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客气的说,连那些国会议员们都不清楚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便阿斯奎斯首相不断的在国会里强调中国的重要性时,议席里都会传来一阵以为他在说脱口秀一般的大笑声。

即便中国陆军在此前的1911年打赢了日本陆军,只用二十万陆军就遏制了35个奥匈帝国陆军步兵师的进攻,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战争潜力,还是协约国目前最主要的军火工业供应国。

在协约国部队所使用的枪械中,1/4的步枪、1/3的机枪和冲锋枪、1/5的炸药和手雷、1/3的炮弹子弹、1/10的火炮和迫击炮。以及超过1/2的橡胶制品、防毒面具、帐篷、钢盔都来自中国,廉价的物资使得协约国的军费比预期的都要低出30%。

即便在1916年,中国的工业总规模也还只是美国的1/7左右,但在军工业和相关联的基础矿业领域中,在《协约国互保险条约》的扶持下,中国相比美国实际上存在着更多的优势。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军工业领域就是美国和英法向中国销售机械设备,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国和中国自身供应大量的原材料,在中国生产加工成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

假如这些物资都从美国购买,包括英法在内的协约国所要支付的都是各国岌岌可危的黄金储备,而不是国债,虽然中国的产品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确实是除了产能和廉价之外再无优点可言,但在这种战争时期的快速消耗阶段,产能和廉价才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

索姆河战役让英法联军遭受重创,普遍意义上的欧洲厌战情绪正在蔓延,情势逼迫英法战时内阁都无法将问题久久的拖延下去。

1916年10月,法国总理白里安抵达北京,同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唐绍仪举行会谈,和英国陆军大臣劳合。乔治爵士一起代表英法和帝国签署了《中东密约》,即英法支持中国自伊朗出兵进攻奥斯曼帝国,以分担俄国在两线作战中的压力,在逼迫奥斯曼帝国退战后,帝国继续转移到巴尔干地区,联合意大利和其他协约国进攻奥匈帝国陆军,迫使奥匈帝国退出战争,实现三面合围德国的战略。

根据这一密约,英法承认中华帝国在中东占领区拥有继续驻兵和保护权,英国将在战争结束之前归还香港,承认帝国对xīzàng拥有领土主权。

但在这一协议中,英国并未同意帝国提出的中印、中缅的划界线协议,也不承认廖内群岛归中国所有,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战后的中英关系绝对不会很顺利,两国之间的争议要远远大于合作。

和大英帝国一贯的牛气、傲慢不同,法国更加重视中法同盟关系的延续和稳定性,在签署《中英法三国中东密约》之外,继续和中华帝国签署了《中南半岛和平协约》,将老挝和柬埔寨的保护权归还给中华帝国,而帝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永久保护权”,并承诺在战后将德国在西非的殖民地“和平友好”的转交给法国保护。

法国当然也是一个坑爹货,它将老挝和柬埔寨的保护权分给中华帝国,等于是进一步激化了中华帝国和英国在中南半岛的竞争态势,可即便是一个法国陷阱,中国也必须吃下去。

中法两国其实在这个时候都很清楚,法国在战争中的损伤太大,别说现在还没有看到战争的胜利,即便胜利之后也是惨胜,法国将会有长达几十年的恢复期,英国将成为欧洲的唯一强者,并继续保持对亚洲和非洲的控制力。

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战争之间,还是在战后,中法都必须保持更为紧密的合作,至于万一大家都战败了,那就一起喝凉水坐看德国霸占欧洲和亚非吧,中国若是不继续出兵,以后或许还能和德国一起混个盟友关系,一旦继续增兵,那就只能是往死里打了。

虽然以英国人的信用程度,特别是参考英国戏耍意大利的例子,宋彪并不觉得这份《中东密约》就有多少意义,但他还是愿意以此为基础实施新的计划,正式向伊朗派遣部队,着手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和备战,争取在明年3月之前对奥斯曼帝国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其实中国在这个时期还是很难的,政治和外交上根本没有大国的地位,军事上也没有这种地位,除了法国是迫不得已要和中国联合外,其他各国,包括俄国都不承认你中国有何等实力可言,甚至连日本都看不起中国。

