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俄罗斯大地之子-列夫·托尔斯泰评述-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的主人公取那种象征其内在品质的姓名,这一次却打破了常规,让主人公姓托波罗夫 (俄文意思是“斧子”),不是偶然的,它强调说明了这个人物的残酷性。

  那个法庭上担任司祭的神甫,“感到非常骄傲,因为他领过好几万人宣誓,也因为在自己的暮年他还能为教会、祖国和家庭的利益继续出力,他希望能以此给他的家属除了房屋以外还留下三万卢布的有息证券。”

  狱中犯人作礼拜的场面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神甫的祈祷声与囚犯们的镣铐的叮■声响成一片。作家愤怒地指出,监狱的长官和看守们相信这一套,是“因为最高当局和沙皇本人都信奉它”,“祷文的内容主要是祈祷皇帝和皇室康宁福泰的”。而大多数犯人相信这些,则因为它“含有神秘的力量,人借助于这种力量就可以在现世的生活和死后的生活里得到很大的便利。”可见,沙皇政府的暴行有赖于官办教会的支持,而教会只不过是沙皇统治和愚弄人民的一种工具。

  托尔斯泰的艺术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政府和官办教会狼狈为奸的实质,正因为这样,《复活》激怒了政府和教会,小说在发表时,受到图书审查机关的刀砍斧削,全书被删去五百多处,揭露监狱祈祷仪式伪善的两章全被删去,只剩下“礼拜开始了”几个字,作家本人也被东正教至圣宗教院开除了教籍。

  《复活》比作家过去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土地占有制,作品通过聂赫留道夫来观察社会,随着他的足迹,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土地严重不足、歉收、沉重的赋税、经常吃不饱,所有这些都是作为农民固定不变的生活内容出现在聂赫留道夫的面前。他在农村妇女中看到一个“消瘦的女人,毫不费力地抱着一个面无血色、头戴用碎布缝成圆帽的婴孩的那张象老年人一样的小脸上老是露出一种古怪的笑容。”农民所处的卑贱地位使他们肉体上和精神上耗尽了力量,他们的创造力和反抗精神也都衰竭泯灭了,“老百姓正在死亡,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死亡的命运,在他们中间已经形成了适应这种死亡的生活方式——听任儿童夭折,妇女干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所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食物不足。”农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作家明确指出:“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仅有的能够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们夺去了。”“老百姓的全部灾难……在于那些养活他们的土地并不在他们的手里,而在另外的人的手里,那些人凭借土地所有权,依靠老百姓的劳动来生活。”作家并且借聂赫留道夫之口大声疾呼:“土地是不可以成为财产的对象的,它不可以成为买卖的对象,如同水、空气、阳光一样。一切人,对于土地,对于土地给予人们的种种好处都有同等的权力。”

  大规模的土地私人占有制与富人的权力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描写聂赫留道夫庄园的总管对农民难以计数的压迫的场面中显示出来,这种压迫主要不是由主人或管家的性格决定的,而是由于大规模土地私人占有制所造成的生活关系的实质所决定的。聂赫留道夫在莫斯科的平民中间也看到了他在农村农民那里所看到的状况,在流落到城里来的农民中,“在城里过着比农村更要糟的生活,变得更加可怜。他所看到的在地下室的窗户下工作的那些鞋匠,似乎就是这一类人;属于这类人的还有那些消瘦的、脸色苍白的、蓬头散发的洗衣女工,她们裸露着干瘦的胳臂,在敞开的窗户跟前烫衣服,从窗口冒出一股股夹着肥皂气味的热气……”

  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揭示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因为他的批判力量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如同列宁所说:“他对土地私有制的毅然决然的反对,表达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农民群众的心理。”

  此外,《复活》对资本主义在俄国急遽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作了充分的揭露,这样,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种种黑暗现象,统统都被作家描绘在他的作品之中。

  《复活》的重大成就还在于塑造了一个被压迫、被践踏的下层妇女卡秋莎·玛斯洛娃的艺术形象。为塑造玛斯洛娃的形象,托尔斯泰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劳动,我们知道光是卡秋莎·玛斯洛娃出场时的肖像描写,托尔斯泰就写了二十遍以上,这一次次的描写,与其说是作家在字句与分寸感上进行斟酌,还不如说是托尔斯泰在一次次地“端正”对玛斯洛娃的态度,对人民的态度。

