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的就认为对,所行的就认为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臣。然而不知这
些难道是必然的吗?世俗之人说是对的,就认为对,说是善的就认为是善,
就不称之为制媚之人。难道说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亲更威严,比君主更尊贵
吗?如果阿人说你是谄媚之人,就一定会生气变了脸色;说你是溜须巴结之
人,就一定会发怒变脸。然而你一辈子在谄媚人,一辈子在巴结人,你汇集
譬喻修饰言词以聚集众人,有谄制媚之实,不连坐谄媚之罪,是始终本末不
一也。垂示上衣下裳,为服装加上色彩文饰,变换着表情神态,用来讨好逢
迎世人,而下认为自己是谄媚;与世俗之人为同类,彼此是非观念相通,而
不认为自己是世俗之人,真是愚蠢至极了,知道自己的愚蠢,不是最大的愚
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不觉悟;最愚
蠢的人,终身尔知晓。三个人同行而有一个人迷惑,所要去的目标还可以达
到,迷惑的人少;如有二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达不到目的,迷惑的人多也。
而今天下人都在迷惑,我虽有祈求向往,也不可能达到,不也是可悲的么!
高雅的音乐不入于市井里巷下层人之耳,折杨、皇华一类通俗乐曲,他们听
了就会心而笑。所以不同于世俗的言论不能留在众人之心中,至道之言不能
显示于外,世俗之言胜过一切。把二缶一钟放在一起奏乐,钟声就被扰乱,
得不到最适合的乐声了。而今天下人都迷惑,我虽然有祈求向往,又怎么能
达到呢!明知其不能达到还要强求,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弃而不去推
究。不去推究,谁又与你一道优思呢!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个儿子,急速取灯
火来照看,匆忙急迫,唯恐孩子象自己一样丑陋。

百年之木,破为栖尊(1);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2)。比牺尊于沟中之
断,则美恶有间矣(3),其于失性一也(4)。蹈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
均也(5)。且夫失性存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
聪;三曰五臭薰鼻(6),困傻中颡(7);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8);五曰趣舍
滑心,使性飞扬(9)。此五者,皆生之害也(10)。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11), 


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谟诹玻12),亦可以为得
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13);皮弃鹬冠摚辽鹦抟栽计渫猓14),内支盈于柴
栅(15),外重。。缴(16),睆睆然在。。缴之中而臼以为得(17);则是罪人交臂历指
而虎豹在于囊槛(18),亦可以为得矣。

'注释'

(1)破:剖电,牺尊:古代酒器用作祭祀。上面刻有鸟鲁等图案,是祭器中最尊贵的人。有木制
和金属制,现今保存的皆为青铜制。
(2)断,断木,指截下不用丢弃沟中之断木。
(3)间:差别,指牺尊和丢弃沟中的断木相比较,二青在美丑上是有差别的。
(4)这句意思为:牺尊与弃木在丧失木之本性上是一样的。
(5)均:同也。
(6)五臭:五种气味,成玄英以为指膻、薰、香、腥、腐。《礼记·月令》则指膻、焦、香、腥、
朽。
(7)困惾(zōng)中颡(Sǎng):意为气味上逆,由鼻孔达于额头,伤害头脑。惾,气味上逆也;
颗,额也。
(8)五味:酸、辛。甘、苦、咸,浊:污染,厉爽:使口腔得病受伤而不能辨别滋味。厉,病也;
爽,伤也。
(9)趣舍;取舍也。滑心,滑(gu),乱也。因思虑得失取舍而扰乱本心。使性飞扬:使本性轻
浮躁动,不得执守。
(10)生;即性也。
(11)离跂:跷起脚跟,比喻用力显示自己,以超出众人。
(12)困:为得失取舍所困扰。鸠:班鸠。鸮:属鸠类,其肉可以烤食,称鸮炙。
(13)柴其内:得失取舍之欲象柴草一样充塞于内,以滞碍扰乱本心。
(14)皮弁(bia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为大臣上朝时佩戴。鹬(YU)冠:鹬为翠鸟,羽
毛很漂亮。鹬冠用翠鸟羽毛装饰的帽子。一般认为术士所戴。摚╦i):插于带间。笏(hu):手板。
古时大巨上朝时所持,有事记在上面以备忘,用玉、象牙和木制成。绅:为大带。
(15)支盈:支撑充满。柴栅(shan):用木柴编成之篱笆。此句意为,内心为声色取舍所充塞,
就象为篱笆阻隔一样不能相通。
(16)。。(mo)绳索。缴(jiǎo):缠绕。
(17)睆(huǎn)睆然:睁大眼睛。
(18)交臂:背缚双臂。历指:古代刑罚,把手指用木棍夹起来。囊槛:关养猛兽的笼子。
'译文'

