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段来加以刻画描绘,因而显得灵活生动,效果真实。这是塞拉喜爱的一种
创作手法,在过去的几部小说里,他曾经尝试过,而在本部作品中,较前更
为娴熟恰当,二是神话寓言般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如写巴尔多梅罗前额生
有一块会变色的星形斑痕,卡罗波人额头生有一块红晕,等等,使作品蒙上
了一层神秘色彩,读来引人入胜,这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几乎如出一辙。
三是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全书的情节并不一一按时间和场景顺序排列,作家
往往采用倒叙、跳叙、同步以及并置等一系列新颖的时空描写手段处理,从
而加深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进了读者对于小说的参与意识。最后,
作家在小说中无论叙事写人,状物绘景,都由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客观地、不
加议论地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客观的镜头摄取或笔头记录,然后加以播发或报
道,其中的是非曲直,而给读者以极大的思索和判断空间。当然,美中不足
之处也还是有的,那就是作品中仍然还有些许履历表式的人物介绍和不太必
要的、直露的性描写。

(林一安)


意大利文学

瓦恩科·普拉托里尼麦德罗(1955)

作者简介瓦思科,普拉托里尼,意大利当代作家。1913 年生于佛罗伦
萨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统
治的苦难岁月里度过的。由于家境贫寒,他九岁时就辍学谋生,先后干过电
梯工人、排字工人、商店学徒等多种职业。艰苦的境遇并未使他丧失生活的
理想。从少年时起,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想将来当一个作家。所以,一天
的劳累过后,他常常不顾休息,刻苦自学,或者到大学去旁听课程。过度的
劳累和忍饥挨饿的生活,使他得了肺病。过早的走上社会和苦难的遭遇,使
他对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感情和愿望有了深切的体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普拉托里尼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他发表了
一批为自己在意大利文学界赢得声望的作品:如《马加契尼路》(1941)、
(女友们》(1943)和《街区》(1945)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拉托里
尼曾在那不勒斯艺术学院任教,但主要精力仍集中于文学创作。1947 年,他
发表了两部作品:《家庭纪事》和《苦难情侣》。其中《苦难情侣》获得很
大成功。普拉托里尼重要的代表作品是《意大利历史》三部曲。第一部《麦
德罗》(1955)、第二部《奢侈》(1960)、第三部《比喻和嘲讽》(1966)。
在这三部曲中,《麦德罗》的成就最大。它标志着普拉托里尼的写作艺术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作品以它独特的观察角度、崭新的艺术手法、鲜明
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意大利最有名的文学奖之一——维阿雷焦奖。

内容概要麦德罗·萨拉尼是一个孤儿。他出生在佛罗伦萨,可是在15
岁之前,他却从未在那住过。他的父亲卡柯是个淘沙工,早年曾是个无政府
主义者,非常崇拜巴枯宁。麦德罗的母亲是个天使般温顺的女人。她在生麦
德罗的时候去世了,妻子的离世和幼子的出生,改变了卡柯的生活。他戒了
酒,把儿子送到三十公里外的乡下去,寄养在一个叫蒂纳伊的农民家里。自
己则整天拼命干活,挣钱养活儿子。不久,卡柯在一次打捞沙石的时候,因
船翻而淹死在阿尔诺河里。卡柯死后,善良的蒂纳伊老人收养了麦德罗这个
可怜的孤儿。从此,麦德罗便长期地住在了乡下,同奶妈家的四个孩子一样
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过着虽然贫困但却无优无虑的生活,一直到15 岁。
1887 年,也就是麦德罗15 岁那年,由于农业的连年歉收,农民的生活日渐
贫穷。麦德罗的养父因忍受不了农场主的剥削和压迫而无奈背井离乡,携全
家去比利时做矿工,把麦德罗留给了家中的两位老人。从那天起,麦德罗的
美好的记忆模糊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结束了。于是,就在养父一家人离
开的那天夜里,麦德罗逃跑了,跑到了他的故乡、他的出生地——佛罗伦萨。
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家乡的温暖怀抱,而是饥饿。为了填饱肚子,他只好
去当搬运工,每小时的工钱电比其他人少一分钱。在这同时,麦德罗很诀就
认识了父亲生前的两位老朋友,两个无政府主义者贝托和佩斯泰利。贝托不
忍心让自己老朋友的儿子到市场上去卖苦力。他建议麦德罗选一个正当的职
业。于是,麦德罗便当上了泥瓦匠。他一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身为一名“小
工”,他每小时的工资也低得可怜。贝托不但关心麦德罗的工作和生活,同
时也关心麦德罗的文化学习。他每天都要教麦德罗认字、写字。聪明的麦德
罗恨快就学会了签名、写信,并且能十分流利地背诵大段的文章。贝托是个


