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盖世唐皇-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正是当今天子杨广!

    “陛下——”

    李渊连忙上前行礼,弯腰俯首。

    杨广却哈哈大笑,不待李渊行完礼节,就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朗声说道:“叔德,随朕进去吧,今日有个小朝议!你可来一起听听。”

    李渊神色一怔,随后就收住了目中精芒,连忙后退躬身道:“陛下,臣资质尚浅,且不在其位,不宜听取朝政大事!”

    他大约能猜到今日杨广,要议的是什么事情,却不愿参与进去。

    杨广却‘啧’了一声,依旧强扯着的李渊的胳膊,直往殿内行去:“叔德你啊,就是太谨小慎微了。你与朕乃姨表兄弟,何必如此拘泥?且朕这次召你回京,便是想让你见识一番朝中大政,开阔视野,日后才好辅佐朕治国。少废话,且随朕去会会那帮大臣!”

    李渊却毫无半点得意,反而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的地随在杨广身侧。

    当他走入到大兴殿内,果见此间,已经有不少当朝权贵在场。

    候在最前的乃是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这四人,连同今日因病告假,未能到场内史侍郎虞世基,号称“五贵”。都深得天子信任,名重当世。

    除这四人外,李渊还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一位是民部尚书樊子盖,这位已年逾古稀,却仍旧居要职,掌握天下的户籍财经,兼知工官之事。

    另一位,广额阔面,体态宏伟,即便两鬓斑白,依旧眼中精光四射,乃功勋累累的兵部尚书段文振。

    再有一位,与众人不站在一处,独自捏须做深思状的便是工部尚书,当朝建造大师宇文恺。

    李渊自侍奉圣驾以来,还是首次见一次小朝会中,云集了如此多的重臣。不过他因早有预料,此时只愣了愣,面色就恢复如常,朝着殿内的诸公一礼。

    他担任的殿内少监,负责掌管皇帝與服膳食医药等一应事务,皆是关乎皇帝身家性命的紧要之事,

    这是天子亲信,非亲近可靠之人不能担当。

    可纯以地位与权势论,他李渊与这些参与朝廷机要,手掌实权的大臣,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而此处在场诸公,显然是已对杨广的任性习以为常,对这位到来虽觉意外,却都无人非议。其中几位,更是神色和善的向李渊回以笑意。

    一个四品的殿内少监,自然是不放在他们这些权贵的眼中。可如果这人,还是当朝唐国公,家中兄弟子侄都在军中执掌重权的武功李氏之主,就不能不让这几位正视。

第十六章 殿堂争论() 
杨广是雷厉风行,不愿拘从礼仪之人,这位走入大兴殿后,就直接行至那圣座之上端坐下。随后也不等众人行礼完毕,便开门见山的问道:“日前幽州总管元弘嗣的奏本,诸位爱卿可都已过目?”

    “已经看过了。”

    兵部尚书段文振手持玉圭,从群臣之中走出:“东莱海口三百艘楼船已全数建成,涿郡粮仓二百座,储粮五百二十万石,另储备各型墨甲七万九千具,箭支一千五百万。涿郡之北,也已齐聚各卫府兵四十五万人,这与我兵部记录,差相仿佛。唯独涿郡行宫一事,在我兵部职责之外。”

    “那么现在,就是万事俱备!”

    杨广眉梢微挑,兴致盎然:“朕意明日起御驾北行,率诸军亲征高句丽。今日召集诸位至此,是为朕北征之后,留守监国一事——”

    只是他语声未落,这殿内就传出了一道苍老雄劲之音:“陛下!臣以为,陛下亲征一事,仍需商榷。”

    殿内众人闻言,都毫不意外的,把目光齐齐投向后方的民部尚书樊子盖。

    这位年近七十,白发苍苍的老臣,正颤颤巍巍的从众臣之中走出:“陛下,那高句丽,不过是弹丸小国,民不过四百万,甲不过十万具。只需遣一上将,率二十万兵伐之,必可摧枯拉朽;平灭此国。又何需陛下亲征,劳师百万不可?”

    “是么?”

