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幕后故事 作者:刘澍-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下,江青颐指气使所一手遮天的文化艺术界,万马齐喑,只有一枝独秀的由“伟大的文艺旗手”霸占天地的“八个样板戏”统领天下。作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有5年没有拍摄一部新电影了,在1971年年初和第二年,秉承“最高旨意”,投拍了第一批“八个样板戏”中的两部京剧艺术片《沙家浜》和《奇袭白虎团》。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爆发后,1972年的新春,中央有关部委开始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意见,重新调整文艺指导方针,恢复拍摄针对当前形势和革命斗争题材“两大块”的故事片。长影厂在1973年年初,就率先开拍了根据浩然长篇小说改编的农村题材的故事片《艳阳天》,还有早在1965年年底就已经拍摄完成、但赶在“文革”风暴来临而未能公映的《战洪图》和《青松岭》,也被江青点名勒令重拍,此外是工业题材的《钢铁巨人》和《创业》,紧接着,又上马了儿童片《向阳院的故事》和厂里的第三部“重拍片”——《平原游击队》。
        作为对中国电影界内幕一概不知的李铁军,此时正在山东济南演出本团描写“青年突击队”生活的新编时事话剧《码头风云》,他与唐国强一文一武演着“对手戏”,而台下的观众席上正坐着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观众,他就是长影厂的老导演周予。台上李铁军的表演渐渐吸引住周导演的目光,他在观看完全部话剧临近尾声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在演出节目单的李铁军的名字上,用笔画上了一个圈。周导的用意与正在忙着四处寻找演员的《平原游击队》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他只是从欣赏演员本人的意思,意想作为自己以后新片的后备演员,因为,经过几年的折腾,长影厂的青年演员队伍严重缺乏,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
        当时,为了重新拍摄《平原游击队》这部江青亲自点名的“重点片”,闻风而动的摄制组人马为此跑遍了整个中国,不遗余力地四处寻觅扮演男主角李向阳的合适人选。显而易见,老版的《平原游击队》里深入人心的“李向阳”郭振清,因为年代的跨越和年龄的关系,肯定不能适合再来扮演同一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了。当时,作为一项光荣和神圣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除了新疆和海南两地之外,因为该地区人员的相貌完全不符合剧中的“平原”地区的“工农兵”形象的造型要求。摄制组相关人员分为5个组,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共花费了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近3万元天价的差旅费,最后在中国评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武汉军区、丹东文工团、兰州空军文工团等专业文艺团体,共挑选了多达96个“李向阳”的候选人,这里既有当年主演《小兵张嘎》的安吉斯,也有随即调入长影、频繁上戏的李俊海,还有一连在长影厂出演多部电影的叶志康,以及多年以后在影视界自成一体表演风格的吕晓禾、石维坚……96个帅小伙,个个相貌英武,人人气宇不凡,李铁军身在其中。说起他是如何被“歪打正着”挑选进来,倒充满了荒诞的喜剧意味。
        原来是李铁军被周予画上了一个圈后,周予便出于爱才和好心,积极向《平原游击队》剧组的导演武兆堤和他带上的新徒弟常甄华推荐。起初两个导演认为,他们摄制组已经去过青岛,在那里根本没有找到符合剧情形象的好演员,而周予则说明是在山东济南发现的人才,并极力劝说还是让导演看一看人再下结论。于是,作为剧组副导演的张普人与演员李希达奉命前往青岛话剧团,赶紧去找“漏网之鱼”李铁军。这时的李铁军对此事当然并不知情,他刚从上海参加“5·2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演出,回到青岛。当团里派人到家里时,他正在集市上买劈柴,回到家里,放下烧火的劈柴,又到同事家去串门,最后是剧团四处寻找,李铁军这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但他是一脸的茫然,因为早在刚进团的时候,同事们就拿他与爱讲究的另一个“小生”唐国强好有一比,认为大大咧咧的李铁军平时稀里马虎,最不上相,所以,如今找他去“试镜头”拍电影,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吗?李铁军打心眼里是一百个不愿意去,可是,团里来人说这是“政治任务”,必须要去见,至于试上试不上,那是另外一码事。李铁军万般无奈,只得从命。
