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美术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阳洞四壁布满佛龛,充分代表了北魏末期贵族社会中崇尚佛教的风
气。如前所述,自丘穆陵亮夫人开始凿造一龛以后,比丘慧成发动之下修成
了全洞,并为自己死去的父亲修建一龛。于是,古阳洞就成为北魏高级贵族
们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个洞窟。他们在所修造佛龛旁,凿刻上“造像铭”,
记录了自己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的动机。这些凿刻的字迹,是研究北魏书
法艺术的最好的标本。过去曾被收集,编成“龙门二十品”之类的学习书法
的范本。从造像铭中可见,在古阳洞发愿造像的北魏高级贵族,有北海王元
祥(孝文帝的兄弟)及其母高氏,齐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的堂
兄),广川王元略的妃子高氏(孝文帝的从叔母),安定王元燮(他的父亲
元休是太武帝的孙子,是孝文帝的亲信),以及元洪略、杨大眼等人。也有
很多佛龛是一般的贵族官吏等发愿修建的。

古阳洞的窟形类似莲花洞,而较深,较高。进深一三·五米,宽六·九
米,高约一一·一米。本尊已被后世修改,成为道教的形象,所以古阳洞也
称为“老君洞”。胁侍菩萨立像,有优美的姿态,从侧面看,上半身微向后
仰,两足力量不平衡,已超出了呆板直立的阶段。古阳洞壁面满布大小不等
的各种样式的佛龛。左右两壁各有大型龛排成较整齐的三排,每排四个(右
壁最下一排因未完工,所以只有两个龛)。每一龛中,有一释迦佛坐像,或
一弥勒交脚坐像,或多宝释迦二佛并坐像。佛龛的上部的横额,样式有数种
不同的变化,而且和佛像背后的背光及项光一样,富于装饰性。在各大龛之
间空隙处,有后来加雕的许多小龛(图128)。这些大小龛中的佛像,特别
是各大龛的佛像,都是有时代的代表性,是标准的北魏晚年流行的瘦削形的
秀骨清像,台座上垂落的裙裾衣褶却繁复而富有韵律感。

龙门的北魏石窟,此外还有:魏字洞、药方洞、火烧洞及石窟寺洞等。
其中以石窟寺洞最近清理出来的供养人行列浮雕,以其构图的优美,最值得
注意(图131)。

龙门北魏石窟是公元五○○—五四○年间雕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这些
造像具有自己的地方性,也表现出一般的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如宾阳洞的
佛像和菩萨像的厚重,古阳洞的菩萨立像的优美,壁龛中佛像的清秀,宾阳
洞供养人行列浮雕的构图的紧凑,莲花洞的拱门火焰和窟顶的莲花,以及古
阳洞的各种龛楣装饰,也表现出建筑与雕塑表达统一的主题的设计意图(如
宾阳洞),以及帝室、贵族们造像的狂热(如古阳洞)。

北魏后期,开窟造像的风气风行于贵族中间,各地也都出现石窟。

辽宁义县万佛峡(在县城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共十一窟)是太和
二十三年(公元四九九年)营州刺史元景所创建,大约是在公元五○○—五
二○年前后完成的。

河南巩县石窟寺(在城西北三·五公里,洛水之滨,邙山之阳)共有五
窟。修建时期大约在公元五○○—五三○年之间。四、五两窟之间岩壁上露


天大释迦立像和二胁侍菩萨,都与龙门宾阳洞的立像相似,具有厚重感。第
五窟甚完整,规模较大,也有内容丰富、有装饰性的大幅供养人行列浮雕。
巩县二、三、五各窟都是方窟,有中心方柱,这是云冈第六窟和敦煌北魏各
窟流行的形式。巩县石窟寺虽然石窟规模不大,然而在研究石窟艺术发展方
面,因为它们出现在北魏造像的最后的阶段上,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是值得
注意的(图132)。

此外,炳灵寺、麦积山也都有北魏末年的石窟造像,将于下节介绍。


第五节炳灵寺、麦积山及其他

北朝末期的石窟造像

甘肃地区在南北朝初期是佛教的中心,在文字记载中也见过石窟造像之
类的活动。沮渠氏的“凉州石窟”(公元四世纪初)就是其一,而现在尚难
完全确定其真实的所在,可能即武威天梯山石窟。但天梯山现存石窟多系隋
唐以后者。酒泉文殊山除了北朝制底式的石窟外,还有一些有铭文的经幢残
石,多系沮渠氏的年号(公元五世纪初)。敦煌莫高窟开创时期的遗迹目前
也不可考。现在甘肃河西一带的石窟多是北朝时期开凿的,至于炳灵寺和麦
积山,虽也有关于南北朝早期的佛教的活动的记载,然而现存实物遗迹和敦
煌莫高窟一样都是时期稍迟,是在中原一带流行的石窟造像风气传播影响之
下产生的。