    杨广笑了笑,对樊子盖的冒犯之举,毫不以为意:“可是爱卿,汝可莫要忘了,在开皇十八年,就是你口中的这个弹丸小国,曾使我父皇,灰头土脸啦。”

    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之后隋文帝杨坚,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统领领水陆三十万伐高句丽,以尚书左仆射高颎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却因大雨水患,运输不继,导致军中疾病丛生;水军亦在途中遭遇风,船多飘没。三十万隋军,还未至高句丽地界,就已死伤了十分之八九。

    隋文帝无奈,又因高句丽王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顺势罢兵,待之如初。

    “正因记得,才要劝谏,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樊子盖手持玉圭,面无表情道:“高句丽距我大隋数千里之遥,间有大洋阻隔,需得跋山涉水,绕道辽东。而大军远征,悬于境外,凶危莫测。一旦有疫病滋生,又或天灾阻道,臣恐山河动荡。兵法有云,未虑胜;先虑败,臣请陛下思之。”

    他身侧一位红袍老者,稍稍迟疑了片刻,随后也硬着头皮往前踏出一步:“臣苏威附议,自古以来,天子不可轻出,陛下运筹帷幄,遣得力将军前往便可,高句丽不过疥癣之患,不足为惧,陛下何苦立危墙之下?”

    这是苏威,当朝重臣,三朝元老,其父乃前朝度支尚书苏绰之子,曾辅佐宇文泰改革,功高望重。

    大隋代周之后,苏威亦备受隋文帝赏识,与已故渤海郡公高颍辅佐先皇,并参机要。

    至今上继位,苏威又曾任尚书右仆射。虽于大业三年因事罢免,可在起伏之后,又得任太常卿、纳言,不但位列选曹五贵之一,更是朝中实际性的宰执,可见爱重。

    苏威本不赞成杨广东征高句丽,可心知这位不爱听人谏言,故而隐忍至今,只是杨广要亲征,苏威是万万不敢同意的。

    杨广则依旧不说话,只微微摇头,脸色已经不霁。

    那御史大夫裴蕴,却在这刻出列,神色不满的说道:“高句丽之征,朝堂之内早已争议多次,早有结论。陛下的出兵诏令,也在大业七年,就已发出。二位莫非是要陛下,自食其言吗?这发出的诏书,难道还能收回不成?”

    他说到此处,又冷笑着问:“樊尚书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此言大谬,也有失公允!我朝自从大业四年起,即开凿永济渠,并遣人打探绘制辽东与高句丽地形,又在涿郡聚集粮草军资,另造海舰三百。陛下为此战处心积虑,积聚四载,樊尚书却言陛下未曾殷鉴前过?”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则紧随其后,声如洪钟:“陛下百万雄师,旌旗蔽空,此等出师,亘古未有,再有我军兵精粮足,军甲器械远胜那高丽小国,待挥师而至,那弹丸夷蛮必望风而靡!有何风险可言?”

    樊子盖闻言稍作凝思,就又继续言道:“大业元年,朝廷发四百万民力,营建东都,开通济渠;大业二年,招二百四十万丁男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大业三年,朝廷又发二百四十万人修榆林长城;大业四年,天子再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大业五年,征吐谷浑;大业六年,陛下南巡,又修江南河。如今各地百姓早已不堪重负,闻役而变色。尤其河南山东等地,不但民生凋敝,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臣请陛下体恤,将出征之日,稍稍延后。再或者,遣一大将领军东出。正如宇文大将军之言,高句丽弹丸夷蛮,我朝何需以牛刀杀鸡?”

    杨广听到此处,神色却已十分不虞,他皱着眉头,看向裴蕴:“果真如樊爱卿之言?”

    “近年徭役确实繁重,可朝廷也免去了所有役丁租赋,作为补偿。”

    裴蕴朝杨广躬身一礼:“且陛下即位以来,便施以轻徭薄赋之策,不但将成丁之龄,提至二十二岁,更免去了天下女丁之役,此政亘古未有。私以为陛下之仁德,古之圣君不能及。”

    “圣君之言太过,卿爱我,怕是不肯言朕之非!”

    杨广却微一摇头,再问李渊:“叔德你呢?可也以为徭役繁重?”

    乍然被点名,李渊只觉头皮发麻,心想这徭役,何止是繁重而已?只会比樊子盖说的更严重,

    各地百姓,尤其山东山西与河南一带,早就不堪重负了。

    裴蕴说什么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