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盖世唐皇-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地百姓,尤其山东山西与河南一带,早就不堪重负了。

    裴蕴说什么古之圣君不能及,更是笑话。

    记得大业元年,光是营建东都与通济渠,就死难百万余人。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

    大业七年,朝廷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船只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数十万人来往驰道,挤满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这是他亲眼所见,昔日他任岐州刺史;曾亲解陇州一万四千役丁入京,可最后生还者,不足三成。

    他这表弟,可能确有爱民之心,登基之后,也屡施仁政。

    然则寒门之臣多谄媚,下面那些负责营建东都,督造运河之官,为逢迎圣意,追赶工期,对役丁百般催逼,全不惜人命。

    这位陛下能够看到的,也永远只是巍峨的宫城,笔直的御道,壮观的运河。

    至于那些役丁留下的累累白骨,早被清扫一空。

    不过这些话,李渊却是万万不敢在杨广面前说的。他凝声思忖了片刻,便凝声回道:“樊尚书之言不假,之前臣主政岐,陇二州之时,民间逃役之事,就屡有发生,近年尤其严重,百姓畏役如虎。不过那高句丽,也是我朝心腹大患,不可不除。

    可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我朝不能因其国小,而有半点轻视。臣听说昔日始皇欲征楚,首问王翦,需大军六十万,再问李信,只需二十万骑。结果后者败于城父,前者则一举灭楚,”

    他此句道出,就见人群之中,有数人投来讶异的视线。有惊讶,有嘲讽,也有恼怒。

    不过随后,众人就再无心关注这位。一句声质清朗,语声铿锵之音,自来众臣之后响起。

    “征讨高句丽一事,确是势在必行!”

    插言之人,正是御史大夫裴蕴:

    “自先皇年间,高句丽便北联突厥,南通陈朝,怀虎狼之心,窥我大隋疆土,更控契丹,靺鞨二族为己用,为祸北疆,犯境达二十七次,屠戮边民十余万,使四海不得清平。

    便是陛下登基,扫平四方之后,其王高元也依旧野心不死,不遵籓礼跋扈不臣,两年前更欲暗结突厥为援,阴图叵测。似此等狼子野心之辈,若不严惩,我朝四方恶邻,难免效尤。且此国窃居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更是我中原旧土!故而高句丽之征,势在必行。想必诸位同僚,并无异议?”

    他说到此处,又用压迫性的视线扫视殿中,见众人都神色默默,都无言语。

    裴蕴才又微一振袖,朝着杨广一礼:“可诚如唐国公之言,高句丽虽是弹丸小国,民不过四百万人,可近年国势日渐强盛,又有契丹,靺鞨等族为其羽翼,绝不可轻视。

    而我朝如欲节俭民力,就正该一鼓作气,将高句丽一举荡平才是。一旦战事迁延,只会倍增损耗,与樊尚书节俭民力之愿相反。再如陛下,以为臣见知浅薄,不足采信,那何不问问在场几位兵法大家?”

第十七章 李渊献策() 
“哦?”

    杨广楞了楞,随后便眸光森然的注目着裴蕴,眸光闪动。

    此时也不止是这位大业皇帝,便是李渊,也觉讶异。

    在殿中诸多众臣,要说用兵之能,就只有裴矩,宇文述,段文振这三人,可以当得起‘兵法大家’这二字了。

    宇文述不用说,当朝左翊卫大将军,身经百战,战功赫赫。

    兵部尚书段文振,更是朝中柱梁,大隋定海神针。开皇年间,段文振奉先皇之命,以行军总管之职统帅大军,大败突厥达头可汗,斩获无数。

    至于裴蕴,这位当朝黄门侍郎,不但是为天子经营西域,平灭吐谷浑,分裂东西突厥的无双智者。年轻之时,更曾率三千敝卒,平定岭南,攻灭俚帅王仲宣数万大军。用兵之能,并不逊于当世任何名将。

    可段文振反对征讨高句丽,屡劝天子而帝不从,裴矩也曾力谏天子亲征,这是众所周知之事。

    而之前大业皇帝,之所以能够强行推动辽东之征,完全因其独断专行,加上内史侍郎虞世基,兵部侍郎斛斯政等诸多亲近忠臣之力,

    裴蕴让天子垂问这两位,岂非是自找霉头?

