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1唯识三十论讲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为概括之辞,一切种者,谓世出世间诸法之种种不同,其性质皆决定于种种不同之种子,藏识中能发生一切法之功能力用,即谓之一切法之种子。此明其因相也。 


  以上阿赖耶、异熟、一切种,皆为第八识之异名。然尚有「阿陀那」、「庵摩罗」等各种名目,各名目意义,亦各广狭不同:── 
图片

       │众 生 位│三乘圣位│佛    位│
       │异    熟│        │        │
       │阿 赖 耶│异    熟│庵 摩 罗│

   


  阿陀那、一切种,则通众生三乘圣及佛位。阿赖耶,在众生位有,三乘圣位─ ─阿罗汉、辟支佛及八地上菩萨──已舍矣。异熟,众生位、三乘圣位俱有,佛位已舍矣;此时即名为庵摩罗识。 


  不可知者,谓此识所缘之五净色根,及诸种子甚微细;又所缘之外器世间,广 'P662' 难测量。而其能缘行相,亦极幽妙。执受处,此为所缘境。第八识有三种境界,即根身、器界、种子。而根身与种子为其执受,器界即处。又执受各有二义:── 
图片

            ┌摄为自体
          执┤
            └持令不坏────种子器界
            ┌领以为境
          受┤                根身
            └令生觉受

   


  了、谓此识以微细了知为行相。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此言其相应心所法,心所法即心之属性也。触,谓根、境、识三者相和合变异而生。作意,谓警动心中之种子而起现行。受,谓领纳顺境、违境、俱非境之乐受、苦受、舍受。想、谓心上所起之分齐相,即种种名言所依之而立。思、谓心上所起之行为力,即种种事业所由之而成。相应,有非一非异义,非一者,各有体相业用之不同;非异者,谓所缘之事同,与其性同─ 'P663' ─如八识为无记,心所法亦为无记──且起灭同时,行动一致。此皆就凡夫位上而言,若佛位则八识平等,惟有二十一种心所相应,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也。 


  唯舍受,此言第八识唯有舍受,无苦、乐故。无记,有有覆、无覆二种。无记者,不能以善恶记定之也。覆,即覆障,第八识因无覆故,能藏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此亦就凡圣位言,佛位惟是善故。触等亦如是,此言第八识之相应心所,亦为无覆无记也。 


  恒转如暴流者,恒则非断,转则非常;恒故因果相续,转故因果变异。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相对立言,喻如暴流。盖谓第八识自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亦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阿罗汉,此言无生,烦恼不生名阿罗汉。舍,指初阿赖耶;异熟则至最后舍故。阿赖耶之我爱执藏过失最重,此位究竟尽也。三乘之声闻乘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阿罗汉,舍阿赖 'P664' 耶之名。又如来位中并舍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末那,梵语,此云意。但与第六识名同义不同:六识名意,依意之识,依主立名──即依第七得名。如舍利弗依母得名,然舍利弗与其母固非一人。七识名意,即意即识,持业立名──即自体之功能上得名。故二者同名而异体也。意,即恒审思量,此第七识,恒审思量业用胜余七种识故。 


  彼,指阿赖耶识。转,谓变现生起。谓第七识以现行之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以阿赖耶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为种子依。盖七八二识无始以来,同为恒常无间,互相为依。即第八识以第七识为俱有依,而第七识以第八识为俱有依。又七识依八识之自体分而转变生起。缘,谓缘虑。彼,亦指阿赖耶,但专指阿赖耶之见分。第七 'P665' 识所依之根,所缘之境,虽皆为第八识,但其缘为内我之专一境,非第八识之相分,不专一故;亦非第八识之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唯第八识自证知故。 


  思量为性相者,思有令心造作之业用,量有决定判断之智能。性谓体性,相,谓行相。第七识恒审思量,恒无间断,审无犹疑。所思量者,唯取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体性如是,行相亦如是。又八识有思无慧,故恒而不审;六识有思有慧,但忽起忽灭,故审而不恒;前五识有间断、无分别,故不恒不审;惟第七识恒审思量,胜余七识。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烦、谓烦躁扰动,恼、谓恼乱身心。痴、即无明。见、即妄执。慢、即倨傲。爱,即贪着。我,包括人我法我而言。人我即执我为实在,法我即执法为实在。此我字,较上言──我法──之我字义更广。无明者,不明心之实相,因之生妄见─ ─即我见。见者,执也,见解固定之意。由妄见,即有倨傲高举;由有倨傲高举, 'P666' 即生贪着,是故我执即烦恼之根本,亦可谓根本烦恼,即异生性。又爱即贪着,贪着与瞋相反,末那具我爱,故不具瞋心所。见即执着,执着与疑相反,末那具我见,故不具疑心所。此六根本烦恼中所以祇具四也。又第七识与第六识,俱有人法二我执,而根本则在第七识。众生有智愚、贤不肖之不同,即缘痴、见、慢、爱轻重多寡之有异;且染污清净,唯视七识之所转也。其余相应之心所,则有触等五遍行,因其遍与八识心王相应故。有别境之慧,因七识能审故;及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八种大随烦恼,因大随遍诸染污心故。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第七识,有四种烦恼常俱,故为有覆。其自体染污,不能谓之为善;亦不能谓之为恶,故为无记。以其现行染法所依之识,极微细故,无强计度,任运转故。第七识,随阿赖耶识所生何界,即于何界系缚,以其念念执阿赖耶为我故也。此即根本无明,无始以来迷惑真性,随生界地,依托藏识不相舍离。此第七识,恒审思量 'P667' ,妄执有我,至无生之阿罗汉位,方得永断;灭定位中伏现行,此识暂伏;出世道中初转智,此识亦暂伏。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言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也。六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各识皆依主立名,如眼识以依眼根而发识,耳识以依耳根而发识等。境,即六尘境界,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各有自分境界,亦各了别自分境界,如眼识不能了声尘,耳识不能了香尘等。因六识同以能了别之功能胜,故总名了别境识。亦有名六识为色识,声识,乃至法识等者,此为依士释。依根名识,根为八识所变相分,胜故为依主;依尘名识,尘为六识自变相分,劣故为依士。又其体性、行相,皆为能了别尘境。善、不善、俱非者,俱、指善、与不善。俱非,即无记。六识通于善、不善、俱非三性。当其与善心所相应而起即为善,与不善心所相 'P668' 应而起即为不善,与俱非即为无记。但第六识最强而有力,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五识随从第六识之善与不善或无记而造业,故能使前五识有三性者力在六识。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此者,统六识言。遍行,谓遍行一切心王,遍行一切界地,遍行一切性。别境,谓特别境界。善,谓能为现在将来自他顺益者。顺、即与本性如来藏相顺,益、即开显本性如来藏。善有无漏、有漏之别,众生因七识执我,所为善业亦带有染污,谓之有漏善。至破我执后,本地清净,则谓之无漏善。烦恼,谓烦躁扰动、恼乱身心。随烦恼,谓随根本烦恼而有。不定,谓不定三性。又、随烦恼有小、中、大三种。小随烦恼,谓忿以下十个,业力最猛,通恶性不通无记性,力强而狭,故名小随。中随烦恼,谓无惭、无愧,不通无记。自类相通,比小随较广,故名中随。大随烦恼,谓通恶及无记性,且恒与根本烦恼相应,故名大随。 


  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