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_2-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钥匙”去“开”《在流放地》这篇小说,就不难理解,作者想要展示的
  是那仍然残留在现代人身上的最原始的情感。
      文学创作对于卡夫卡既是研究社会矛盾的手段,又是自我表达的手段。
  这一特点启发我们,他的作品的神秘性还来自作者自我深层意识的奥秘。卡
  夫卡是个具有自审意识的人,他对自己的灵魂或者说深层意识的挖掘和探索
  是无情的,以致他能发现在这个有罪的世界上自己也是被污染、因而也是有
  罪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自己挖掘出来的潜意识都能一下子理解了。
  如他说,他的短篇名作《判决》“是一个夜晚的魔影”,过了五个月,当他
  修改这篇作品时,他才弄清它的意思。这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若用现代
  科学眼光来观照,又是可以理解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及其巨大成就,揭开了自然界(包括人本身)
  的无数奥秘,使人的视野从宏观扩展到宇观、“涨观”(钱学森语);从微
  观深入到渺观。于是人们看到,人体自身,也象自然界一样,是个无法穷尽
  的“内宇宙”,发现其中还有大片深层领域的大门仍然紧闭着。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是最复杂的系统。研究来研究去,人对自己
  最不了解,如气功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特异功能?”②如往前追溯,则一个多
  世纪以前尼采就已指出:人对人最不了解,好象有七七四十九层皮,剥了一
  层还有一层。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首先在尼采那里作为创作主体的“我”开
  始解体,分成多个“我”。在尼采看来,自己的自我对于外表的“我”是一
  个陌生的世界。尼采以他特有的敏感,首先发现了由于“上帝死了”而引起
  剧烈崩溃的社会现实在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分裂,产生了性格复杂或多重人
  格的人。其他现代主义作家如叶芝等,也提出过“反自我”的命题,而弗洛
  伊德更作了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论证。“我”的这种破裂,也是头脑里“支
  离灭裂”(郭沫若语)的表现主义作家的基本经验。卡夫卡从小就开始接受
  尼采的思想,他又涉足表现主义运动,加上他出身的民族、家庭、职业、周
  围环境等多种压抑性影响,形成了他的性格的多重性。就是说他被分裂成许
  多个“我”,每个“我”潜伏在意识深处,相遇时互相排斥,分离时各寓一
  隅。这是他的作品神秘性的主观根源。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神秘感的审美价值虽然褒贬不一,但总的说历来仍受
  到肯定。新柏拉图派曾创立过“神秘的美学”。席勒在《论人的美育》书简
  里评价更高,认为“美的现象的全部魅力存在于它的神秘之中”。随着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秘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客
  观世界的宏观和微观领域是无限的,而人对它们的认识总是处于相对状态,
  因此在任何历史阶段都面临着广袤的黑暗领域。当你第一次隐隐约约地预感
  到,而又尚未明确认识到客观或主观世界存在着某种东西时,你就会感到一
  种神秘感或恐惧感。于是产生了想看个究竟的愿望。这过程便是美感的经验,
  这几乎是人人都具有的审美经验,不过作家、艺术家一般更为敏感些。所以
  在欧洲,自从象征主义兴起以后,艺术神秘意味的美学价值在理论上得到了
  进一步的确认和探讨。例如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在《艺术论》中就提倡
  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指的就是一种难于言传的人生感情。无独
  有偶,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也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多

