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工匠心-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买的盘子是永宣时期最为常见的青花盘子,画的“一束莲“。莲花、莲蓬,配以茨菰、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丝带扎在一起,叫“一束莲“。为什么当时烧造很多这样的盘子呢?因为永乐皇帝认为,为官一定要清廉,这个规矩也是朱元璋定下来的,所以当时烧造这种盘子暗含“清廉“的意思。青花,莲花,是利用了谐音。这几种植物各有含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茨菰,是一种水生植物,可以吃。它的叶形很锋利,但不伤手,花虽不耀眼,却默默开放,古人寓意它品行端正。红蓼,蓼花有刺激性,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太困倦时拿蓼花一辣眼睛,眼泪下来了,就不困了。卧薪尝胆的“薪“,说的就是蓼。蓼寓意君子不忘其本。香蒲,嫩的时候可以吃,今天菜市场有时还卖可以吃的蒲草;如果老了,可以用来编席,寓意君子的生活俭朴。这个“清廉“的款式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都提倡这种式样的青花盘子。

    这个买盘子的人,当时是给公家收购。他得到什么经验呢?就是他注重了听来的细节,强化印象,并能够灵活应用,敢作敢为,把这个重要的东西买回来了。可惜没都买回来,买了一个,立功也是三等功。

    永宣瓷器是明早期的最重要的一个章节,它紧跟后面的就是空白期。历史上把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一共28年称之为瓷器的黑暗期。这三朝没有落款的官窑。官窑制度,在永宣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到这时期就没了呢?我们了解一下历史就会明白了。

    正统皇帝是9岁登基,宦官王振是他的启蒙老师,并控制朝廷。朱元璋当时有祖训“宦官不得识字“,因为他就怕宦官干政,但是到了永乐这就吹了。永乐因为他登基的时候受到了很多宦官的好处,所以他对宦官是网开一面。永乐的这个对宦官网开一面就遗祸于正统。

    我们都知道明朝这段时间有一个大的事“土木堡之变“,宦官王振怂恿正统皇帝御驾亲征,那后果大家都知道了,皇上被俘。当时皇上只有23岁,让我们今天来说,多少也有点少不更事,以为打仗哪儿那么容易。你看着你的先人能御驾亲征你就亲征,到那儿没弄清北在哪儿呢,就让人给抓着了。

    三个礼拜以后,他弟弟就登基,这就是景泰。景泰最有名的就是景泰蓝,我们将来也会讲到。景泰皇帝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这正统就给放回来了。当时瓦剌军说,这是一人质,没想到咱这皇帝又起来,这人质不大起作用,就给放回来了。放回来就在紫禁城里南宫,他一住就是7年。

    当景泰皇帝病重的时候,又发生一件大事,就是所谓的“夺门之变“。正统皇帝翻身又起,把这个在病中的景泰皇帝就给捂了,然后自个儿又登了基。

    所以,这28年等于是三朝两帝,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官窑瓷器,包括青花瓷,所以中国陶瓷史称这段时期是“黑暗期“,也叫空白期。

    成化皇帝长时间没儿子,他自己也难过,总想这件事。成化十一年的时候,一个宦官给他梳头。成化照着镜子,看自己有白发了,就叹气,说自己都变老了,可是还没儿子呢。这个宦官叫张敏,立刻给他跪下了,说:“陛下有子。“皇上十分惊讶,忙问原由,张敏就告诉皇帝:“您在6年前曾经临幸过一个妃子,她把儿子生下来了,现在藏在后宫,皇上愿不愿意见一面?“那皇帝能不愿意吗?马上变成国家头等大事。当时通知就下来了,皇上立马要到妃子这边来。

    这个怀孕的妃子姓纪,瑶族人。关于这一段,史书上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明史·纪太后传》:“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这段说得非常生动,我们用今天的大白话解释一下。纪妃当时接到通知后,她抱着儿子哭了:“儿啊,你要走了我就活不了了。你见到那个穿黄袍的,有胡子的,就是你爸爸。“这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弘治皇帝,当时是个小孩儿,穿一身小红袍,乘着一顶小轿,被大家簇拥着来到阶下。由于他出生后没理过发,头发是拖地的。成化皇帝一看到他,激动了,马上把他抱起来,搁在膝盖上,又摸又看,然后悲喜交加,哭着说:“这是我儿子,像我啊。“这段足以构成一部电视剧,电视剧都拍不了这么精彩。

