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无住处涅槃须依菩提之用而证显来看,这种观点也不无是处。证显无住处涅槃的菩提智,是指四智心晶(总说为大菩提智)中的平等性智。《成唯识论》认为,平等性智是“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即是说,人见道后即登地后,菩萨即获得平等性智。既得平等性智,自能得见无住处涅槃。这样一来,在唯识宗内部就存在着关于无住处涅槃在何处证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太贤对此二说作了调和,他在《成唯识论学记》中说:“菩萨分证,未名大故。不住二边,说因缘故。”这就是说,登地菩萨虽得平等性智,但由于二障未尽,故只能证得一分真实理境,未得全分真实理境。但菩萨能心无所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可作究竟位证无住涅槃的资粮(“为无住处涅槃资粮”)。这也可以说,登地菩萨能见一分无住处涅槃。而菩萨成佛,即登如来地后,由于二障永尽,所以真如法界全分显现,即成全分无住处大涅槃。这样一来,既可说登地菩萨得无住处涅槃,也可说人如来地得无住处涅槃。前者是就一分无住涅槃说,后者则是就全分无住涅槃说。由此太贤也就调和了关于无住涅槃在何处得两种不同的说法。
  在唯识宗看来,大乘无住处涅槃与小乘无余涅槃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成唯识论》卷十说:
  显依真理无佘涅槃,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
  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
  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这就是说,小乘无余依涅槃界唯有清净真如,在这一点上与大乘圣者所得无住涅槃没有差别。但是,小乘圣者是灰身灭智而人此无余涅槃界,所以不可能悲智双运,穷未来际,做利乐众生的事业。而大乘圣者于无住处涅槃,则能“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所以,小乘无余涅槃与大乘无住涅槃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二者的不同还体现在小乘灰身灭智人无余涅槃,唯有真如法界,是无(主)体之解脱;而大乘菩萨人无住涅槃,则得大牟尼法身,是有(主)体之解脱。《成唯识论》卷九说:“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小乘“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所以是无体之解脱;大乘能得大牟尼法身,含大菩提与大涅槃二转依果,是实有的功德身,所以是有体之解脱。小乘是断世间而得涅槃,大乘则是不断世间而得涅槃。
  唯识宗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再加上真如自性清净涅槃,综合成四种涅槃说。除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概念取自小乘说外,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都是唯识宗首次提出的概念,体现了大乘佛教不离世间得涅槃的思想。而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虽取自小乘佛教,但已经被唯识宗解脱理论吸收和改造,其含义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有余、无余涅槃。就四种涅槃的关系来看,唯识宗显然是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核心,有余、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则是依真如离障施设的果位涅槃,其体性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二。
  第七章  《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学说
  《大般涅槃经》是公元三世纪以后出现的最重要的大乘经典,经本文称佛灭后七百年而有盛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大乘经出现,此即是《大般涅槃经》。从译本及有关的文献来看,《大般涅槃经》全文有二万五千颂,分前后两分。前分四千颂,汉译本由东晋法显和觉贤共译出。后分二万多颂,北凉昙无谶译出。据学者考证,《大般涅槃经》不是一时所出,前后两分主题虽同,解释却有些微出入。前分注重讲如来法身常住,后分则讲一阐提皆有佛性,并着重讲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的融合。这前后两分,共同构成了《大般涅槃经》中完整的涅槃学理论,代表了印度大乘如来藏学的涅槃学说。
  一、如来三德秘密藏
  《大般涅槃经》的主题即是在讨论不可思议的涅槃问题。《寿命品》就记述道:世尊临欲涅槃,众弟子们哀叹痛苦,以为佛将人灭,世间空虚。众弟子劝请佛久住于世,勿般涅槃。而佛却说:“不应请佛久住于世,汝今当观诸佛境界,悉皆无常,诸行性相亦复如是。”并说偈言:“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佛陀必须人灭。但佛陀人灭,是否从此人于永恒的沉寂?这对凡夫众生来说,一直是不可思议、悬而未决的问题。佛说《大般涅槃经》之因缘,即是由此而引起。
  《大般涅槃经》认为,人世间的佛陀人灭并非实灭,而只是方便示现。如来佛有二身,即生身与法身。佛陀入灭,只是生身佛(化佛)灭,而非法身灭。如来法身不生不灭、无有变易。如《如来性品》说:“如来实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于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圣行品》说:“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云何于如来生涅槃想,善男子,如来实是常住不变,不般涅槃。”
  《大般涅槃经》认为,如来法身是不可思议的,它如如常住但又不为人们所知,所以可称之为如来秘密藏。《大般涅槃经》指出,佛说此经的目的,即在于引导众生认识到如来秘密藏,而安住于此人于大般涅槃。《寿命品》说:
  我今当今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
  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
  藏?犹如.·.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
  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得。我亦如
  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
  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
  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秘密藏即如来法身藏,由解脱、法身与般若三法构成。此三法横亦不可,纵亦不可,非纵非横,乃成圆伊。圆伊者即秘密藏,即无穷之深奥,不可思议。得大乘涅槃必具此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若只具其中一德,则不能证得大涅槃。所谓“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可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只有三法圆具,才能得大涅槃。然经中有单说如来即是涅槃,解脱即是涅槃者,这与圆具三德方为涅槃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这是因为,在《大般涅槃经》中,三德是圆具的,任举一德,即含有其他二德。此三德之成,非可分离。法身、般若、般脱原本一体,以其所显之相而有三德,究其实质则仍为一。
  如来三德之间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非“并”),而是以法身为体,般若、解脱为其用。当其未显之时,三德处在潜伏状态(故称“秘密藏”),此时虽只称如来法身,但含具般若、解脱之用,只是未显而已(非“横”)。当其显现之时,则三德一同显现,并不是先有法身,后起般若、解脱之用(非“纵”)。《大般涅槃经》认为,众生只要断除烦恼,见如来三德秘密藏,就能安住于此人于大涅槃。
  以圆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为得涅槃,是《大般涅槃经》的独特之处。小乘佛教以灰身灭智为涅槃,是无体之解脱;而《大般涅槃经》所说具三德之涅槃,则是有体之解脱。《大般涅槃经》举出小乘观如来涅槃说:“如灯灭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亦无方所。”而圆具三德之大涅槃观,则肯定佛陀法身永存,绝非油尽灯灭而虚无。《寿命品》中记载有佛弟子怀疑世尊亦是无常,并举出暗中有树无影以作质疑。如来答暗中亦有树影,只是没有智慧眼者,不能得见,指出“凡夫之人,于佛灭后,说言如来是无常法,亦复如是”。总之,如来法身常住,只是众生未具慧眼不能见之而已。
  在佛教史上,关于佛人涅槃是沦人虚无还是获得永恒不朽的生命,是一个很难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各个佛教派别都依佛陀的说法,把它看作无记的问题,认为这无助于解脱,然而它们实际上也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小乘一切有部就认为,佛灰身灭智后人于唯有法性的无余涅槃,显然就是指舍弃了一切现实生命为涅槃。即使是龙树的中观学,虽然认为证人性空的境界为涅槃,但在佛是否人灭的问题上仍是主张佛化缘已尽,终取人灭。到了《大般涅槃经》,则明确肯定了众生解脱的目标在于获得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