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工匠心-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年工匠先用松香、大白粉和植物油,按比例配制后敷在木板上,使用时将胶烤软,铜银等工件过火后即可贴附其上,冷却后方可进行錾刻。

    把碎料装入坩埚,熔化中去除杂质铸为坨锭,而后反复过火,用锤锤打,成为合适的板料。

    板料薄厚,依作品的大小而确定,最常用的厚度是在两点五毫米,过厚使用中往下踩和往上抬都有困难,吃力,如果太薄则容易錾漏,前功尽弃。

    然后把装饰图案按原大比例画在纸上,而后将纸放在锡坨上,用小刀将纹饰以外的空地脱去,做成纸样,看上去如同剪纸。

    再将纸样蘸水贴在器件上的相应部位,取一支蜡烛点燃,用蜡烛上的黑烟熏在纸样上,待纸样上的水分蒸发后剥落下来,纹饰清晰地过到素铜坯上。

    只见工匠左手持锤,右手拿勾錾,不停敲打,动作流畅,轻重缓急之间别有韵律。

    配焊药!

    焊药有老嫩区别,将银和黄铜放入坩埚熔化,再用钢锉错成粉状,老药以银8铜2比例。嫩焊药以银6铜4的比例掺合,之后放入小铁锅中加水和硼砂熬化而成。

    先分段焊合后总体焊接,先焊的部分要用老焊药,熔开的温度要高些,后焊部分则用嫩焊药,可在焊接中避免前面的焊缝开焊。

    三力一气!

    鲁善工边看边感叹,难度较大,就算用现代高科技蚀刻和激光烧刻无法代替的工艺,机械不能取而代之。

    主要是看錾子功夫和手指技巧的变化运用,达到指力、腕力、腰力及运气为一体,形成流水的操作过程。

    锤打凿子雕刻要根据红铜质地,顺其纹线有轻、重、快、慢之分,游走自然,达到錾有錾的风格,刻有刻的风味,结合起来则巧妙无穷。

    使用錾子必须靠指法的灵巧运用,并结合腕力的来回运转,掌握好重心和方向才能在铜材上行走自如,流畅自然。

    “錾”和“刻”的技法运用在一起出来的图案表现力更有生气,因不同艺人指法技巧的差异,錾刻出的每件图纹皆有差别,这也是手工錾刻工艺与其它现代工艺无法比照所具的独特之处。

    脑中不断闪过各种工序,描图、展板、初刻、锻打、制胶、上胶、錾花、镌花、打珠点、下胶、退火、錾边、成型、焊接、精磨、细磨、压光、整平、酸洗、表面处理……

    真可谓千锤百炼!

    金瓯永固杯!

    突然想起故宫珍藏的国宝,一直是清代帝王镇朝传家之宝,乃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器,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

    杯胎用八成金制成,杯的口边刻着回纹,杯前正中镌有篆书:金瓯永固,后面镌有乾隆年制共八个字。

    整个杯造型别致,通体錾刻着缠枝花卉,玲珑剔透,上面镶嵌着36颗大小珍珠、红宝石、蓝宝石和粉色碧玺。

    杯的两边是双立夔耳,夔龙头上各嵌一颗珍珠,底部是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是金银器史上的巅峰之作,是难得一见的无价之宝。

    以刀为笔,以铜为纸,经过艺人的敲敲打打、千錾万刻,铜器上就出现一幅幅精妙的诗、书、画。

    鲁善工回到现实,把玩着兽首,它们是由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宫廷匠师制作而成。

    平心而论兽首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那么高,也没有那么值钱。从文化承载来说它并不是传统文化结晶,而是借鉴西方的写实主义方法。

    说白了无非就是一个喷泉的喷头,如果从西方雕塑的角度来看,更确实算不上一流的雕塑。

    一件文物的价值应该是源于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而言,而圆明园的兽首从鉴定角度来看历史很短,而且在艺术性方面也不具备过高的价值。

    虽然兽首的艺术价值不高,但是它是位于中西交汇的清朝,而且是位于当时最顶尖的园林当中,代表着历史的衡量和见证。

    体现出中西结合的建筑理念,折射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建筑观点和当时社会对待西方文化的看法。更是百年屈辱史的一个见证,有着附加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民族情感在里面。

    这次无意间发现两个兽首,如何处理需要好好考虑一下,鲁善工先放进保险柜。

    至于圆明园设计图,更是无价之宝,你想几个水龙头就已经闹的沸沸扬扬,更何况是全套设计图?

