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玉谷传奇 作者:张拉发-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物局不远,只有十几分钟就赶到局里。他找到办公室讲了情况,一个戴眼镜的小青年把他领到文物处,两个鬓发斑白的老专家接待了他。因为他也不了解情况,许多事讲不清,两位专家只好答复他马上给领导汇报,叮嘱他一定要保护好现场,不要让人们进去。

  从文物局出来,杨二冬还有些不放心,驱车赶到市公安局。

  公安局值班室只有个女民警,正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听他说完情况,女民警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说:“这件事与我们没关系,你去文物局就可以了。”见她这样说,杨二冬只好转头出来。他怕发生其它变故,忙忙地先往村里赶。

  杨二冬回村里后,先赶到采石场。就见大家齐齐地聚在采石场里,正吵吵嚷嚷地议论着什么。车刚刚停稳,大家就都围上来,七嘴八舌地给他讲起情况来。

  秦二楞正在山上石窟边安排工人清理现场,看见杨二冬的车,就风风火火地赶过来。他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气喘吁吁地说:“杨二叔,上面塌出个很大的石窟来,足有二、三十米长,里头有大大小小好多石像,雕刻得就跟活人一样,一点没损坏。奇怪的是,有的像上还冒水呢。”

  杨二冬说:“这倒怪了,炸石头怎会不损坏石壁?会不会有啥说道?”

  秦二楞说:“本来咱安排从上面开始炸的,可打眼坏了好几个钻头;后来我就安排工人先从下面打,结果很顺利就打好了。引爆后就见山壁上露出这个石窟来。”

  说着话,他们到了山脚下。但见爆炸后的现场乱石滚滚,从十几米外形成一个斜斜的坡,一直延伸到石壁前。再往上就见一个洞窟,看上去有十几米大小。

  杨二冬说:“我早到文物局报案了。咱先上去看看,究竟有些啥。”说着,同秦二楞一起向上爬去。

  刚爆破过的山坡不好走,既有巨石拦路,又因为碎石是虚空的,脚踩下去又滑又软;他们磕磕绊绊、费力巴五地爬了好一阵,才气喘吁吁地来到石窟前。就见几个工人搬了许多石块,在乱石堆上砌了个松松垮垮的石阶,好方便人们进出。

  石窟由一个很深的洞穴和被凿进去的山岩组成,洞里洞外,还有凿进去的石壁上雕了许多石像,看上去似佛不是佛,有点儿怪怪的。洞窟里还有个土堆,上面插了几炷香,青烟袅袅地萦绕在洞中,肯定是民工刚插上去的;旁边有块青石板,上面放着几个馒头,几碟小菜,还有几叠黄纸,显然是刚上的供品。

  看样子,石窟原来建在半壁上,因为年长日久,坍塌的泥石倾泻下来,封闭了洞口;采石时挖掉了下面的岩石,爆炸又把积存在石窟前面的土石掀下去,自然就把洞口暴露出来。

  杨二冬在秦二楞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爬进洞,洞深只有十几米,里头塑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几十尊像,或站或坐,或笑或怒的很形象。

  杨二冬看了半天,见洞里还有许多灰烬、一些燃剩的柴禾和兽骨,黑糊糊地铺了一地,也不知什么时候留下来的。

  洞内石壁上开了许多石龛,每个里头都有尊一米高低的石像,洞窟顶端还有许多浮雕,像流云,像火焰,奇奇怪怪地爬满墙;洞窟尽头又辟出个很大的厅室来,中间塑了个大石像,足有两米高,看上去有点外国人的味道。前面是三尊坐佛,居中的像是释迦牟尼佛,却在头顶上做了个山字形的发冠;两边又是两尊裹了头巾的菩萨,低眉垂首地在那里打坐;这些雕像,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慈眉打坐,或喜或怒的,一个个神态逼真,姿势各异,恭恭敬敬侍立在那里。

  杨二冬走南闯北,自然去过许多庙宇,见着的总是释迦牟尼居中而坐,其他诸佛却在两旁随侍;而今这个洞窟却在主像上又供出一尊来,总觉着有些莫名其妙。或许这里有什么名堂,他真的搞不清楚。

  本来,杨二冬对古文物不感兴趣,只是上次宰相垴出事后,他有了时间就去秦教授那里闲聊,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况且,他是一村之长,那些倒腾古董的常常找上门来,也让他知道了不少。