归根结底还是海军和长期的历史歧视问题,话说这种歧视也确实是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期才真的被打破,就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破,只能说是让别国承认中国站起来了而已,至于中国站起来之后还是篮球场上的1。5米小个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不仅是欧美世界对中国的歧视,也是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对整个泛亚种族的歧视,如果不是希特勒让世界意识到这种人种歧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以至于欧美有所反省,这种歧视至少还会持续几百年之久。

如果想要打破这种惯性,很简单,就像解放军挑战美军一样,找一个世界公认的强国打一架,哪怕全身流血也要站着死。

强权即公理。

国家的地位永远都是打出来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第214章对决奥匈

国家的地位是靠军队打出来的,但也要找个合适的对手,硬撑汉子被二战后的美军拍的满脸是血的事,帝国皇帝宋彪还是不愿意做的,在摸透了奥匈帝国的作战水平后,他决定用奥匈帝国作为中国陆军的标杆。

不管怎么说,奥匈帝国也算是世界上的陆军强国之一,其声望和地位完胜日本陆军很多。

按照宋彪的规划,就算是一直到一战结束,他也不会强悍的去找德军挑战,除非美国不出兵,为了最终的胜利必须这么干,如果美国出兵,打完奥匈帝国就算是中华帝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留着更大的后劲打苏俄时再用。

奥匈帝国也真的不弱,海陆两军都是很强的,否则德国不会因为有一个奥匈帝国盟友就敢于挑战英法俄三国。

在和英法达成协议之前,帝国中央军部就提前成立了中东参谋局,统管作战准备工作,并且向伊朗输运了两个工兵团从事基础建设工作,随后从1916年的11月份开始,重新整编总计2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炮兵师、3个辎重旅和75个新编团的帝国中东远征军正式向伊朗转移。

军马的运输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从大陆上横冲过去的难度也大,最后就改为在伊朗等地直接购置新马,但这就意味骑兵师至少有三个月以上的调整适应和战马训练期。

为了尽可能减少马匹的跨海运输,所有的火炮都临时调整为车辆牵引。仅有的两个实验性的改编使用货车的辎重旅都被调遣过去。

帝国很有创造性的将四轮农用拖拉机改变为一种运输工具,早期主要是从美国进口汽油机,后来自己仿制,虽然这种拖拉机的速度逊色于法国在战争中使用的汽车,但是输运效率更大,并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路面情况。

为此,帝国将部分75mm、88mm、105mm的火炮都改成了四轮车的牵引方式。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但从总体的吨位数量而言,比喂马要更为节省辎重的运输量。并且拥有更好的速度和完全不用停止的行军速度。

由于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较为艰难,这使得远东汽车总公司从诞生之初就只能将希望都寄托在货车和军用车辆上,直到1914年之前。远东汽车总公司超过90%的合同还是来自于中央军部。

在技术上,中国汽车工业也大体是照搬了美国和德法的技术,主要车型基本是从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直接照搬,甚至连生产管理也是照搬福特制度,生产技术上并无明显的差距,此时的汽油机、柴油机都是很笨重的,粗笨极了,技术含量并不高,至少远不如蒸汽轮机和炮膛的制造加工那么高精端。

为了适应军事需求,远东汽车总公司生产的这些货车、卡车相比通用等公司的原型车更皮实笨重。马力也更大一些。

由于近两年的产能主要保障了英法和协约**事需求,加上现阶段的军用车辆还有诸多不足,以及国内军马数量的充足和国内石油产量的低水平,帝国中央军部也没有全面列装,此番为了保障在中东的作战需求。几乎将帝**部所有的军用车辆都输送到伊朗。

1917年2月上旬,帝国中东远征军及司令部正式在伊朗阿瓦士城组建,宋彪也于同一时期使用宋晔的代名,以一等参谋官的身份和段祺瑞等人一起抵达中东军部。

抵达阿瓦士城后,宋彪隐秘而低调的很少外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参谋部内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