心与禅意。 
  关于《老子》,日本学者卢川芳郎说:“作为《道德经》的五千言《老子》这本书,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则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手法。《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古代中国的思想》)。此言值得玩味。 
  最后我们还想起了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的话:“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这话说得很好!可见,今天在21世纪,中国还需要老子,世界也还需要老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