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作者:刘澍-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都极不满意,大动肝火。片中的园丁本是比喻辛勤的老师,而江青却硬说是比错了“对象”,因为园丁只能比做共产党,而不能比做“臭老九”,因片中的湘剧演员左大玢扮演的女主角,其扮相、唱腔和动作,被一贯以突出正面英雄人物而极力竖起“高大全”模式的江青,极为反感,她讥讽说影片中的女教师,举手投足简直就是“文革”前死灰复燃的青衣花旦;化妆像个少奶奶,没有一点儿革命的气息;而影片中男教员的扮相,更是被她讥为“活像个油头粉面的二流子”。其他诸如拍摄角度、用光角度;更是被一向自以为内行权威的江青,批驳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最最令她不能容忍的是,已经彻底被政治斗争同化并利用政治斗争向上爬的江青,对剧中的一句唱腔:“没有文化怎能挑起革命重担”,更是大发雷霆。这句话同时也触动了她非常敏感的神经,这出戏,这句唱腔,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当前的中央政策唱对台戏,这是猖狂的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不自量力的挑战。现在提倡“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而这出戏竟敢公开叫嚷什么“没有文化怎能挑起革命重担”,其居心十分险恶。
        于是,江青似乎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她要顺藤摸瓜,揪出一批幕后操纵人物,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战果,突出自己的成绩。张春桥趋炎附势,对这出小戏大加指责,说学生受教师的摆布,是典型的“师道尊严”;姚文元也随声附和,调动他“文字狱”的捉笔代刀的本领,对于这出戏态度鲜明地全盘否定。
        4天以后,耐不住寂寞的江青,更是迫不及待的开始招集人马,对《园丁之歌》进行大面积的追查、围剿、攻击,多管齐下,声势凌厉。一连串的带有浓重火药味儿地质问,一句接一句地上来:“《园丁之歌》牵涉到教育革命的问题,究竟教师和共产党谁是园丁的问题?戏里的那两个一男一女的教师,到底是什么出身?有没有坚定的革命立场?为什么故意隐瞒个人成分?”“培养青少年一代,是靠共产党还是靠教员?你们想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子?是让他们规规矩矩的听教员的话而俯首帖耳?还是让他们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谁说没有文化就不能挑起革命的重担?现在是读书无用,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戏中的主题完全与党中央背道而驰!”
        这些无中生有、无理取闹的指责,直弄得文化组人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江青抓住被她提拔和重用的文化部副部长于会泳,让他一定要组织好一篇全面批判《园丁之歌》的文章,按惯例要先从舆论声势上,对这出戏开刀。 

