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有。属佛之迹,就本随于所化义,为取彼之国。既云取
  彼,非自造之谓。若自造则无所统。无有众生,何所成就
  哉?
  这就是说,所谓“国土”,是众生无明惑业所造就的生死世间,以秽为性。若其中无秽则谓之净(土)。众生秽土是有,而净土为无。道生在《法华经疏》说:“无秽之净,乃是无土之义。寄土言无,故言净土。无土之净,岂非法身之所托哉?”法身即是指实相本体,称本体为佛法身,是因为一切诸佛皆是以证本体而为佛,本体是一切诸佛之本质。所谓无土之净,就是指诸佛证实相本体,并非别有净土可得,它只是就生死世间翻染为净。就是说,所谓无土之净(佛国),就是当下此岸之土,即众生之土,并非另有所造。众生有惑以现世之土为秽。众生一旦解悟慧觉,现世之土立即转秽为净。土并未改变,转变的只是众生的认识。
  但竺道生并不完全排斥经中佛国净土之说,但认为这只是权教方便法门。道生说:“是以众生见烧而净土不毁,且令人情欣美尚好。若闻净土不毁,则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所谓佛土只是实相本体法身应化之迹,并非实有。而所谓应现之迹,并不是实相本体自身有意造之,而是众生好恶之心取著的结果。如道生说:“菩萨既人此门(作者注:义指解脱门),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好恶在彼,于我岂有异哉?所贵唯应,但叹应生之奇也。”“若化众生似复在此在彼也。在此在彼者,应化之迹耳,非实尔也。”
  竺道生批评净土信仰中离此岸而往生彼岸佛国说:“欲还彼土,迹在舍此之彼,是自济之怀,于菩萨为缚矣。若解脱之者,是其法也。”所谓往生极乐神国之说,实际上执应化之迹为实有,这对菩萨来说也是一种结缚。只有去除实有佛土之想,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竺道生说:“到于彼岸本由正见。人邪见者则不到也。顺在解邪,见理为人也。既人其理,即为彼岸,无复彼岸可到也”这段话非常清楚地表达了道生的基本立场:所谓彼岸佛国,其实就是见实相理体,实相理显即得涅槃而成佛。彼岸佛国并不在此岸之外,在众生悟见实相本体的当下,就能证得彼岸涅槃。这是对生死即涅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对于罗什所传佛有净土之说,竺道生也曾论及。他说:“有今可得而去,居然非实,以明诸佛国土,虽若湛然,安亦空矣。”又说:“诸佛国土者,有佛之国也。举此为言者,良以佛得自在,尚不能以己国为有,况余事乎?亦以是人情所重,故标为悟端也。”这是道生对罗什所传般若学佛有净土说的评价。道生认为,罗什虽说佛有国土,但此国土也是性空不实,诸佛并不以此国土为实有。罗什所说诸佛国土之说,只是导人向善的方便法门。诸佛国土的存在,毋宁说是出于人们宗教情感的需要而安立的一种理想或向往。借用康德哲学的话来说,诸佛国上的存在是出于实践理性(宗教、道德)的需要,只具有信仰的事实,而不具有存在的事实。这是从信仰的角度来讲众生对实相本体的觉悟,“若以为化(教化)方便用之,则不缚矣”。实际上,存在的只是对生死世间本性的当下觉悟而成佛。佛并不是人格化的神,而只是对本体的觉悟者,道生说:“体法为佛,法即佛矣。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在竺道生的言论中,没有出现罗什般若学所说法性生身佛的说法。而法性生身佛正是罗什般若学菩萨修行的佛果,是指具有无限神通自在的神格化的佛。在竺道生看来,佛与众生不二,“当理则是佛,乖则凡夫”,可见,佛只是觉悟实相真理的众生。罗什般若学,虽然也说不离世间而得涅槃,但得佛要舍弃三界结业生身而得佛法性身,成就诸佛净土。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间即涅槃”。而竺道生说众生见本有佛性即能于生死世间当下成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竺道生的实相涅槃说的佛学精神,抛弃了印度佛教中的神学化色彩,而演化出一种具有人本化、世间化色彩的佛教理论,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三、顿悟成佛证得涅槃