    成化父子相认以后,万贵妃气得要命。一个月后,纪氏就被毒死了。5个月后,成化立这个儿子为太子。还忘了说一句,那个宦官一个月后也自杀了,因为他通报的消息,迫于万贵妃的压力,只有选择自杀。这个宦官叫张敏,义薄云天。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成化皇帝是一个非常柔弱的人。而永宣时期,从人物到事物,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强烈状态。所谓物极必反,到了成化皇帝时,他对强烈的东西就不感兴趣了,反而对疏淡、柔弱的东西感兴趣。这一点也影响到瓷器。

    我早年去逛天津沈阳道,有一次碰到一熟人,他抱着一个小罐冲我跑过来:“马先生,你给我瞧瞧,这东西我实在闹不明白,是什么啊?“我一看,脑袋“嗡“就大了,是个成化的青花小罐,画得非常淡,草画得弱弱的。我心说:我怎么没早一步抓住这罐子呢?我说:“这是个成化的小罐。“他说:“是真的吗?“我说:“肯定是真的。“他说:“这怎会是成化的呢?成化的官窑怎么画得这么淡?“我说:“这就是它一个特征。“今天说起来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但在20年前说这事,很多时候理解不了。后来我问:“这东西多少钱?“他说:“挺贵的,花了300块呢。“我说:“要不加点儿钱,你卖给我?“他说:“那不行,那不行。“他就把东西拿走了。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10年后我又碰到他了。我问:“你那小罐还在吗?“他问:“哪个小罐?“我说:“你那成化的小罐。“他说:“哎呀,让我贪图小利给卖了。““你卖了多少钱啊?““我卖了30万。“今天看,他就是贪图小利。如果那个小罐子搁到今天,大概能值2000万元。

    成化瓷器的人物纹非常有特点,过去有一种说法叫“成化一件衣“,就是成化瓷器上画的人物,就光着脊梁穿一件衣服。不像后来的人物,画的衣服还有层次感。光着脊梁穿衣服,北方人叫“耍筒子“。过去北方人管骑马不搁鞍子,叫“骣(音产)骑“;光着膀子穿衣服,叫“骣穿“。“成化一件衣“过去是个绝招,你一看就知道是成化的。问题是今天这绝招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就麻烦了,作伪的人也知道就画一件衣。

    成化瓷器中出现大量婴戏纹碗,尤其到了成化后期。这种婴戏纹碗实际是宣德时期首创,但宣德不作为主要产品。到了成化时期,婴戏纹的碗变成一个非常主要的产品,显然跟成化求子心切有很大关系。成化自从认下弘治,立完太子以后,他又生了17个儿女,可见前面的控制有多严,10年一个不生。后来万贵妃为什么允许他生孩子了呢?估计她这么想:反正木已成舟,索性让他多生,让他们自己掐去。

    有一年,我替一个拍卖行检视拍品,有一批他们认为不够上拍资格,要退掉的东西,让我帮忙看一下。我看了一天,最后剩下几个盒,有一个盒一打开我就愣了,问他们:“这个碗为什么要退掉?“他们说:“这个东西是康熙仿成化的,要价太高,4万块,估计拍不出去。“我说:“这东西是成化本朝的,我拿脑袋担保。“我为什么一眼就看出来了呢?因为我看得太多。成化瓷器表面有一种很腻的感觉,有点儿像人脸上的油擦多了。这种感觉对于我来说是熟能生巧。很多东西经过你千锤百炼式的锻炼之后,剩下的事情都是一下子。我当时一打开盖,真是在一瞬间,就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东西。后来这个成化碗拍了好几百万。

    鉴定中要找到一个本质上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在收藏当中慢慢地体会,我无法传达给你。成化瓷器有很腻的感觉,有一种脸上多涂了油的感觉,这是我在说;而你要自己感觉什么叫多涂了油,那油一定是涂上去的,不是自己分泌的,要准确找到这种感觉。

    弘治皇帝跟他父亲是同龄即位,17岁,但他只活到35岁。成化与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