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归时代-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9月6日离美回华。    
    “幼童出洋”的理想和试验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但愤怒的情绪却埋藏在幼童们的心间,他们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第一批留学计划以失败告终,令世人惋惜。否则,中国科技起步会早数十年。容闳后来说:“我所有的努力都宣告无效,我的救助中国之心也就此而止了。”百日维新失败后他逃往香港,转至美国而终老。    
    尽管“幼童出洋”夭折了,但后来还是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晚清外交家、民初交通总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张广仁等优秀人才。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弥足珍贵。”


百年留学潮新中国总理和元帅的摇篮

    第二代留学生的著名,有很多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型政党在中国的建立,他们主要留学法国、俄国、日本,特别是勤工俭学这一批。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1881~1973,1902年留法)、蔡元培(1868~1940,1907年留德)、吴稚晖(1865~1953,1901年留日)、汪精卫(1883~1944,1903年留日)等人激奋于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在河北高阳县办“留法工艺学校”,为贫寒子弟留法做准备。李石曾还组建“法华教育会”,与法社会各界建立联系,为留法创造半工半读条件。到1916年已接待100多人,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延续了20多年,为以后中国的政治、科技、文化、艺术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2004年6月,我参加了欧美同学会在巴黎举办的“21世纪中国留学人员与中外交流”研讨会。会上,还举办了留法学生图书展,其中老一辈的赴法勤工俭学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中国驻法前大使,现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曾说过,中国近代在海外的留学生中,在法国的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百年留学潮哈金森学徒与油印博士

    在当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邓小平是这批留学生中涌现出的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领导人。1920年,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83名川东子弟,告别家乡,乘船离开了重庆。邓小平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9月11日,他们在上海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10月19日,“盎特莱蓬”号在历经39天的海上航行后,终于到达了法国南部城市马赛。    
    到法国不久,邓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邓绍圣一起来到了位于法国西部的巴约中学补习法语。对于只有15000人的巴约来说,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中国学生,在当时的确成了新闻。邓小平在这里只读了5个月的书。    
    1921年3月13日,在巴约中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离开了学校。他们来到了法国南部重工业城市克鲁梭,在一个名叫施奈德的钢铁厂里,17岁的邓小平当上了一名轧钢工,工卡里记载,他的报酬是每天6。6个法郎。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上学了。不久,他辞去了这份工作,离开克鲁梭来到了巴黎。1922年2月,邓小平在夏莱特市的哈金森橡胶厂勤工俭学。在这里他结识了汪泽楷、王若飞、郑超麟等一批当时的先进青年。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诞生。不久,邓小平加入了旅欧少年共产党,成为一名青年团员。第二年3月,他离开了哈金森。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信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历程。    
    1923年夏天,邓小平加入了旅欧青年团领导机关的工作,成为《赤光》杂志的一名编辑,周恩来就是他的直接领导。邓小平在同志们中间赢得了“油印博士”的称号。1924年7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20岁的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的书记局,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6月,他直接参加组织了为支援国内五卅运动而举行的法国华人示威活动,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法国警方的档案里。此时他的公开身分是雷诺汽车制造厂的一名钳工。    
    1926年1月8日以后,法国警方的档案再也没有邓小平在巴黎的记载了。邓小平走了,他结束了在法国5年多的生活,在警方采取行动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另外19名同志一起去了莫斯科。


百年留学潮蒋介石亲派李政道留美学造原子弹

    抗战期间,留学人数锐减,从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当时政府制定了《自费留学生派遣办法》,为大批学生和学者到西方学习和工作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李政道(物理)、朱光亚(物理)、唐傲庆(化学)、孙本旺(1913~1984,数学)、张瑞马先(化学)等5人是蒋介石亲自决定选派的。1946年蒋介石找吴大猷、曾昭伦和华罗庚问为什么中国不能造原子弹。答曰,中国缺少人才。蒋委托3位科学家立即选派并护送一批最优秀青年去美学习,回来造原子弹。5人于1946年9月从上海起程去美国。美国政府以原子技术对外国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吴大猷和华罗庚不得不宣布解散,请各位自寻出路'10'。    
    据原高教部统计'11',到1950年滞留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有5000多人。其中美国3500人,日本1200人,英国443人,法国197人,德国50人,丹麦和加拿大各20人等等,大多数是抗战前后出国留学或工作的。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学子们回国工作。1949~1954年经过坎坷挫折和艰苦不绕的斗争而回到祖国的1424人,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迫使美国停止扣留而回到祖国的。他们为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百年留学潮毛泽东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与中国历史上历次留学运动不同的是,新中国派遣留学生计划与国家工业建设计划密切结合。1949年初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1950年35名,1951年381名,1952年231名,1953年675名,1954年1518名,1955年2093名,1956年2401名。1957~1960年每年减少至400~500名。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派出人数进一步减少,1964年以后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改向西方各国。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    
    除前述教育部门派出的以外,还有50年代军委系统派出的军事留学生800人,共青团中央派出138人。为执行各项苏、欧援建计划,“一五”期间由工业部门独立派出7800人去苏联、东欧工厂、矿山对口实习工艺技术和管理,其中管理人员609人,工程技术人员4876人,工人2291人,其他4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