  他知道晋省的木雕和石雕在香港很叫价,一个石佛头能值几百万。

  这石窟里一米以上的雕像足有上百个,最少也值十几个亿!如此价值连城的发现,他怎敢忽视呢!如果出了事,他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想到这里,他转头对二楞说:“你去安排两个精干利索的后生,让他们带上被褥和家伙,晚上守在这里,没有我的话,谁都不能进去!不要让坏人钻了空子。”

  第二天,市文物局派来三个专家调研,他们一行人先到了村委会。

  就在杨二冬正忙着接待的时候,秦教授听到消息也赶来这里。

  秦教授给二冬介绍说,来的三个人是文研所的周文源副所长和沈亮、刘斌两位研究员,他们都是秦教授的老同事。

  从村委会出来,他们一行人在杨二冬带领下来到采石场。就见工地上人很多,忙忙碌碌地正干活。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的记者,拿着话筒,扛着摄像机,在石窟前拍摄。见周所长他们到来,这群记者一拥而上,把周所长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提起问题来。

  面对大家的问询,周所长客气地说:“我们还没看呢,怎么能回答大家的问题。”

  周所长同着秦教授、沈亮和刘斌一起走进石窟。触目处就是塑着几尊巨像的主洞,主洞侧面开了个偏门,里面是又一个略小的石窟。

  洞窟里的雕像大小不等,高低不一;洞两边是青石凿琢的石台,正立面雕了许多波斯特色的花草纹饰;那群大雕像前的平台上却摆放了一只高约一米左右的辟邪,背生双翅,张牙舞爪的很逼真。

  一旁的杨二冬指着辟邪讲,这个上面原来还有水珠呢,现在大概风干了。

  这些雕像的刀法洗炼精细,自然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只是,这些塑像深目高鼻、卷发长须,无论怎么看也不像是汉人。

  秦教授伸手摇了摇那只辟邪,虽说很沉,却也隐然可动。他用手帕擦去积尘,就见上面透出玲珑剔透的白色来;触手之处,甚觉油润光滑,秦教授细细审视之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辟邪是用上等和阗白玉琢制而成。

  和阗白玉为玉中极品,寻常方寸大小的一块已自惊人,要雕琢这样大的玉器,所用玉料就更加难觅。加上和阗玉的硬度极高,雕琢起来费工费时;在雕琢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要琢制一件如此精美的玉雕,耗费的钱物可想而知。他不禁心潮激荡,抬头对周文源所长说:“你来看,这几尊雕像可是用和阗白玉做成的呢!”

  随来的几个人不禁齐齐地发出惊讶声,然后又对着玉像弯腰屈膝地研究起来。

  那位头发花白的周所长郑重其事地说:“大家马上录像,填写资料,封闭消息,回去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

  就在大家忙着整理的时候,一个戴着眼镜,长得很清瘦的青年挤过来,冲周所长问:“周所长,您看这些像会是什么时代的呢?”

  周所长认识他,他叫李斌,是《龙城日报》的专栏记者,曾经写过他的专访。小伙子文笔不错,看问题比较敏锐,在龙城市几乎家喻户晓。

  周所长微微一笑说:“我们判断,这些像可能是唐代摩尼教的塑像。”

  周所长话音刚落,人群里便嘈嘈杂杂地传出一片议论声来。

  有许多人根本没听说过摩尼教,更不用说对它的了解了。

  等大家的议论平息下来,周所长又说:“关于摩尼教,可能大家都很陌生。这摩尼教又称‘明教’,就是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描写的那个举旗造反的明教。现在还是让秦教授讲讲明教的事迹吧。”

  秦教授摘下眼镜来,从兜里掏出块手帕,轻轻地擦了擦镜片,然后又戴上去,清了清嗓子开了腔:

  “摩尼教又叫拜火教,是一个外来教派。它创立于公元三世纪的波斯,因创教人摩尼而得名为摩尼教。该教于初唐时经丝绸之路由西域传人我国,先在新疆地区传播;到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得到合法承认,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仅次于佛教的外来大宗教。唐武宗崇道灭佛,摩尼教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在内地一蹶不振,以后便遁迹边鄙,在西北、东南沿海一带流行,其教义多次为农民起义军利用来组织民众反抗,遂被历代统治者称为‘魔教’而遭大肆镇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