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沈冲此时,仿佛是一个站在一片废墟上建筑商人……

    ——————————————————

    注1:数据参见卓伯棠的《香港新浪潮电影》。

    注2:见《中国当代电影史》第二册。

    注3:中国电影输入输出公司是1979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的。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二卷 第二十八章合拍() 
票房分账虽然麻烦,但对内地来说,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把香港那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死死的绑在内地,这对宣传第一,赚钱第二的政府来说,诱惑力比买片花要大的多。

    因此沈冲觉得,如果香港电影能进入内地放映,票房分账模式,还是颇有竞争力的,不过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如何,不是他可以左右的,能做的,也只是用心写好报告,尽力鼓吹票房分账,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反正在改革开放之初,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都有可能发生。

    比如1985年,就有一份名叫《现代人报》的报纸在广东成立,港资控股超过70%,堂而皇之的在全国发行,销量70多万,风头甚至盖过了南方第一大报《羊城晚报》,成为很多机关单位最受欢迎的报纸,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只不过这份报纸时运不济,在1994年,先被猪一样的香港队友拖累,接着又被同城道友《南方周末》牵连,撑了九年之后,最终还是寿终正寝了,从那以后,内地再无外资控股的报纸媒体。注1

    ……

    沈冲在招待所呆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又被电影局召了过去。

    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演讲内容,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北京电影圈里流传,让《空山灵雨》的热度急剧飙升,拷贝从中南海出来,刚送到北影学院,还没来得及再放,就被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借鉴香港先进拍摄技术”的名义借走了,北影厂放了一天,电影局又以“参考海外成熟的合作制片模式”为由拿走了……

    说实话,这有远超沈冲的预料,他把《空山灵雨》带到北京,其最初目的,就好像暴发户买了世界名画,到处显摆一样,用来妆点自己位而已。

    胡金铨是公认的武侠电影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在他之前,武侠电影是胡打乱斗的街头把戏,在他之后,武侠电影登堂入室,自成一派,成为世界影坛独特的一个电影类型。

    他和李翰祥,楚原,张彻一起,并称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四大名导”,其余几人,作数量数以十计,票房累计数以千万,而胡金铨寥寥数部作,单片最高票房不超过300万,却能和他们并驾齐驱,颇有几分“孤篇横绝,竟成大家”的风范,可见其指导的电影质量,非同一般。

    不仅如此,还曾有影评人说过,胡金铨在武侠电影上的地位,就如同金庸在武侠小说上的地位一样,自他之后,再无武侠。

    虽然有过誉之嫌,但后世口碑上佳的武侠电影,无不笼罩在胡金铨的影子之下。

    徐克视胡金铨为偶像,先是力邀他拍摄《笑傲江湖》,闹翻之后,还自打耳光,又去翻拍他1967年的经典《龙门客栈》,可见胡金铨对他的影响之大。

    《卧虎藏龙》以所谓的东方含蓄内敛情调著称,可无论镜头画面,还是节奏风格,处处和《空山灵雨》契合,李安在访谈中对胡金铨推崇备至。

    还有那部女主怎么弄都不死的《十面埋伏》,很多地方几乎完全仿照《侠女》,张艺谋也自承向胡金铨致敬。

    由此可见,胡金铨的大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每部武侠电影,都是精,是压片库的宝贝,所以沈冲不惜血本,购买了《空山灵雨》,不仅如此,他还打算把同样票房惨败的《山中传奇》收入囊中,只不过急着来北京,没来得及下手而已。

    然而这番小心思,在北京可谓是给瞎子抛媚眼——喜欢《空山灵雨》艺术价值的人,暂时还看不到它,而看过的观众,却更关心别的东西。

    比如这次放映,在座的观众,大都是电影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更关心的,是《空山灵雨》去韩国拍摄的合作流程。

    放映结束后,魏报国一个箭步走上台,满面红光的高声宣布:“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自香港的专家,沈冲沈同志,为大家讲解《空山灵雨》的拍摄过程,大家欢迎”