  玛斯洛娃在《复活》的整个形象体系中占居主要地位,她的命运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全部情节都以她为轴心,环绕着她而转动,一切场景都与她有关,一切人与事都要透过她那双略微斜睨的、明亮的黑眼睛来观察,来衡量。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的思想感受、性格变化都无不与玛斯洛娃有关,他从法庭上再一次见到玛斯洛娃以后,他也往往以玛斯洛娃的目光去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小说中一切细节都具有玛斯洛娃形象的投影。

  托尔斯泰强调指出玛斯洛娃的不幸完全是聂赫留道夫及俄国社会造成的。她本是一个女奴的私生子,生在牛棚里,只是由于女主人偶然间的恻隐之心,才没有象她母亲的其他孩子一样悲惨地死去,而以“半是婢女,半是养女”的身份在女主人家活了下来。少女时代的玛斯洛娃出落成为一个纯洁、美丽、异常活跃的姑娘,绝对不比《战争与和平》中的贵族少女娜塔莎·罗斯托娃来得逊色。作家对卡秋莎的这段描写无疑是对她的最高评价:“每逢卡秋莎刚刚走进房间里来,或者甚至聂赫留道夫只是远远地看见她的白围裙的时候,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就仿佛都被太阳照亮,一切都变得更有趣,更快活,更有意义,生活也变得更充满欢乐了”。

  十六岁那年,女主人的侄子——年青的大学生聂赫留道夫公爵来姑母家消夏,玛斯洛娃真诚地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玛斯洛娃。但是三年后,已经在上流社会腐败生活的熏陶下堕落了的聂赫留道夫再次路过姑母的庄园时诱奸了她,糟踏了她纯洁的爱情,然后把她抛弃了。从此,玛斯洛娃开始了惨不忍睹的生活。

  当她怀孕后听说聂赫留道夫要乘火车到彼得堡去,知道火车会经过附近的火车站,时间是深夜两点钟,为了和情人见上一面,她在夜晚冒雨赶到车站,由于在漆黑的森林里走迷了路,等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要开了。她一眼就看见聂赫留道夫坐在头等客车窗前打牌,当她举起冻得麻木的手指去敲车窗时,火车已经开动了。她跑步追出车站,拖着怀孕的身子在风雨和泥泞中颤抖、哭泣、甚至想自杀。

  女主人发现玛斯洛娃怀了孕,就把她赶出庄园,撵进豺狼的社会。玛斯洛娃去给人家当女仆,受到的是男主人的追逐、凌辱和女主人的打骂,在那些林务官、警察局长、老作家、长胡子的中学生等人赤裸裸的兽欲面前东躲西藏,最后为生活所迫,身不由己,一步一步落进火坑,开始了那种作家称为“违背上帝和人类戒律的犯罪生活”,那种“这类妇女当中十个倒有九个以痛苦的疾病、未老先衰、过早死亡作为结局的生活”。她在妓院里生活了七年,七年的妓院生活不仅严重地摧残了她的肉体,而且严重地摧残了她的灵魂,她习惯了那种生活,麻木得不再感到羞耻了,遇到痛苦和苦闷的时候,就用吸烟、喝酒来麻醉自己。直到第八年,她被诬告毒死了一个嫖客,坐了六个月监狱之后被法庭草草判处了四年苦役,发配西伯利亚。

  在小说里,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写得象一个病人缓慢而困难地恢复健康一样。聂赫留道夫到监狱去探望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玛斯洛娃给了他一个非常难受的形象,他觉得,在她天性中曾有过的天真活泼的、人性的东西现在几乎都丧失了,在她身上,除了干她那种行当的人所特有的举止和习惯外,很难看出还有别的什么东西。玛斯洛娃也竭力避免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因为这对她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当第二次聂赫留道夫去监狱请她宽恕而提出结婚时,她改变了对造成她的不幸的罪魁祸首的无所谓态度,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了。她恨所有欺凌、残害她的人,尤其恨始乱终弃的聂赫留道夫,她怒斥聂赫留道夫:“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