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西方有人(4),似有道者(5),试往观焉。”至于歧阳(6),武王闻之(7),使叔
旦往见之(8)。与盟曰:“加富二等(9),就官一列(10)。”血牲而埋之(11)。二
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12), 
时把尽敬而不祈喜(13);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14)。乐于政为政,乐
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15),不以人之卑自高也(16),不以遭时自利也

(17)。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18),上谋而下行货(19),阻兵而保威(20),割牲
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21),杀伐以要利(22)。是推乱以易暴也。吾闻古之
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23),殷德衰,其并乎周以
涂吾身也(24),不如避之,以絮吾行(25)。”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
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26),高节戾行(27), 
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注释'

(1)昔:过去。周:周朝。
(2)士:天子、国君之子亦称士。孤竹:商代国名。
(3)伯夷、叔齐:孤竹国君长子和次子。《庄子》中多篇提到此二人。
(4)西方有人:指周。
(5)似有道者:指周文王。
(6)岐阳:岐山之阳。
(7)武王,周武王,姬发。
(8)叔旦:指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9)富,俸禄。

(10)就:任。一列:一品位。
(11)血牲而埋之,用盟誓的牲畜血涂盟约上埋在盟坛的地下祭神。
(12)神农:上古皇帝神农氏。
(13)祈:求。喜:通禧,福。
(14)尽治:尽心治理。无求:无求利禄报答。
(15)坏:失败,败坏。
(16)卑:卑下,自高:抬高自己。
(17)遭时:遇到时机。自利:自谋私利。
(18)这,急速。
(19)上:通尚。上谋:高尚的什谋。行货:用爵禄收买人心。
(20)阻兵:靠武力。
(21)说:通悦。说众:取得民众的欢心,哗众取宠。
(22)要利:追求利益。
(23)暗:昏暗。
(24)周:周朝社会。
(25)絜:通洁。
(26)赖,恃。
(27)戾:通厉。
'译文'

过去周朝兴起时,有两个国君的子弟住在孤竹,叫伯夷、叔齐。二人商
量说:“咱们听说西方有个人,好象是有道的人,是不是去看一看。”到了
歧阳,武王听说,派周公旦去接见他们。和他们立盟说:“追加俸禄二级,
授官一等行列。”用牺牲血涂盟约埋在盟坛地下。二人相视而笑,说:“咦,
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时,四时祭把竭尽诚敬
而不求福;对于民众,以忠信尽心治理而没有什么祈求。乐意正的人就同他
同正,乐于治的人就同他同治。不以别人的失败来显示自己的成功,不以别
人卑下而抬高自己,不以逢好时运而谋图私利。现在周朝看到殷朝的混乱而
急速夺取政权,崇尚计谋用爵禄收买人心,专靠武力而保持威势,杀牺牲立
盟作为信誓,宣扬自己的美行哗众取宠,屠杀攻伐来追求利益,这是推行乱
政来代替暴政。我们听说古代的贤士,时逢治世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时遇乱
世不苛且偷生。现在,天下昏暗,殷德衰败,与其和周朝并存污辱我们,不
如避开它,以洁净我们的德行。”二人向北到首阳山,便饿死在那里。象伯
夷叔齐这样的人,对于富贵,如果可以得到,那么一定不去获取,而表现高
尚的气节和不平凡的行为,独乐自己的志向,不用于世事。这就是二位贤士
的节操。


盗跖

'题解'

《盗跖》以人名篇。“盗跖”指名叫跖的大盗。本篇的主旨在于揭露和批判儒家的
道德规范和俗儒追求荣华富贵的观念,宣扬顺从自然本性的道家思想。有人认为本篇是膺
品,非庄子作,此种看法不可轻信。

在“孔子与柳下季为友”至“孔子再拜趋走”的几段中,庄子通过盗跖之日揭露孔
子的言行,批判孔子的仁义说,讥斥儒家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人,说孔子的言行
是“诈巧虚伪”。在“子张问于满苟得”和“无足问于知和曰”的段落中,庄子又通过盗
跖之口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批判儒家伦理道德的实质是贵贱无等,长幼无序,造成了天下
之至害。并用先王之治的乱伦之例驳斥了宣扬圣土之治的一些观点,这对儒墨的尊先王的
思想都是严厉地批判。从中可以看出儒墨显学之争,也可以看出庄子作为道家与儒墨学派
思想观点的不同。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1),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2)。盗跖从卒九千人(3), 

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4),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
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5),万民苦之。孔子
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于(6);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
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
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不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7)。”
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
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8),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
心如涌泉(9),意如飘风(10),强足以拒敌(11),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
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孔子不听,颜回为驭(12),子贡为右

(13),往见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14),脍人肝而餔之(15)。孔子下车
而前,见谒者(16),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人通。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垦,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
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17),带死牛之胁,多
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
下学士不反其本(18),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
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浦之膳(19)!’”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
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20),避席反走
(21),再拜盗跃。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瞑目(22),声如乳虎,曰:“丘,
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
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23),此上德也;知维天
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
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
激丹(24),齿如齐贝(25),音中黄钟(26),而名曰盗历,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
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
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27), 
罢兵休卒,收养昆弟(28),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盗
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29)。
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

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
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30),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
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
邪?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
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31), 
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32),起则于于(33),民知其母,不
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
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34),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
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
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
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奠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
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辞说子路(35),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
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
杀卫君,而事不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