    毕竟是行政机关,行动整齐,掌声虽然热烈,但非常克制,沈冲上台,鞠个躬,下面立刻鸦雀无声了。

    “在坐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都是日理万机的大忙人,在此我也不多说客套话,浪费大家的时间。”沈冲仍然是不带稿纸,即兴演说:“我先介绍一下这部《空山灵雨》的导演胡金铨,他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武侠电影大师。1932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时代曾经在徐悲鸿创办的北平艺专旁听,1949年到香港之后,加入长城电影公司做美工,受过万古蟾和万籁鸣二位老前辈的指点,为日后的导演生涯奠定了艺术基础……他执导的《侠女》荣获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成为首位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电影人……”

    沈冲口若悬河,把胡金铨的生平简单介绍了一遍之后,又加了一句:“胡导演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艺术家,他曾经说过,在电影创作中,凡是不利于炎黄子孙,不利于严肃艺术者,若予接拍,虽得盈利,但无以为人。”

    下面听众闻言,立刻鼓掌,还有人打破沉默,大声叫好。

    胡金铨欠沈冲一个人情,又和张爱嘉关系匪浅——在拍摄《山中传奇》的时候,他们两人以父子相称,可见关系之深。

    因此胡金铨算是半个自己人,沈冲此时大说好话,是为未来做铺垫。

    要知道中国合作制片公司1979年8月成立后,三年都没生意可做,直到1982年才和日本合作,拍了第一部电影,如果在这个空档期里,他搞个大投资,让胡金铨回内地拍摄,吃第一口螃蟹,这其中可捣鼓的地方,就太多了……

    内地深受苏联电影思想的影响,奉行导演中心制,一部电影最受关注的就是导演,像徐枫、石隽、孙越等主演又都是台湾人,所以沈冲一笔带过,不多介绍,开始说起这次观影会的主题。

    “这部电影,是胡金铨导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韩国的济州岛……啊,不好意思,各位,我说错了,是南朝鲜的济州岛,在那里取景拍摄的。”

    陈播在台下,摆了摆手,示意不要紧,让他继续讲。

    “这部电影是发生在寺院里的故事,胡导演本来是打算回内地拍摄取景的,毕竟要论山川之秀美,建筑之宏大,任何地方都比不了内地,只不过因为台湾方面的阻拦,让投资商心怀犹豫,所以最终去了南朝鲜拍摄。”

    “南朝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有不少唐宋时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古寺,在这部电影里,大家看到的,都是真的寺庙,没有搭棚布景,不过朝鲜的寺庙不如中国的宏伟壮观,所以胡导演在多家寺庙取景,然后剪辑拼凑成一家。”注2

    “下面我来说说香港去韩国拍摄电影的流程……”

    从八十年代起,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合作拍片是香港和内地电影行业交流融合的主要渠道,沈冲对此,不可能不做功课,所以世界上主流的国与国之间合作拍摄电影的规章制度,他都有研究,说起来头头是道。

    “……总而言之,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合作拍摄故事电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联合拍摄,双方各自拍出导演,编剧,演员和其他创作人员,共同创作。第二种是协助拍摄,一方投资,另一方提供人员,场地,器材等辅助工作,收取一定的费用,《空山灵雨》去南朝鲜拍摄,采用的就是第二种方式。”

    “合作的方式不同,最终的利益也不同,合拍的话,双方都拥有电影的版权,根据具体协议,共同享受电影上映后的收入,协拍的话,拍摄完成,合作关系就基本结束了。”

    “小沈啊,你说的这些,我们都有所了解。”他说完之后,陈播开口说道:“你别藏着掖着,说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陈局长,在你面前,我哪敢藏着掖着啊,我是真的才疏学浅,所知有限。”沈冲叫苦,环视了一圈放映厅,然后说道:“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想了解哪方面的东西,大家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好了,只要我知道的,一定说个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