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抵达阿瓦士城后,宋彪隐秘而低调的很少外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参谋部内调度各军。因为他的存在,中东远征军的整体指挥和调度都非常之顺利。

此番已经真是帝国精锐尽出,帝国11个精锐整编师中,除了在塞尔维亚的第三、第十步兵师和继续留守在国内第五、第六、第二十步兵师外,其余五个整编都已经抵达伊朗,最为精锐的第一、第二、第四步兵师在1月份上旬就先行一步抵达。

帝国第五骑兵师和新增编的第六骑兵师在1月下旬抵达,由于大量使用伊朗王国本地军马,两个骑兵师想要迅速参与作战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帝国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兵旅在扩编为师级作战单位后,也将在3月下旬之前抵达,比这三个师早一步抵达的则是新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炮兵团,新编团中编制较早的第三十三至第六十团都已经和主力部队一起抵达,后续四十多个新编团则将在1917年10月之前逐步抵达。

按照宋彪和中央军部所做的规划,帝国陆军最终将在中东战场和巴尔干战场投入130万兵力,除了此前在塞尔维亚地区的二十余万陆军外,其余一百万的兵力也会在1917年10月之前陆续抵达。

除此之外,帝国在和伊朗协商后,将会按照合适的薪水在本地招募二十万名民兵,负责后勤补充运输工作,以及其他的杂项事务,击败奥斯曼帝国后,帝国将预计在中东继续招募三十万名民兵。

既然决定全面开战,那就肯定不能吝啬于军费开支,一切都当以追求战胜为唯一的目标。

总体印象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相信奥匈帝国即便不够强,但也绝对不弱,比如说意大利就一直没有打过奥匈帝国,但在陈其采和马尔托斯等人的报告中,对奥匈帝国的评价还是很低的。

奥匈帝国此时仍然能保持在两百万的陆军兵力,特别是接近90个团的炮兵部队规模很惊人,以至于宋彪不得不将中央军部最为精锐的五个炮兵旅都带过来。

在1916年的上半年,帝国各炮兵旅就已经完成向师一级的扩编。此时抽调到伊朗的就是五个炮兵师,但也仅相当于20个炮兵团,所以,新编炮兵团也要抽调二十个左右抵达战场,这几乎是将国内所有的新编炮兵团都抽调过来了。

帝国中央国防军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欧洲古典军事编制的地方是灵活,战争状态的一个师通常接近3万人。炮兵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最高可以配备四百多门火炮。

所以,在1917年10月之前。宋彪有把握将中东远征军的火炮力量扩大到超过奥匈帝国1。5倍的程度,并且在机动作战中持续保持三倍于对手炮兵压力。

宋彪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规划,原因恰恰在于奥匈帝国的陆军战斗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超。因为帝国内部存在着二十多个民族,并且各民族都不占据绝对优势,使得部队内部的军官、士官、士兵之间的语言各不相同,民族也不相同,在管理和协调上极为艰难,民族主义情绪也让很多部队的士兵一战即溃。

特别是奥匈帝国的帝国国防军,情况糟糕透顶,只有意大利的军队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但比意军厉害的地方是奥匈帝国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防卫军几乎都是单一民族和地区的部队组成。他们反而拥有较高的作战力,最离谱的时候有四个团在山地地区抵抗了意军150个步兵团的进攻。

可不管是奥匈帝国,还是意大利王国,陆军编制的混乱不堪和对国家的向心力差都是作战力低下的一个主要诱因。

如果不想和奥匈帝国长期消耗下去,宋彪意识到中央陆军就必须发挥快速机动的作战特点。大胆的进攻,快速穿插和快速的调集精锐不断围歼对手。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必须解决拦路虎奥斯曼帝国。

这也不是一个多么值得恐惧的对手,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比以前的清王朝好不了多少,只要帝国中央陆军真正发力,奥斯曼陆军是根本挡不住的。

随着帝国远征军在伊朗的驻军逐步扩大。奥斯曼帝国也意识到背腹受敌的威胁,将大军抽掉到两国边境地区驻防,并且在阿马拉和巴士拉两个地区驻扎重兵。

这样的军事部署显然是不对的,而且是大错特错,虽然这个部署是德**事顾问替奥斯曼帝国做的决定。

如果是宋彪,他宁可将主力部队只缩在两个相互能够兼顾的点,而不是沿线大规模布防,因为奥斯曼帝国陆军的作战力是较低水平的,越是这么长距离的布防,实际的防御效果就越差。