一、炳灵寺石窟雕刻艺术

炳灵寺在甘肃永靖县西北黄河北岸小积石山的丛山中。“炳灵”乃藏语
“十万佛”的音译,炳灵寺即万佛寺之意。又称“唐述窟”。“唐述”或“堂
术”是藏语“鬼”的意思,因为传说看见山上有神鬼往来。有的记载认为自
西晋太始年间(公元二六五—二七四年)就开始有石造像(《法苑珠林》卷
五十三)。但据知至少在公元五世纪初已有高僧玄高、昙弘、玄绍曾住在此
处。堂述山已经是有名的佛教中心。

炳灵寺现存窟龛共编号一二四,其中魏窟十,魏龛二,此外除了明代五
窟以外,都是唐代的。在八十窟外发现延昌二年(公元五一三年)年号的铭
记,可以说明现存各北魏窟龛的雕造时期大约为北魏末。

炳灵寺北魏窟龛的主要佛像,往往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如:二、七
九(图133)、八○、八一、八二、一○○各窟,内容较完整的为八○、八
一、八二等三个窟,都是方形窟。正面及两侧的佛像,分成三组,这种布局,
和龙门宾阳洞相似。每组的组成不同,一般的应该是一佛二菩萨,但八○窟
较特殊,正面为释迦多宝及二胁侍菩萨,右侧为一佛二菩萨,但左侧为文殊
菩萨立像及二菩萨。窟中壁上除偶有整幅的浮雕外,多是明代的壁画(有密
宗色彩),不是如龙门那样有很多小佛龛。

炳灵寺的造像也是一般的北魏末期的瘦削形秀骨清像,但也具有自己的
特点:面型较宽而方,眼、腮、口在同一个平面上,正面看来较平,但神情
刻画仍达到此时期的共同水平,特别是某些佛像,低垂而紧闭的双目的上眼
睑的处理,特别有真实感。

二、麦积山石窟雕刻艺术

麦积山在甘肃天水东四十五公里,是秦岭山脉的西端,山的形状如麦稭
垛,因而被称为“麦积山”或“麦积崖”(图134 )。麦积山在南北朝初
期,是西北佛教的重要中心。有名的禅师玄高、昙弘等和僧徒百人住在麦积
山(公元四二○—四二六年)。北周时,文帝皇后乙弗氏死后,在麦积崖为
龛而葬(公元五三九年)。公元五六五—五六六年,北周的秦州大都督李允


信,造七佛龛,有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庾信撰写了《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
唐代麦积山仍继续有修建,但唐代中叶(公元七六三年)为吐蕃族占据。五
代和宋代以及明清,麦积山皆未荒废。所以麦积山有北魏、北周、隋代、初
唐、宋和明清的壁画、雕塑及建筑。甘肃时常有地震,据文献记载,从公元
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大小地震,所以自然力量的损坏很严重,后代的
修补也很频繁。往往有的窟是魏代修建,而壁画是明代重绘,也有的窟是魏
代壁画,唐宋时代重修的塑像,呈非常错综的时代关系。

麦积山高一四二米,都是悬崖凿窟,用栈道相通。例如:散花楼上七佛
阁,下距地面为五二·一一米。麦积山的窟龛已经编号的有一百九十四个。
窟内造像,因为石质是与敦煌莫高窟类似的砾岩,所以多泥塑,少数石刻是
自他处运来的。壁上有壁画。

麦积山有北魏时代的塑像,但也保留了很大部分西魏和北周时代的作品
(塑像和壁画),为佛教艺术在北周时代(亦即在龙门石窟以后),在西北
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罕见的重要材料。

麦积山的北朝末期的造像,首先引起注意的是一部分薄衣式的佛像和菩
萨像:偏袒右肩、衣裙裹在身上,衣褶为划出的凹线(一○○、一一四、一
一五及一五五窟)。这一类型的造像,由于一一五窟佛座前有景明三年(公
元五○二年)张元伯的墨书发愿文,应该认为是麦积山的早期的样式。这种
样式的菩萨像在麦积山虽然姿态呆板,然而颇能见出体格之美。

麦积山的北魏——西魏——北周间的造像,可以一二三、一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