② 见《文艺研究》1986 年第 1 期。

  种音乐的“艺术组合”①。诗人里尔克甚至认为“艺术乃是万物的一种朦胧的
  意愿”。②关于艺术神秘感的审美本质和源泉,虽然许多人试图作出回答,尤
  其是弗洛伊德,而迄今不能圆满实现,究其根由,正是因为它不好“言传”,
  否则它就不神秘了。再说,人类揭开一个神秘领域,还会面临新的神秘领域。
  当然,有的人把神秘当作美的唯一目标,远离外在与内在的现实,一味沉缅
  于“寂静的冥想”,构建虚幻的“空灵之境”,把“艺术神秘性”变成了“神
  秘的艺术”,以致陷入“神秘主义”或“唯美主义”,那显然是走到另一个
  极端了。如后期梅特林克的有些作品,叶芝的部分诗歌,都有这方面的偏颇。
  艺术,归根到底总要跟真实——生活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相联系才有美
  的价值。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虽有明显的神秘色彩而较少遭诟病,正是因为
  它们的真实性,乃是“一种深深经历过的神奇性”。然而,我们还是有理由
  责备作者,由于他的思辩的“玄味”太浓,加上他原先也并未打算让自己的
  作品问世,致使他的作品有不少神秘涵义保留在自我理解的思维深层而流于
  晦涩。


                                            多义性


      卡夫卡的作品乃至一般现代主义的作品,由于经常热衷于形而上的思
  考,并受“不可知论”的哲学观点的影响,其作品往往表现出模糊性、不明
  确性和多义性。而卡夫卡在这方面是颇为突出的。他晚年写的长篇小说《城
  堡》就是这面的典型。我们不妨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粗暴解剖来了解卡夫卡的
  这一特点之一斑。
      ①内心经验的总结。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写于 1922 年 1 月至 9
  月,即在他逝世的前两年。这一年对于卡夫卡可以说是总结性的一年:他一
  生的主要精力已经耗尽,健康已经无可挽回;保险公司那个饭碗终于因晚期
  结核病而不得不推开了;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烦恼了七八年之久,最后与密
  伦娜的热烈爱情也成了泡影;他所经历的表现主义运动的狂热也已近于尾
  声;1910 年以来他如此勤奋地书写着的日记已经写到最末的篇页……一切对
  于他都意味着生命的火焰在熄灭,一种疲惫感包围着他:“我依然是泥巴,
  未能将火星变成火焰,而仅仅用来点燃我的尸体。”①但文学创作作为他思考
  和表达的工具,对他始终是“幸福”的。现在,他在矛盾和痛苦中度过了一
  生,对世界也研究了一生。为此他把“整个一生都奉献给它了”。那么,怎
  样通过文学手段来总结这一生中最值得记下的经验便成了他的当务之急。这
  一点可从《城堡》的另一个开头的描写中看出来。这里的主人公是“客人”,
  他在旅店发现一个叫伊里莎白的女侍,他握着她的手恳求地说:“伊里莎白,
  你好好听我说,我有个艰巨的任务,我为它献出了我的一生。但是由于这任
  务是我的一切,所以凡是一切有碍于我实现这一任务的东西,我都把它们镇
  压下去,毫不留情。”②这里的“任务”无疑是指他的文学创作。


①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49 页,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② 里尔克:《论艺术》

① 卡夫卡:1922 年 7 月 5 日致 M。勃罗德的信。

② 卡夫卡:《城堡》302 页。费歇尔袖珍出版社,1982。

      可惜题为《城堡》的这部长篇最后还是没有写完,直接原因似乎是由于
  疗养地的迁徙。但联系他前两部长篇小说停笔后不久,即 1922 年 10 月第一
  次向他的朋友勃罗德立下死后焚毁他全部文稿的遗嘱,显然他的辍笔有更隐
  秘的内心秘密——是不是那个悖论的怪圈逻辑作祟:创造就是摧毁?或者不
  愿再重捣这些“经验的死灰”,这些“个人弱点的见证”?……
      ②威权笼罩的魔影。
      这座虚虚实实、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堡,无疑是专制主义统治政权的一个
  象征,是夸张而又真实的写照:庞大无比、官员无数,却毫无效能,以致老
  百姓想办个户口都比登天还难。这说明官府与老百姓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
  越的鸿沟。它高高在上、威严无比而又神秘莫测,更意味着它的存在本身就
  是对人的生存的致命威胁。作者虽然作了强烈的夸张,但这部作品却绝不是
  作者的向壁虚构,而是当时奥匈帝国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