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帕邦卡·巅千·宁波在《掌中解脱》中举例如下:有四个人向度母诵赞。第一个人
发愿成佛,以利益其他众生。第二个人发愿自求解脱。第三人企求来世的安乐。
第四个人只求现世之乐。

第一个人的祈愿,成为成佛的因。第二个人的行为,不构成成佛的因,因为是出
于自求解脱的动机。他仅是造解脱的因,也就是超生死轮回;这不是成佛的因,
成佛是消除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证悟的心境。

第三个人的赞颂,既不是成佛、也不是解脱的肇因。因为他行为的动机仅是为了
获得来世安乐,所以就成为转生天人,获得轮回乐的因。

前三个人的赞颂都是圣法。但是第四个人的赞颂,就不是圣法,而是世俗法。因
为是出于俗虑,贪著现世,是不善的发心。我前面提到,出于俗虑的行为,都是
恶行,会导致堕入地狱、饿鬼及畜生道。即使赞文本身是佛法,那人的行为并不
是圣法。

帕邦卡·巅千·宁波举这个赞颂的例子,以澄清常见的错误。人们往往以为,只要
所作所为和佛法有关─课诵、读经、禅修等,行为本身就自然成为佛法,大家很
容易这么认为。

如果出于俗虑的赞颂可以带来成功,成为乐因,那么抢银行也可以是乐因。抢银
行可以使人致富,生活舒适。这么说,偷盗真的是造乐因吗?这两个例子有些相
似。如果出于爱惜自我、贪、嗔或其他烦恼而从事偷盗的恶行是乐因,那么恶行
就能够带来安乐。这样的妄见,很自然会随之生起。

不是出于俗虑,而是对治俗虑的行为,才称得上是佛法。从早到晚,不管做什么
事,行住坐卧,只要是为了对治烦恼,都是佛法。反之,出于俗虑、贪恋现世的
作为,就是世俗法或恶行,不是圣法。

就像大菩萨寂天在《入菩萨行》中所说:

众生虽然希冀获得安乐,消除苦难,但是由于不了解心的奥秘─佛法的无上义,
因此毫无意义地漂泊轮回。

在此,“心的奥秘”不是指高深的悟境,诸如净光、幻身或双运,不是在谈很复
杂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心的奥秘”解释为不同层次的发心。这首偈颂强调观
照、防护自心,与保持善念的重要性,因为苦乐都系于自己的心、自己的善念与
恶念。某一种想法造乐因,另一种想法带来苦难。每一件事─从日常的问题和六
道的苦难,乃至解脱、成佛,都在乎我们的居心和见地。

你可能没有觉察到心的奥秘,亦即一切苦乐来自你自己的心,也就是你的见地和
态度。

懂得这个奥秘,你就能够消除妄见。妄见会制造问题,导致来世所有苦难,以及
成佛的一切障碍。有了正见,你想要获得任何快乐,都能够如愿以偿。


二个乞丐

《启开佛法之门》中还有一段引文说:

从事佛法活动之前,心的作用(指发心)至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抱持恶意谈话、
做事,后果就会是受苦,就像头被轮子辗断的例子。反之,如果用平和的心说
话、做事,就会得到安乐,就好比树荫移动的例子。

这是说,基于三毒之心的所作所为都会受苦。上述的例子和以下宋仁波切说的故
事有关。两个乞丐分别向一个寺院乞讨食物。其中一位傍晚的时候去,正好僧众
禁食,就得不到任何食物。而另一位乞丐去的正是时候,僧众正在吃中饭,所以
得到很多食物。

没有讨到食物的乞丐非常生气,就说:“但愿我能够砍掉所有僧众的头,看著它
们掉在地上!”说完不久,当他躺在路旁,有一辆马车经过,其中一个车轮辗断
他的头。

另一个乞丐得到很多食物,十分高兴。他很感激僧众,就说:“但愿我能够以天
人的甘露,供养僧众!”这个愿望在他的心中滋生很大的功德。之后,他到公园
的一棵树下躺著,当天就留在那里,而树荫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身体。那时当地
人正在找一个具有特殊功德的人当他们的国王,见到乞丐一直被树荫遮蔽,就请
他当领袖。