  魏晋南北朝佛教,一般都以证体达本为得涅槃。尽管不同的学派对本体的理解不一,但是一般来说都主张顿悟本体而得涅槃。但是对如何证悟以及何时能证本体得涅槃的看法并不一致。由于当时十地经论的传译与流通,所以时人对这一问题往往又结合着十地修习而展开讨沦。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形成小顿悟与大顿悟两种不同的主张。小顿悟主张顿悟于七地(或“住”),而大顿悟则主张顿悟于十地(“住”)。东晋名僧支遁、道安、慧远、僧肇等都主张小顿悟。而竺道生则主张十地大顿悟,属孤明独发,颇为时流所非议,但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主七地顿悟说者(小顿悟)主张,菩萨至七地而顿悟不二之理,但功德未满,尚须进修三位而于十地得究竟法身。同时又主张顿悟与渐修并行。渐修者,即指菩萨在前六地对治烦恼,积功累德,至七地则顿悟全理。自用功言,则须渐教;自全悟言,则称顿悟。顿悟在言积之后,故顿悟不废渐修。
  竺道生对此前诸名僧的“七地顿悟”之说,颇不以为然。慧达《肇论疏》载道生对“顿悟”的理解是:
  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
  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
  这就是说,实相理是一种无限的不可分的终极本体(“理不可分”),对无限之理(宇宙大全),不能分割地去认识,而只能采取一种无分别的直觉智慧(“无二”之“极照”),当下契人无限之理(宇宙大全),所谓“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才能获得对无限之理的体证。
  竺道生认为,“七地顿悟”论者既说七地顿悟全分之理,又说尚须进修八、九、十地三位才能成就法身而证体,这是析悟理与证体为二,它造成的结果就是,七地并非悟全分之理,到十地才体证全分之理。这就是将五分之理做了不恰当地分割,与理不可分义相矛盾。所以,在竺道生看来,“七地顿悟”说,并非真是顿悟义,而仍属渐悟渐修。
  竺道生认为,唯一的理是不可分的,悟理与证体(得涅槃)同一。他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而只有在十地后金刚心位,才能豁然顿悟理之大全。而十地以前修因果报之说,皆如大梦而非真。
  道生十地悟理证体得涅槃的说法来自于《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说凡夫众生不见佛性,十地菩萨见不了了,唯有诸佛才能得见佛性,证得大涅槃。道生既采用此说,主张唯有十地金刚心起而成佛,顿悟实相而得涅槃。而菩萨人七地虽能见诸法性空,但绝未见诸法实相理,故不得涅槃。所以,支、安诸公谓菩萨七地顿悟,统归泥洹之说,显然未是真理。因为,菩萨人七地仍是处在修道位中,并非已达涅槃佛果。执七地顿悟说者,乃是将菩萨道品误认为涅槃佛果。
  此外,道生又从实相涅槃的定义来说明菩萨七地并非真顿悟而得涅槃。他说:“涅槃之体者,涅槃自表无涅槃,同如虚空也。所断烦恼处者,以断处名灭乃所以无灭也,即是常者。无灭之灭即是常乐,不全同虚空矣。”“涅槃之体者”,即是指实相本体,圣者以极慧显了涅槃,但并不取执涅槃相,此可谓“空慧空”,如同虚空。而涅槃之名,乃约断烦恼处而立。烦恼断处即显涅槃,故涅槃是无灭之灭。竺道生认为,唯有佛才彻底断舍烦恼而得涅槃,七地菩萨尚有烦恼微障,故不得涅槃。他说:“唯佛断惑,尔前未断。故佛名为觉,尔前未觉。”从本质上来看,断烦恼与否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断烦恼的目的在于见实相理(或说见佛性)。道生说:“不疑(即肯定)菩萨不了了,乃嫌(即难得)得见(佛性耳)。佛性妙绝,备众善乃见。菩萨住何等法而得见耶?既云得见,以何眼见耶?乃以佛对之耳。”菩萨七地烦恼未尽,故不得顿悟性理而得涅槃。唯有十地佛断尽烦恼见佛性,方是顿悟实相而得涅槃。
  竺道生主张顿悟实相而得涅槃,那么佛是如何实现顿悟的呢?众生获得涅槃的根据又是什么呢?竺道生认为圣者对实相本体的把握,采取的是一种与实相本体冥然为一、不分彼此的神秘的直觉智慧,这称作“极照”、“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