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16),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上之道也(17)。以此退居而闲
游,江海山林之士服(18);以此进为而抚世(19);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
圣,动而王(20),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
者,此之谓大本大宗(21),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22),与人和者也。与
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23)!吾师乎!
繁万物而不为戾(24),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25),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26),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7),其
死也物化(28),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29)。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
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30);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31); 
其鬼不祟(32);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33)。”
'注释'

(1)天道:与人道相对,是中国古代含义宽泛的皙学范畴,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它归结为天象

运行,四时更迭,风雨寒暑等变化规律,与人事无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天道是神意的体
现,并与人事相互感应,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界无意识无目的运行,是无欲无为的。积:停滞。

(2)帝道:帝工之道。与后面的圣道同效法天道,二者区别在于,帝是有位的,掌握着国家的统
治权力,可以直接推行其道。圣则是无位的素王,通过他的学说和道德发生影响,归:归附。
(3)六通:四方上下无不畅通。四辟:春夏秋冬无时不开辟,六通四辟:形容于帝王之道全面通
晓。
(4)昧然:暗昧不觉。
(5)饶:通挠,搅乱也。
(6)烛:照。
(7)平中准,水面平静,与水准仪器相符合。中(Zhong),符合。准,测水平仪器。
(8)大匠取法:高明的木匠师傅效法它作成测量平面的器具。
(9)鉴:镜。
(10)休:栖止。这句的意思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帝王圣人使心栖止之所。
(11)虚则实:心虚静能鉴照天地万物,故而充实。实则伦:充实中包含一切条理秩序。
(12)静则动,天道之动静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不断转化推移的。如《齐物论》“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讲生死、可不可之转化推移,与此同理,动则得:天道不停
止运动,万物与之吻合同步,则得其所宜。
(13)责:尽职责。
(14)俞俞:从容自如的样子。
(15)不能处:处,止也。得无为之道者,忧患不能留止于心。
(16)南乡:即南向,面南背北,为古代君主听居之位。
(17)玄圣素王:得无为之道,为天下人敬仰而又未处帝王之位的人,如老耿及庄子虚拟的一些
得道者。
(18)江海山林之士:隐居在海岛深山的隐士。
(19)进为:出仕作官,为帝王辅佐,如伊尹吕望之类。抚世:安抚治理世人。
(20)静而圣:保持自身虚静无为则为圣人,动而王:无欲无求,顺夭道而动则为帝王。
(21)大本大宗:指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本原。
(22)均调:均平协调。
(23)师:比喻天道,庄子以天道为师,重复申说,表示衷心赞叹。
(24)■(xiè)碎。戾:暴戾。
(25)长:年长。寿:长寿。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的,说它比上古还要年长,只是一个比喻。
(26)刻雕众形:比喻道创生万物的多种形态,好象匠人雕刻出各种物形。
(27)天行:天道之运行。
(28)物化:物象之幻化,认为人死不过是由一种物幻化成另一砷物,就象庄周梦中化成蝴蝶,
醒来又成庄周一佯。
(29)波:扩展。
(30)其动也天:其动时无心无为,循性自如,如同夭道之运行。
(31)这句是说,持守心之虚静无为,就可以为天下王。
(32)祟,祸。其鬼不祟:其为助词,表强调义,强调鬼神也不能带来灾祸。
(33)以:用。畜,养。天乐指圣人执守虚静无为,达到的与夭地为一,与变化同体的道德境界,
圣人将其推行于天地万物,用它来畜养天地万物。
'译文'

天道运行而不停滞,故而万物得以生成;帝玉之道运行而下停滞,故而


天下之民都来归服;圣人之道运行而不停滞,故而海内之民敬服。明于天道,
通于圣道,于帝王之德无不通达的人,任物循性自为,对这一切暗昧不觉而
执守虚静之心。圣人执守虚静,不是因为虚静好,才去作的。而是万物不足
以搅乱他的心,所以心虚静,水平静就可以清楚照见人的胡须眉毛,其平面
符合水准队器,高明的木匠师傅就是取法于此而造成水平仪器的。水平静还
能如此明察,何况是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虚静,可以成为大地的镜子,万
物的镜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心休止则虚静,虚静则能鉴照万物而充实,充
实中包含万物之条理秩序,心空虚即得平静,平静又转化为运动,运动与天
道合则万物各有所得。虚静即能无为,君无为,则百官各尽职责。行无为之
道则能从容自如,从容自如的人,忧患不能留止于心,所以能长寿。虚静、
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本性。明晓此道而南面为君,就能成为尧一样
的君;明晓此道而北面为臣,就能成为舜一样的臣。以此道处上位,就成为
帝王天子的最高德行;以此道处下位,就成为玄圣素王的正道。以此道退隐
闲游,海岛山林之隐士都会敬服;以此道出仕作官,辅佐帝王安抚治理人民,
则能建大功显名声而使天下统一,虚静而为圣人,顺天动而为帝王,无为而
受尊崇,朴素之美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的。明白无为是天地之本性,这就是
把握了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根源,就是与天道相合了,因此就能均平协调
天下之事,而与人和谐融洽。与人和谐融洽,称之为人乐;与天相合,称之
为天乐。庄子说:“我的老师呀!我的老师呀:打碎万物不算作暴戾,恩泽
及千万代不叫作仁慈,比上古更年长不称为长春,覆盖承载天地、创生方物
的多种形态而不称为巧妙,这就叫作天乐。所以说,知晓天乐的人,其生与
天道一同运行,其死为物相幻化。虚静时与阴具有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
起扩散传播。故而知晓天乐的人,不报怨夭,不非难人,不受外物牵累,不
责备鬼神。所以说,这样的人动时如天之运行无滞,静时如地之虚静充实,
其心安定而为天下王;鬼神不会带给灾祸,精神也不会疲劳,其心安定而万
物顺服。这些话都是说把虚静无为推行于天地,畅通于万物,这就叫天乐。
天乐,是圣人用来畜养天下的。”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1),以道德为主,以无为力常。无为也,则用
天下而有余(2);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3),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
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4)。下有为也,上亦
有力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5)。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
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6)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7), 
辩虽彫万物(8);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9);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
长而万物育(10),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11),而用人群之道也。

'注释'

(1)宗:本。天地覆载万物而无心,帝王则以之为本。
(2)用天下而有余:对万物的变化生灭,社会的治乱兴衰,君主下加干预,任其自然,所以闲暇
无事。
(3)为天下用而不足:天下事是无穷尽的,虽弃波劳苦,砷精竭虑去作,仍然不能作完,故而力
不足。

(4)下臣,臣无为则丧失为臣之德。这里主张君德无为,臣道有为,二言下可相滥,实际是主张
按干道各司其职。
(5)不主:君有为则失去君主之德。
(6)不易:不变。不管世道如何变迁,此道永不改变。
(7)知:同智,智慧,落:通络,包括,包笼之意。不自虑:不自行代天思虑。
(8)彫:钟泰《庄子发微》以为“彫藉为周”,可从。辩彫万物:言其辩论可以周遍万物。只是
一种形容,实际上下可能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