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转依当言是有。
  这表明了无余涅槃界是实有自性的,在唯识宗那里,小乘圣者阿罗汉人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一切的虚无。
  关于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之间的差别,在唯识宗看来,除了上述的苦依未断与苦依断尽的区别外,二者的存在状态还有更具体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二者断障的尽与未尽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说:
  住无余涅槃界,毕竟无障可立差别。何以故?于此
  界中一切众相,及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所以者
  何?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时,一切众相非悉永灭,异
  熟粗重亦非永灭,由彼说有烦恼习气。即观待彼相及粗
  重安立有障。住无余依涅槃界时,彼永无有。
  这就是说,有余依涅槃界仍有烦恼习气及诸有为相在,所以可安立有障。而无余依涅槃界,一切烦恼障及有为法皆断灭无余,所以不可安立有障。《瑜伽师地论》又说:
  问:有余依涅槃界中现在转时,一切烦恼当言离系
  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离系。  问:于一切苦,当言离
  系耶?当言不离系耶?答:当言亦离系亦不离系。  所以
  者何?若未来生所有众苦当言离系,若现在生心所有苦
  亦当言离系,若现在身中饥苦、渴苦、界不平苦、时节变
  苦,及余所有逼迫等苦,当言不离系。此由现前行故,非
  诸烦恼所系缚故。
  意思是说,在有余涅槃界,烦恼所系缚之苦,即由烦恼所引起的苦,已断灭无余,但由于本识及根身的存在,所以仍能产生痛苦。不过,这些痛苦并不是由烦恼所系缚,而主要是由外在的、非人为的因素所产生。唯识宗即依此说阿罗汉在有余涅槃界仍有烦恼习气,仍有烦恼障。而阿罗汉人无余涅槃界,由于灰身灭智,所以一切皆苦皆断灭无余,显然不同于有余涅槃界。《瑜伽师地论》还对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差异作了概括的总结说:
  住有余依,堕在诸数;住无余依,不堕诸数。住有余
  依,犹有众苦;住无佘依,永离众苦。住有余依,所得转
  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住无余依,永不相应。
  意即,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则犹有;众苦仍在生死轮回之中,所得转依犹与六处相应。阿罗汉住无余依涅槃界,则众苦永断,灰身灭智,不堕生死轮回,所以所得转依与六处不相应。
  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尽管有这么多的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真如离烦恼障而施设涅槃名。这是唯识宗所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小乘有余、无余涅槃概念的根本所在,体现了唯识宗对佛教涅槃理论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六、大乘涅槃:真如离所知障
  大乘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本怀,能以般若智体证诸法性空寂灭,而悲智双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究未来际,利乐有情。中观学说生死与涅槃“二际无差别”,实已包含了这一思想,但未把它提炼成一个新概念。到了唯识宗,则正式以“无住处涅槃”的新概念来表达大乘佛教的悲智双运、不住二边的思想。《成唯识论》说:
  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
  翼,由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
  寂,故名涅槃。
  其中不住生死者,是大智(般若);不住涅槃者,是大悲。悲智双运方能体现出大乘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救世精神,而这也就是“无住处涅槃”。
  唯识宗认为,无住处涅槃并非另有所得,它只是真如出所知障所显,也即依真如离所知障而施设无住处涅槃。菩萨悲智双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只是真如出所知障所显用。虽然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而用而常寂,故称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与真如法界的体性是一,彼此之间只有出缠与在缠的差别,如《成唯识论述记》说:“由此涅槃在缠未显,离障方显,故体一如,约显成别。”
  这里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即大涅槃与大菩提。《成唯识论》卷十说:
  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
  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
  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
  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
  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大涅槃即是无住处涅槃,它是白性清净真如理离障所显,体性即清净法界。所谓得涅槃,并非另有新得,而只是依真如出缠离障施设涅槃名,所以称此涅槃为所显得。大菩提是如来种性本有无漏种现行而成,由于众生所知障重,导致隐覆不显,若以圣道力去除所知障,则种成现行而成大菩提四智心品,所以称此大菩提为所生得。
  实际上,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正是菩提智起用的结果。而之以能起菩提智用,是因为真如理离障显现令之起用,如《成唯识论》卷九说: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
  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
  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所谓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也即是说所显得的大涅槃,是以真如空性理为涅槃。此真如空性理涅槃显现,即能令菩提智不住二边,利乐有情,穷未来际。所谓“用而常寂,名曰涅槃”,也就是指此处所说真如空性理涅槃(无住处涅槃)。在此,所显得的无住处大涅槃与所生得的大菩提智构成一对体用关系。真如离障之寂体(无住处涅槃)是体,菩提智是用。因为真如寂体离障显现,所以才起悲智之用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关于无住处涅槃与菩提悲智之间的体用关系,《成唯识论述记》中也有说明,女口;
  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显缘此涅槃生智用故,或由智
  悲缘证如故。
  缘此虽起悲智二用,体性恒寂,故名涅槃。
  可见,悲智之用,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依缘无住处涅槃所生起,虽恒常起不住二边之用,而用而常寂,体性即无住处涅槃、清净法界。《成唯识论》虽然对大菩提与大涅槃作了区分,认为一为所生得,一为所显得。然而,依体起用,用即显体,体与用本不可分。涅槃着眼于生命境界,菩提着眼于认知智慧。涅槃是菩提之境,菩提是显涅槃之慧,二者体一不二。
  作为所显得的无住处涅槃,也可称作无余涅槃,这是就如来无住处涅槃没有苦依残余而言。此如唯识宗所说:
  若苦依尽,说无余依。
  诸如来于无余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现在前,所余不
  能令现在前。
  谓声闻等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灭尽,菩萨于此涅
  盘界中功德无尽。
  最后来探讨一下无住处涅槃于何处得的问题。据《成唯识论》所说,无住处涅槃应是圣者人究竟佛果位而证得。《成唯识论》卷十说:
  今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此修习位说能
  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后究竟位其相云何?颂曰: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论
  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
  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
  此处即明确指出,人地修习位(十地)菩萨并不能证得大涅槃(无住涅槃),而只是精进修道断障,积累善根功德资粮,为究竟位证无住涅槃作准备。这也可称菩萨修习位,是因位能证得,而没有到果位证得大涅槃。如《成唯识沦》卷九说:“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复次,前六不增减者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法,渐次成熟诸有情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后三不住生死,为无住处涅槃资粮。”关于佛地(究竟位)证大涅槃的说法,《佛地经论》也有明确的说明,如《佛地经论》卷五说:“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亦无住大涅槃界。”
  然而,在唯识宗内部也有主张登地菩萨也可得证无住涅槃的说法。如新罗太贤在《成唯识论学记》中就列举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云亦得无住(作者注:指登地菩萨),自许后胜顺教理故。”从无住处涅槃须依菩提之用而证显来看,这种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