        当时的全国上下,正在大规模地批判另一出地方戏——《三上桃峰》,“四人帮”正是利用这出戏,来彻底批倒批臭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此之前,西影厂还曾筹备把这出戏改为《三下桃园》搬上银幕。如今,时过境迁,风云突变,这出曾受到多方好评和称赞的戏,转眼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相比之下,《园丁之歌》因题材单一,查找不出后台,而暂时难以大批。所以,江青暗授机宜,一方面要集中火力继续狠批《三上桃峰》,另一方面,江青在张春桥批示“可以先发两篇,看看反映再发别的文章”和姚文元批示“此剧的路线及其歌颂的人物,都是错误的”之后,也批示道:“《园丁之歌》的电影应上映,上映的同时发表批判文章”。为此,江青还专门点名湖南省,别有用心的让湖南省先写第一篇批判《园丁之歌》的文章,在省报发表。
        1974年7月19日,国务院文化组向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正式发出《关于批判通知》,通知内容说:“湘剧高腔《园丁之歌》,是一个内容有严重错误的坏戏。它的要害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招魂,向无产阶级反攻倒算……”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初澜”的文章——《为哪条教育路线唱赞歌》,并在原标题上加上“教育”两个字,主题更加集中。随后,全国报刊相继群起攻之,发表对《园丁之歌》的批判文章近百篇,一时形成气候,初步达到了江青居心叵测的效果。
        毛泽东看戏
        1974年11月,毛泽东主席回到湖南休养,他已经得知《园丁之歌》遭到批判,故亲自点看了这部湘剧戏曲艺术片。
        或许是毛泽东对影片究竟为何遭批而特别留意?也或许是对家乡那熟悉的唱腔,同华国锋一样倍感亲切,他看着电影,很快融入剧情,陶醉于家乡非常熟悉的声腔音韵之中。一个小时左右的影片很快看完,毛泽东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这一鼓掌,使陪看的工作人员倍感意外,这一鼓掌,也让大家怔过了神来。对于影片中通过一个后进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正确帮助、培养和引导下,端正学习态度的故事和情节发展与安排,很好地揭示了懂得了做人道理,更懂得了学好文化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主题。“我看是一出好戏!”毛泽东一语定乾坤。《园丁之歌》尽管被错误地遭到批判,却让主席的一句话,给彻底地翻了身。既然主席一言九鼎,而且态度明确,再继续批判岂不是自打耳光,自讨没趣?
        1975年的7月25日,毛泽东就影片《创业》的编剧张天民上书问题给予批示,湖南省委、省文化厅受其鼓舞,也加紧提出《园丁之歌》的平反问题,赶在风口上的江青,一时虽然慌了手脚,但一向不肯认输的她,却对此问题抱着葫芦不开瓢,她在静观其变,她在伺机行事。终于,随着1975年底全国又一轮大批“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江青卷土重来,趁机发挥,她又借《园丁之歌》大做文章,湖南省要求平反《园丁之歌》的报告,被当作“右倾翻案风”的典型,连同影片一起再入地狱。
        此外,江青还精心组织拍摄了《决裂》、《反击》、《小将》、《芒果之歌》等所谓教育题材的影片,去对抗弱小无力的《园丁之歌》,同时也为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摇旗呐喊。于是,这部普通的戏曲艺术片,在政治斗争的风浪尖上,起起落落,反复沉浮,在中国电影的特殊时期,出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奇观。直至“四人帮”在1976年10月垮台之后,《园丁之歌》才彻底地重新获得了新生。
         
        “新版李向阳” 和重拍片《平原游击队》
        如今已经54岁的李铁军,在举手投足之间,除了依稀可辨当年轰动全国的重拍片《平原游击队》里新版“李向阳”的影子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男子的稳重与干练。几十年来舞台、影坛和商界的风尘磨砺,使得久经沙场的李铁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只是昔日“电影明星”的头衔,而是人到中年之时的厚重阅历和渴望平和心态的坦诚相见。 

        1951年4月28日出生在山东烟台、且土生土长的李铁军,1968年,凭借着堂堂相貌和文艺表演专长,幸运地被招进了青岛话剧团,那一年,李铁军高中毕业,刚刚17岁。
        当时,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来势凶猛之时,虽然李铁军置身于“红宝书”、“大字报”、“口号声”的一片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红色恐怖”的浊浪滔天中,但出生在引以为自豪的“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根红苗正的家庭,李铁军似乎与外界的一切环境“绝缘”,再加上小小的年龄刚刚涉世,以其英俊的外貌,处处洋溢着一股抵挡不住的青春气息,随时随地都会扑面而来。更为有利的外在条件还有他那颇为符合当时正流行的“工农兵”的形象和气质,身材标准,体格健壮,是一个典型的“美少年”。故此,他很受团领导的器重和重用,被当作团里的“顶梁柱”,频频上新戏担任主演,套用现在的行话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未来之星”。
        话说英武正当年的李铁军,正在剧团默默无闻地排练和演出一切为政治服务和需要的新编时事话剧,他的青春岁月在荒诞、动乱的年代里倒显得是那样愚昧的充实,幼稚的不虚。转眼之间,五六年的光景过去了,李铁军度过了他人生美好开篇的青春艺术期。
        时下,江青颐指气使所一手遮天的文化艺术界,万马齐喑,只有一枝独秀的由“伟大的文艺旗手”霸占天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