        来到剧团办公室,李铁军一进门,首先看见李希达,就乐了,这不是不久前刚看过的电影《艳阳天》里的会计马立本吗?因为作为话剧演员对心目中遥远而神圣的电影演员,还是打心底里感到高不可攀的,更何况这个银幕上的演员,就在真实生活中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呢!而李希达见到李铁军也不禁咧开了嘴,因为他初见李铁军,立刻产生了一种非常自然的认同感,而一旁李铁军并不面熟的副导演张普人,也几乎是与此同时地以第六感的敏觉表示赞同。只是张普人看到李铁军一身便装,就以他那南方人特有的细腻,慢条斯理地用温和的话语征求李铁军的意见:“你的头发能不能剃?你的衣服能不能换?”李铁军只得再次服从“命令”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1974年6月初的一天,李希达、张普人从剧团办完一切外借手续后,把焕然一新的李铁军带到北京,然后从北京转车再奔赴东北长春目的地。到达北京后,一行三人先住进“缒把胡同”,再联系购买火车票。当时,俩人还半真半假地对李铁军进行不准擅自行动等“几不准”的“约法三章”。而此时的李铁军,虽然是不由自主地被牵着鼻子来到了首都,但他依旧是对演电影既没有丝毫的奢望,也没有任何的幻想,心里一直是在打着“退堂鼓”。因为北京离天津近,李铁军便对李希达和张普人说:“我想去一趟天津,抓紧时间去体验一下码头工人的实际生活。”李铁军还是念念不忘他该如何继续去演好那部已经公演数月的话剧《码头风云》中的“青年突击手”。李希达急忙打断李铁军的话:“既来之,则安之。”然后,话题一转:“你还没有出过关吧?你还没有到过山海关吧?当然,东北你也没有去过吧?万一没有被通过,你就只当是去一回旅行好!” 

        李铁军身不由己地跟随着李希达和张普人从北京转车,来到第一次光临的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红旗街20号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就在他们行程当中,蔚为壮观的95人“新版李向阳”候选大军,此时已经几经回合,通过政审、测试、表演考核等大批量的被淘汰出局。当李铁军来到集体宿舍,猛一见最后剩下的7个参加总决赛的“李向阳”时,起初意外感到为之一震,随之倒显得心悸后的坦然。面对仍然是众多威胁的对手,李铁军从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打算能够被挑选上,所以,他一进屋就对着聚在一起的“李向阳”们潇洒地挥了挥手说:“哥儿们,咱们玩两天就回去!”在没有试戏的余下时间里,候选“李向阳”之一刘金龙在8个帅小伙当中年龄最大,所以,生性开朗的他就常常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绘声绘色地讲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手抄本上的内容,譬如什么《一只绣花鞋》、《绿色的尸体》,还有《梅花党》等等,很有表演特长的刘金龙发挥自身职业专长,就像每天“说书”的那样,一段一段地讲给大家听,真把他们的心给吊得高高的,简直是津津有味地听入了迷。
        不久,决定“前途命运”的较量拉开了帷幕。长影厂擅长拍摄演员及人物肖像的著名摄影师温素文,首先来到集中在一起的8个候选“李向阳”面前,给穿上剧中戏装后的李铁军等人,从人的面部的不同侧面,一个劲地开始“啪”、“啪”、“啪”地拍起照来。这位曾给新中国“22大明星”和许多电影演员留下永恒青春瞬间的老摄影师,此时,正不惜工本的给“李向阳”们进行着不间断的充分“曝光”。费了多时工夫,8个人的面部特写终于拍完,李铁军心里暗暗叫饶,不知今后还有什么“折磨”在等候着他们,因为,一时没完没了的拍照,已经让从来都不爱照相、也没有一下子照过这么多相的李铁军叫苦不迭了。这时,李铁军在不经意时,听到了温素文对着化妆师悄悄地说了一句:“我看,就是他啦!”李铁军听了并没有十分在意,但是,在这个关键的场所,他还是把这句令他感到鼓舞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