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途-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希望我们能再会    
    ……    
    


第四部分看见思想的颜色(1)

    2003年9月至12月,本书主人公林鹤鸣并没有写任何小说,只是留下如下几段文字。让我们一一过目——    
    关键是转变观念     
    ——大学生就业、创业之我见     
    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马路天使”,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正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高校扩招及多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兴起,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以往“毕业即就业”的情形不复存在;相反的,“毕业即失业”已成为相当数量大学生的心头之痛。     
    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不难发觉这样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我国国情来看,在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处于扼杀或萌芽状态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教育确实是一种“精英教育”,确实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大学深造,成为一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手端“铁饭碗”的“天之骄子”。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教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生”已不再是一个带有羡慕、崇拜色彩的名词。当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大学生所占总人口数的比率还是极低的;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相对于我国当前工作岗位的需求状况,大学生在总求职者中的比率还是蔚为壮观的,所以“大学生”这一身份对就业而言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更何况学历只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一个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那些持有“我是大学生所以我应该得到怎样怎样的工作”观点的人应该及早端正这一认识。     
    或许有人会说,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只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所折射出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纵向状态,而从相同时期类比不同高校的情况来看,“精英教育”仍然存在。这是事实。我们也不否认重点院校相对非重点院校,北大、清华相对某个地区级大学,前者的毕业生较之后者在就业中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这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崇尚个性与创新精神的现代社会,对就业者素质、能力的要求已提高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最主要的是看你这个人怎样,而不是看你的毕业院校如何,相信这是任何一个富有理性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准则。前段时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博士卖肉”一事,从某一个侧面就暴露出我们还有很多人始终认为北大博士不应该甚至不能卖肉,有的还冠之以“应该在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个博士应做的更大贡献”的理由。其实这就是一种谬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乐意干什么,并能从其中获得乐趣,同时又为社会创造价值,那就是他合适的工作。对一个求职者来说,不管他是哈佛、剑桥的博士也好,还是一个普通院校的大专生也好,没有谁规定他必须做什么,而在于他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事实上,一些高职、民办院校在就业方面已经笨鸟先飞。这些学校利用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充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专业甚至创立新兴专业,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所以,“精英教育”不等于“100%就业教育”,认为“我是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所以我应该得到怎样怎样的工作”的人,其观点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前面提到了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修养,这里再详述一下。首先我并不认为大学生是为了以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才关注自身修养。无论作为自然人还是社会人,都应当注重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个穷其一生的话题。你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你的言行举止将对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同时,你也要顾及周围人群对你的评价和看法,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自己所幻想的“乌托邦”中,为此你也应该注重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尊敬值得爱戴的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立意义上的“人”。而“修养”又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格、思想道德、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与受教育背景的特殊性,“修养”就赋予了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内容。尤其我们80年代出生的人的成长环境中,影像化(Visual)、虚拟化(Virtual)和数字化(Digital)的特点十足,使得我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较之前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远离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浪潮的冲击,欣喜、忧虑、兴奋、彷徨,这是我们面对特殊成长环境的心理反应。而我们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积累的经验、培养的能力,诸如此类,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近期热销的一本书——沃伦·本尼斯的《极克与怪杰》,其中重点提到了一个词:赤子态(Neoteny)。沃尔特·迪斯尼描述过他的所谓“赤子态”——和我在一起工作的人说我有一种孩子般的天真和不做作,我还是以“未受污染的新鲜感”来看这个世界的。《极客与怪杰》认为,这种“未受污染的新鲜感”的能力,正是成功者和芸芸众生之间的差别,也鲜明地区分了任何时代中快乐的参与者与习惯性的失望与不满者。抛开其他不说,单从我们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讲,相比其他社会成员,我们是最应该具备这种“未受污染的新鲜感”的。这也是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开拓创新、破除陈规,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冒险的动力来源。可惜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丧失这种“赤子态”,身心过早地融入了校园外的环境,使得“看破红尘”、忧心忡忡,因而缺乏激情。这对以后的就业、创业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精神损失。


第四部分看见思想的颜色(2)

    当然,我也不赞同大学毕业就一定要到工作岗位上就业。毕业了就去就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果真如此么?如果这是定理,那么就业前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么?这种“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人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可以在很多事情方面得以体现,而不单是找一个好工作。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可最后还是要面临另一个“毕业”。毕业之后你可以就业,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你也可以创业,用自己的聪敏才智给自己打造一个更为个性化的空间。而实际上后者需要更高的能力水平,就像那几个众所周知的门户网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打造出的。那种“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创业的实质,只是穷途末路的选择。创业,也并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壮举,你当一个农民也是创业,问题在于你能否种出与众不同的田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决定一切。大学生其实就是一个受集中教育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的结合。他们有创造精神,有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否能显示并作用到实际中,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我想以西南交大那三个开汤锅连锁店的硕士的话作结:不管是一名硕士还是博士, 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创造出财富,才算是人才;就像一把刀子,没产生作用的时候,就只是一块铁。    
    以上这篇像演讲稿之类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据我们对林鹤鸣的了解,他不喜欢集体活动,应该不可能去参加某场演讲比赛。那么,这是他写的一篇论文么?也不太像。或者是他随性写下的练笔文字?更不像。谁会去拿这么一个“就业与创业”的主题去练笔呢?    
    另外,“身心过早地融入了校园外的环境”,这是他的自我批评么?    
    好了,暂且不去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影评——    
         
    男男女女分分合合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情与义的交融    
         
    这部电影好像没有正版发行过,所以有必要做一下剧情介绍:知青罗明(陈坤饰)和马剑铃(刘烨饰)上山下乡来到湘西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乡下贫乏的生活使他们逐渐感到厌倦,他们生活中惟一的乐趣便是偷看箱子里的禁书——巴尔扎克的小说。一天,他们与村子里的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