    所有关于圆明园的东西都牵动人心,意义非凡,肯定不能拍卖,只能留在博物馆里展示。

    对于鲁善工来说设计图有更大用处,里面凝聚着清三代顶级画家的心血和经验,已经得到清四王四僧的传承,如果在加上其他御用画家,甚至是郎世宁,不仅是传统技法,就连西方油画都能得到开拓,这才是最大收获。

    中西合璧,天下无敌!8

第194章 意外而来的杰作() 
    第二天又来到诚和楼,百年老字号藏龙卧虎,肯定有高人,正好来偷师。

    “这是王师傅,四十年錾活老艺人!”

    陈长青带着鲁善工来到工作间,十几个师傅在埋头苦干,全神贯注在手上作品。鲁善工暗自点头,诚和楼百年屹立不倒,全靠高超的纯手工传承至今。

    王师傅抬起头,给鲁善工点头致意,然后继续手里的活。陈长青笑道:“他是平遥刻铜的第三代传承人,家传手艺,祖祖辈辈都是吃这碗饭。”

    “王氏平遥刻铜第一代,始于师承张樾丞的曾祖父王文魁。张樾丞是民国初期刻铜的名家,堪称刻铜圣手。”

    “主要是以文房案头文具为主,一般有铜墨盒、铜镇尺、镇纸等。最常刻的就是铜墨盒,方寸之间,尽显雅趣。”

    说完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铜錾,展示道:“齐白石的头像,老人的发丝和胡须根根分明,仙风道骨,神韵尽显。他很喜欢齐白石的画,说白石老人的头像适合刻铜,出来有一种水墨效果。”

    鲁善工接过来一看,果然神形兼备,不到两毫米厚的红铜片上刻着齐白石头像,栩栩如生,妙趣横生。

    “在中国画中人物画最难,要想塑造好一个人物,开脸最重要。在刻画人物时,习惯在确定人物的脸形轮廓后,先刻鼻子,形成人物脸部的中轴线,然后再刻眼睛,先左后右。”

    “特别是在刻眼线时不能边看边刻,必须凭手感一刀而就,线条的效果取决于錾子行走的速度和锤子打击的力度。”

    “刻铜工艺常以白描线条为主,线条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功底高低,尤其是长线条,

    要一气呵成才能流畅,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

    集中精力,凿刻要手、锤、刀协调一致,才能刻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一个笔画都不能错,万一刻错,前功尽弃。

    陈长青带着鲁善工来到展示台前,指着巨幅作品道:“这是八十七神仙长卷,算是老王的巅峰之作。”

    鲁善工看着作品,神仙长卷这是一代画圣吴道子的白描人物手卷,长两米,宽二十公分。画中有八十七个神仙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陈长青感叹道:“从备料,做底座,画稿,具体刻制,共耗时一年半,将其完整刻在四块铜板上,画中人物神态高度还原,望去天衣飞扬、长袖飘逸,惟觉满屏风动。”

    “别小看錾活,要想练好,必须下苦功。因为刻铜者要在或大或小的铜器上刻诗、刻书、刻画,还要营造出雅趣意境,所以必须要写好字练好画。”

    王师傅完成手里的工作,来到两人身边,笑道:“小时候我平时没事就喜欢看看连环画,或者是临摹书法名帖和名家画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还记得那段时间,将《芥子园画谱》全部临摹了一遍,最喜欢的就是王羲之和文徴明的书法,这些都为以后刻铜手艺,打下扎实基础。”

    “咱们玩錾刻的都是以刀代笔,讲究得心应手,最高境界要求虽刻犹写!”

    “看似简简单单四个字,值得研究一辈子啊!”

    鲁善工自然明白其中的艰辛和道理,任何手艺都不简单,就算某些看起来入门容易,但真要精通,也非易事。

    拿起王师傅的作品,狂刷经验值,现在对于他来说,手艺最基础的就是手感,无论什么门类,讲究都是一个心灵手巧!

    瓷器是在泥土上发挥,篆刻以金石为平台,那錾刻就是金属的艺术。

    红铜质地比泥土硬,可又比印石软,介于两者之间,让鲁善工的刀工更近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