德军顾问帮助奥斯曼帝国设计了完善的现代防御沟壕,从1917年1月到3月,在伊朗和伊拉克的交界线地区布置了多条防线,保护着140公里长的边境线。

3月的伊朗是如此的干燥,雨季仿佛遥遥无边,尘沙总是随着大风卷起,铺天盖地的横扫过宛如戈壁一般的大地。

宋彪这段时间一直以新的身份在伊朗指挥部队,甚至连英法都不知道他居然在伊朗,这就是当君主立宪制皇帝的好处,即使你从帝国消失,只要内阁还在继续运转,就不会有人感到任何的不适,以及不正常的征兆。

仔细的权衡战局后,宋彪决定大胆的用主力部队直接绕过德**事顾问设计的边境防线,用大规模的迂回战直插阿马拉,击溃奥斯曼帝国在阿马拉城的驻军,双向夹击防线,最后再进攻德**事顾问以为中国远征军首先应该进攻的巴士拉。

1917年3月22日,第一步兵师、第四步兵师在一个卡车辎重旅和六个新编团的配合下直接绕过防线,昼夜不停的两天急行军130公里,直接进攻阿马拉后方,这样的突然进攻让奥斯曼军队毫无防备,整个战斗中也显得极度恐慌。

只用了两个小时的交战,近十万的防军就溃不成军,在此之后,六个新编团留下来驻防,两个精锐主力师直接南下,和第二、第七等主力师围歼防线中断地区,最后南下进攻巴士拉,并且迅速攻入科威特,保证了港口的贯通,使得帝国远征军的船队可以在科威特实施大规模补给输运。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东部伊拉克地区大量抽调了超过百万的部队防御。但这些部队的实际水平远差于当年的日军,从1917年3月22日开战到4月7日,中国远征军就一路进攻到摩苏尔,几乎全境占领了伊拉克区,并且同俄军在亚美尼亚地区和阿塞拜疆一带形成前后夹击奥斯曼帝国的局面。

就在宋彪作为实际上的总指挥官抵达摩苏尔,准备进一步领军击溃整个奥斯曼帝国时,却收到了最新的消息——美国在4月6日正式宣布对德国宣战。理由还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奇摩尔曼电报。

这样的消息让宋彪稍稍有点惊讶,他原本以为在中国参战之后,美国可能不太会考虑主动参战。毕竟意义已经不大,但随着中美两国先后加入大战,这场战争显然失去了最后的悬念。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美国宣布参战后不久,在南线损失了六十万陆军的奥斯曼帝国就彻底放弃了抵抗,同意接受停战谈判,即便停战的条件极为苛刻。

宋彪随即调整了原有的战略,率领主力部队转移到贝鲁特港口,准备从这里乘船直接抵达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以此为跳板进攻巴尔干地区,直接进攻奥斯曼帝国陆军,而大部分的部队则横跨整个奥斯曼帝国,大量收缴奥斯曼帝国的武器装备。没收一切战争物资,为大规模的反攻德奥做最后的准备。

实际上真正刺激美国宣布参战的原因是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此时谁也不知道俄国沙皇退位之后的新政府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协约国条约,如果俄国不继续进攻德国,单靠英法。再加上中国也未必能结束战争。

特别是中国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从中东发起进攻的军事战略后,可能不等中国进攻到德国,德国就已经提前击败了英法联军,正是因此,美国才决定出战。

现在除了英法最为着急外,中美意其实都在观望俄国的态势。美国即便登陆欧洲之后也一直在等俄国的情况明朗化,此后才决定完全发力攻打德国。

由于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军没有乘胜大规模推进到奥斯曼帝国,让中国独吞了整个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这一点也完全超乎英法俄最初的设想,帝国陆军以协约国的集体名义占领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实施军事管制,大规模从奥斯曼帝国抽调和查抄物资,继续用于支持对奥匈帝国的作战。

此时的德奥海军基本分裂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在黑海,一部分在亚德里亚海,但在这里基本都被法意海军消灭的差不多了,这对于帝国大规模在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