有三种业,依其成熟的时间而异:有些是你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或者你今生造
业,下一世受报;还有,你今生造业,好几世以后才受报。即使上述的那个乞丐
不是真的供养甘露给僧众,但由于僧伽持守很多戒律,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受供对
象,光是动念供养他们甘露,就累积很大的功德。因此,当生就受用果报。


菩萨船长

还有其他的故事。一般来说,杀生是恶业,不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曾
杀过一个人。当时他是船长,载了五百位商人,其中一人打算把其他人全都杀
掉。船长得知这件事,想到这个人的计谋如果得逞,会堕地狱受苦好多劫,因此
对他油然生起无限的悲心。他想:“我要代他下地狱。我要在他有机会杀其他人
之前,就把他杀掉。即使造杀他的业,势必会下地狱,我还是要这么做。”就这
样,船长出于无限的悲心,杀了那个商人。

然而,由于大悲的发心,这个杀业不但不构成恶业,反而变成累积功德的特殊方
便,使他滞留轮回的时间缩短了十万劫。教典在此说得很清楚,这个行为不构成
恶业,不过这一点有时候有争议。有些人很难接受出于悲心的杀生是善行。他们
辩称,发心虽然良善,行为本身却是恶的,所以菩萨船长理应为此受一些恶报。
有些格西可能基于声闻乘的教义而这样地论辩。但是在波罗密多乘的教典中,这
方面讲得非常清楚,船长的行为不是恶业。

依声闻乘的教义,三种身业(杀、盗、淫)和四种语业(妄语、两舌、绮语、恶
口)一定是恶行。声闻乘强调行为本身胜过发心,因此不容许这些行为。但是在
波罗密多乘,如果佛陀肯定这种行为一定能带给众生很大的利益,便容许这些行
为,因为这不会危害到菩萨的心性发展。他的行为,不但不构成成就佛果的障
碍,反而会促使菩萨迅速地成佛。总之,如果这种行为有大利、尤其是并无弊
害,佛陀就容许它。

声闻乘是波罗密多乘的基础,可是声闻乘不谈菩提心。波罗密多乘揭示的菩提
心,足以转恶业为善行。在心性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把非善非恶的心,转化为
善心,然后发菩提道心,并逐渐加以发展,过了一段时间,你会进步到甚至足以
转恶为善。菩提心使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地步。

在《掌中解脱》中,帕邦卡·巅千·宁波解说船长的杀业“累积了很大的功德”;
而在这部论典中更进一步阐明:“这个杀业不但不是恶业,反而是圆满功德等等
的特殊善巧方便。”其他许多教法都同意这一论点,而即使从世俗的观点来谈,
它也言之成理。

这部论典还说:

“如果布施饮食是为了戏弄别人或找麻烦,会招致不幸而非幸福。”

换句话说,你布施饮食给别人的动机,是要伤害他们、制造麻烦。在此,即使行
为看起来很好,因为发心不善,后果实际上是恶报──今生的不幸与来世受苦。
这和菩萨船长的例子正好相反,船长的杀人行为并非恶业,反而是累积功德之
道。

论典接著说:

“本著虔诚、恭敬、悲心等善心布施,自他双方皆大欢喜。这样的大欢喜也是肇
自布施的行为。可见,一切都系于心念。苦、乐,善、恶业:一切都和不同的心
念有关。”

换句话,一切都和你自己的态度、思考方式和动机有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
第的教说中说过,除了某些例外的行为,任何行为除非是依三主要道发心,否则
都会成为轮回的肇因,也就是苦因。那些不论发心如何的例外行为指的是与佛、
法、僧等神圣的对象有关的行为。供养这些神圣的对象,即使是出于世俗的发
心,也会得到好的果报。

有一部经典说:“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意思是说,心是世界的制造者或
创造者。例如,一切的幸福都导自善行。一切美好的际遇──天或人的报身、好
的处所、令人喜欢的感官对象──都依善心而生。一个人只要修了菩提心,就能
够成就大乘道、密续、乃至成佛。这些成就都出于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先导。

所有的苦都导自恶心。一切不好的际遇─苦趣众生的报身、恶道─都依恶心而
生。一切都来自心,而心是无形的。经上又说:“心不见心。”我想这是说,由
于心无色、无形,我们不能像看见、感受到身体或其他境相那样的看见或感受到
心的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