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唐春-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败绩,此番若由裴侍郎令军,青海之战况定可无忧。臣赞同将青海之军务交由裴侍郎,相信他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裴行俭的自荐,及薛元超的说辞,换来了多位大臣的支持。

但黄门侍郎裴炎却站出来,强烈反对裴行俭代任李敬玄的职务。“陛下,娘娘,臣觉得,不如让刘相公继续留任青海,或者改任工部刘尚书主持青海军务。刘相公虽然年岁已高,吃不消高原上长途奔驰,但他的威望还在,有他在,诸将莫敢不服。刘尚书也是战功卓著,无论职位和威望都在裴侍郎之上,若由裴侍郎出任行军大总管,肯定会引起刘尚书及其他领军将领的不满。”

裴炎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依裴行俭的职位和威望,是没办法镇服青海诸将的,刘审礼的职位比裴行俭高,战功也在裴行俭之上,让裴行俭去领军,还不如让刘审礼代为主持军务。

或者让刘仁轨继续呆在青海,实际军务由刘审礼负责,如果与吐蕃之间发生了战事,那战场上的指挥任务,就交给刘审礼负责。

裴炎和裴行俭虽然出自同族,但在朝堂上,却相互争斗。裴炎看不起裴行俭,经常针对裴行俭做点什么,裴行俭倒是大度,没太计较。

今天裴炎站出来反对他出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却是有气,但他还是挺沉着,并没再站出来表示什么。

支持裴行俭和反对裴行俭的人,先后站出来陈述意见,最后朝堂上变成了一些人的争论,直到李治轻咳了几句后,争论才停下来。

这时候,帘后听政的武则天俯身上前,对李治轻声说了几句什么,李治听了后,也微微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武则天的意见。

这些年,因为李治身体不适,武则天慢慢插手朝政大事,并以为了帮李治更好处理朝事为由,希望在举行朝会时候,能听听大臣们怎么说。李治也答应了,让武则天在朝会时候坐在御座后面听政,中间挂个帘子。到了后来,每次朝会,武则天都躲在帘子后面听政。

李治多病,很多时候,没办法主持朝会,武则天趁机提出替李治坐朝。在李治因为染病而无法主持明会的时候,御座上就没有人,只有帘后的武则天坐着,代李治听朝。

这情况虽然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这是皇帝李治同意的事,大臣们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武则天进一步插手朝政。

许多时候,朝堂上议事的时候,武则天会悄悄和李治说自己的意见,一些时候,她的意见也因此左右了朝政。

李治听了武则天的话后,也没马上下定论,而是继续听诸臣的争论,在争论声音慢慢轻下去后,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诸位爱卿说的都有理,朕今日也不急于下结论,此事待过两日后再决定。”

紧急朝会就此结束,诸臣散去。不过裴行俭、薛元超、李义琰、裴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及另外一位中书令、太子左庶子郝处俊,侍中张文瓘等一批重量级的大臣被留下来。

李义琰、薛元超、裴炎几人都在刚才的朝会中发表过意见,但来恒和郝处俊、张文瓘三人并没站出来发表意见。

这三人都是位列政事堂的宰相,张文瓘和郝处俊极得李治的赏识,他们和刘仁轨三人,差不多是李治在朝堂是最为倚仗的大臣。还有一点很重要,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或者强烈反对皇后武则天干政的。郝处俊更是比刘仁轨还要激进的大臣,上元三年,李治以风疹欲逊位,想令武则天摄知国事,与宰相商议的时候,遭到了郝处俊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郝处俊的一力谏争之下,此事不了了之。

对这些反对她干政的大臣,武则天自然没好感,但这些人,却不是她轻易能撤换掉的。

这些人在朝中多年,声望非常高,门生遍布天下,如果在他们没有什么错事做出来的时候,将他们撤换掉,那会惹起众怒,这不是现在的武则天能抗的下来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些人都非常得皇帝李治的赏识,朝中大事都会咨他们以意见,这些宰相提出的朝政意见,基本不会反对。

其实这也是李治扼制武则天权力的一种手段,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妻子对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他在现在情况下,没办法消除这情况,只能采取一些“委婉”的措施,让朝中大臣,特别是政事堂的诸宰相,来牵制武则天。