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又是个酒鬼。每天晚上都要喝得烂醉。而从未见过父亲
的麦德罗,早已把贝托看作自己的父亲,他每天晚上都要把醉成一团泥的贝
托背回家来。一天深夜,贝托酒后来归,他突然失踪了。麦德罗焦急地四处
打听,多方寻找,但均不见踪影。后来,他只好到监狱去查问贝托的下落。
但不料反被卫兵抓进了监狱。这是他第一次坐牢。在狱中,他有幸结识了一
个青年泥瓦匠凯里尼。从凯里尼的口中,他第一次听到了“社会主义”、“平
等”、“按劳取酬”、“社会党”等新鲜名词。尤其是凯里尼的一席话:“在
职业上你越是变得能干,你就越会明白自己是一个被剥削者”,对他的震动
很大。两天的牢狱生活结束后,为了尽快摆脱警方对他的监视,麦德罗继续
做他的泥瓦匠工作。可贝托则彻底地消失了。这时,麦德罗发现无政府主义
者的人数越来越少,而社会主义者的队伍在逐渐扩大,并且日益引起警方的
关注。在生活的实践中,麦德罗用自己的朴素的目光看到了无政府主义和社
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他发现社会主义有自己的领袖,有自己的明确的行动纲
领和奋斗目标。他也亲眼目睹了社会党人为增加工人的工资、减少工人的劳
动强度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于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参加了社
会党人的工作。他经常阅读进步的理论和文学书刊,出席社会党人召开的会
议。他虽然还未正式加入社会党,但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穷苦工人,成长为一
个还残留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到了1898 年,劳资矛盾日趋紧
张。食品价格大幅度的一再飞涨,而工人的工资却依旧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
上。这促使大批饥饿的工人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也正是由于参加了这次示
威游行,麦德罗和其他许多同事被警察逮捕,关进了牢房。这是他第二次坐
牢。在这期间,他同常常来看望他的工人的女儿艾尔黄丽娅产生了炽烈的爱
情。艾尔茜丽娅是一个美丽、热情、善良的姑娘,她十分同情并支持麦德罗
所从事的斗争。1900 年1 月5 日,麦德罗出狱后,他们便结了婚,建立了一
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两次铁窗生活,锻炼了麦德罗的意志,使他在斗争中成
长起来,他加入了社会党。1910 年4 月4 日,在罗马的一个剧场里,召开了
有1750 名泥瓦匠出席的泥瓦匠代表大会。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会者着
重讨论了如何保护工人的实际收入等问题。1902 年5 月14 日,一直未能缓
和的劳资矛盾到了极点。工人们要求增加工资,而资本家则拒绝谈判,因而
导致了从5 月15 日开始的为期46 天的泥瓦匠工人大罢工。这是最为艰苦的
一次斗争。在那难忘的46 天中,以麦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坚定人士始终站在罢
工斗争的第一线,领导着工人们坚持斗争,他们忍饥受饿,克服了罢工队伍
中的动摇和妥协情绪,抵制了资本家的利诱和威胁,粉碎了资本家动用军警
镇压工人的手段。使这场时间长久、规模空前的大罢工,终于以工人的胜利、
资本家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然而,作为罢工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麦德罗也为
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在罢工刚刚胜利的第二夭,麦德罗第三次被警方关
进了监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其他20 几位同志。这时的麦德罗,已经成为一个
坚强的、有觉悟的工人运动的领袖。在狱中,他带领大家坚持斗争,妻子艾
尔茜丽娅也忍辱负重,全力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