百年之巨木,剖开作成牺尊,用青黄色彩加以文饰,截下不用的部分丢
弃在沟里。把牺尊和弃在沟中的断木相互比较,则两者之美丑是有差别的,
然而在丧失本性这一点上则是一样的。历与曾参、史鳅,他们在践行社会规
范和道德规范方面是有差别的,然而在丧失人之自然本性上是相同的。造成
丧失本性的有五个方面:一是五色扰乱了你的眼睛,使眼睛不明:二是五声
扰乱了你的耳,使耳不聪;三是五种气味薰坏了鼻子,使气味上逆伤害头脑;
四是五种味道污染口腔,使口腔受伤得病;五是因取舍得失扰乱本心,使自
性轻浮躁动不能持守。这五方面都是自性的祸害。而杨朱、墨翟之流却在用
力炫耀自己,以求超出众人,而自以得道,这不是我所说的得道。得道者还


在受困执,可以叫作得道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鸠鸟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
称为得道了。况且取舍声色象柴草一样充塞于内,戴着鹿皮制作和装饰翠羽
的帽子,腰间插着笏板,系着宽而长的大带,以这些约束于外。内心为取舍
声色充满,就象被篱笆阻隔一般不得通畅,外面又为绳索重重缠绕,在绳索
缠绕中睁大眼睛,还自以为得了道,如果这也算是得道,则罪犯被反绑二臂,
用木棍把手指夹起来,虎豹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算作得道了。


天道

'题解'

《在宥》篇讲,“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
者,人道也。”本篇基本上是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与发挥,从天道与人道关系方面阐述庄子
的政治思想。全篇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阐述天道虚静无为,与圣道、帝道相通。能以虚静无为为宗本,则可“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得“天乐”,与天相合。第二段,从“夫帝王之德”至“非上之所
以畜下也”一大段,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主帐,认为道德仁义、形名赏罚等,以及上
下尊卑等级,都属人道,它与天道是一致的,表现为本末君臣关系,也是治所需要的。其
说近于黄老,有人以为后学所加。第三段,以尧舜对话形式,表达天德无为,如日月照耀,
四时运行,昼夜更替,云,行雨施一样,是一种自然运行过程。帝王应去掉世俗的粘滞缠
绕,循性无为,效法天德。第四段,老子批评孔子倡导仁义;只会扰乱人性。天地万物是
自然有序的,人只要“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对外界不加干扰,就自会实现理想境界。
第五段,通过老子批评士成绩的言行,讲述得道之人,已经摆脱对神圣智巧的追求,不受
外界毁誉之影响,保持心性与行为仪容的恒常统一。第六段,阐述道无所不包又幽深莫测,
圣人体道治世,“外天地,遗万物”,退仁义,弃礼乐,持守本真而内心安定。第七段,
文字语言皆为糟粕,真意不可言传。道是超越形色名声的,不在文字语言之中,讲说于人
的都不是真道,真道不靠言论,只能玄观体悟。
天道运而无所积(1),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2);圣道运

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3),其自为
也,昧然无不静者矣(4)。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
心者(5),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6),平中准(7),大匠取法焉(8)。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9),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
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10)。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
矣(11)。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12)。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13)。无为则俞俞(14),俞俞者忧患不能处(15),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
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16),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