    可杨广随即就若有所思,唇角浮起了一丝莫名笑意:“御史大夫之言,大有道理。伯通(宇文述字),弘大(裴矩字),还有段爱卿,不知三位,可有言以教我?”

    宇文述当仁不让,不等杨广开口询问,就语声慷慨激昂的回道:“臣以为,陛下登基八年以来,平契丹,定突厥,灭吐谷浑。此等功业,唯秦皇汉武可与陛下比较,古之帝皇皆不能及。只需再扫平高句丽,便可使四方平靖。其时自可予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享太平盛世。且陛下深谙兵法,如今举百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征讨辽东,岂有不胜之理?”

    “爱卿此言大善!待四方平靖之时;朕自当于民休养生息。”

    杨广不由抚掌,随后又问裴矩:“那么弘大呢?”

    黄门侍郎裴矩大约六旬左右年纪,面容清隽,气度雍容,仪表堂堂,这位的神色,却是饱含无奈:“陛下诏书已发,又聚兵甲百万。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说到这里,又少有些犹豫,片刻之后,才凝声说道:“大军在外,譬如太阿,且涿郡储粮五百万石,又有巨量兵甲箭只储备,这主帅人选,陛下需慎而又慎。”

    杨广听至此处,不由微微颔首,唇角旁的笑意,益发浓郁。

    “陛下要发兵百万可以,亲征亦无妨,”

    段文振手持玉圭,神色肃然:“可臣恐辽东粮道,不能供应百万之军。尤其十月之后,北方河道大半封冻。故而此次征辽之战,必须在入冬之前了结。渡辽水之军,绝不得超出五十万,渡浿江(鸭绿江古称)者,也当以三十万军为宜。”

    “三十万?”

    杨广略作凝思,就慨然应允:“段爱卿之言,朕记下了。然则卿为左侯卫大将军,为朕之副帅。这具体的用兵详略,可至辽东之后,与朕详议。”

    “此外还有一事!”

    段文振抬起了眼睑,目中略透疲惫之意:“臣闻辽东之地苦寒,不逊于漠北。然则我朝府军装备的墨甲,大多铸造于开皇年间。其时南陈未灭,数十万大军陈于江北。所铸之墨甲,都为攻陈而造,并不适于北方。故而臣于大业七年春,遣人携各式墨甲入辽东试验,发现那‘盾山’,‘血戟’,‘神风’等等型号,在秋夏之季还好,可一旦入冬,要么是机油冻结,要么是点火不能,都无法正常使用。”

    杨广闻言,不禁眉头深锁,他明白段文振的意思。如今大隋府军的墨甲,确有六成是在灭陈之前铸造。

    之后那‘盾山’,‘血戟’,‘神风’等等型号,因经过实战检验。不但战力强大,更坚固耐用,所以洛阳与江都的铸造局,又陆陆续续铸造了不少。

    使得这些墨甲,在地方府军中,占据了七成之数。

    这意味着一旦入冬,他们带入辽东的这些甲具,都将成为只能看不能用的废物。

    “这次征讨高句丽,何需拖到入冬?”

    宇文述一声寒笑:“以臣预计,最多五个月内,我军就可将高句丽踏平!”

    “高句丽自非我朝之敌,可其国百年积蓄,不可等闲视之。宇文将军此言,太过轻敌。”

    裴矩微一摇头,神色不以为然:“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段尚书老成谋国,还请陛下深思。”

    杨广也没去理会宇文述,他已陷入深思:“所以爱卿才会在去年入冬之后,下令各个铸造局,全力铸造破锋,狼牙,巨门等甲么?可为何不早与朕说——”

    他语声未落,就见段文振的面上,现出了几分讥诮之意。杨广也顿时想起,自己入东之后,就至江都巡视,一直巡游至今。许多政务,都丢在了一旁,至今未做处置。

    段文振想必是已奏报过了此事,只是自己,未曾细观这位兵部尚书的奏章而已。

    他气息不由一窒,忙止住了言语:“如今我大隋库中,可有足够的墨甲更替?”

    “问题是各地武库中,适宜北地作战的墨甲,总数只有一万七千具,而即便臣已在七年五月,就已命各地铸造局,尽力打造如破锋,狼牙,巨门等型号甲具,可至今为止,也不过完成三万三千具。”

    段文振的神色无奈:“然则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