如今朝堂上因为武则天的原因提拔起来的大臣并不多,在朝中身居高位的更少。李敬玄和裴炎是其中的两个,还有一个刘祎之。刘祎之是著名的北门学士之领袖,深得武则天的器重和信任,现在任朝议大夫,兼豫王府司马,武则天有意让其进一步升迁,准备让其出任中书侍郎之职,位列政事堂。

不过今天李治吩咐留下来继续商量事情的大臣中,大多都是皇帝李治信任的人,与皇后武则天关系比较亲密的,只有裴炎一人。得武则天信任的刘祎之,也没有被李治留下来。还好,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与武则天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那些反对她干政的人,在今天的朝议时候,也各有不同意见。

但现在裴炎官职后面并没挂“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不是宰相,没有位列政事堂。在留下的诸人中,只有他与裴行俭不是政事堂的宰相。

这些人留下来自然是继续商量,因不是正式的朝会,商议事情又在紫宸殿进行,武则天也没再以帘子相遮,与李治并排坐在御座上。

在李治开口问询诸人关于青海镇军主将人选的问题时候,朝会时候一直没发言的郝处俊,率先站出来表态发言:“陛下,娘娘,臣觉得,委裴侍郎去青海领军,节度诸将,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郝处俊先声夺人的话,顿时让所有人吃惊了,包括裴行俭本人!

第五十章最终决定

郝处俊也马上说了自己的理由:“陛下,裴侍郎在任青海长史及都护这十几年内,经历的战事无数,从无败绩。在其任安西都护的时候,突厥诸部皆来归附。相信各位也知道,如今的吐蕃人已经在做入侵我大唐的准备,而从安西传回来的消息,突厥各部落也有与吐蕃联合的趋势。若由裴侍郎率军出征,以其出任行军大总管,必定能威慑突厥诸部落,他们定不敢明目张胆与吐蕃人联合。”

据最新收到的情报,安西境内,突厥人有异动,部落头领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准备和吐蕃结为联盟。

此消息是从安西都护府传来的,虽然说在裴行俭的举荐下,肃州刺史王方翼改任安西都护,已经在赶赴安西的途中。但前往安西路途遥远,王方翼抵达安西的时候,肯定在过年以后。

王方翼的名望不及裴行俭,与吐蕃人的交手也并不多,如果安西的突厥各部落在吐蕃人攻击我大唐边关的时候,与吐蕃人联合,在安西作乱,那王方翼不一定能平定安西的叛乱。

但要是由裴行俭出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那吐蕃人的到消息后,定会有顾忌。

毕竟裴行俭在安西境风的名声太响亮了,许多部落头领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忍不住胆战心惊。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名望在战争时候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些非常出色的将领,单枪匹马都能搞定几千甚至上万的人马,凭借的正是威名与声望。如果裴行俭出任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全面掌管陇右道的军务,那原本准备与吐蕃人联合的突厥人,不可能没有顾忌。

郝处俊说出这一点后,原本眉头有点拧住的李治,稍稍舒展了开来,一边的武则天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郝处俊说了这些后,又换了种声调说道:“其又是邢国公的嫡系传人。邢国公战功卓著,朝中能出其左右的,并无几人。得其慧眼相识,并得授所有卫公兵法者,也只有裴侍郎一人。邢国公在征战中从无败绩,裴侍郎也是如此,卫公系兵法的嫡传之人,军事谋略皆如此出色。邢国公以大总管身份多次领军,无论哪次都让我们收获惊喜,相信裴侍郎也是如此,如果陛下委以裴侍郎大总管职,青海的吐蕃人威胁定可消除。还有,裴侍郎曾率军出征青海,对青海的局势了解颇多,对吐蕃人的战力也了解不少,此也是臣支持裴侍郎主持青海军务的理由之一!”

苏定方曾如此对裴行俭说:“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后倾其所学教授裴行俭,让其得卫公兵法真传。苏定方在被卫国公李靖收为徒弟后,这么多年以来,从未曾将卫兵兵法倾囊相传于何人,自己的儿子都是这样,裴行俭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上元三年,吐蕃入侵,裴行俭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