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脑在7 岁时已经完全成长,智力也是发育较早的,尽管还需要时间成熟。智力
在探测周遭的整个世界,不断地寻求滋养。在孩提时,生存的本身就是清新的喜
悦,所有的事物都闪烁着新奇的魅力。

    在早年,生命是如此的新鲜,感觉未被重复使用而如此锐利,孩子在生活中
并未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总是在静默中掌握生命的本质——经由个别的情景和
经验获致其基本的性质和一般的轮廓。用斯宾诺莎的话来说就是:孩子从永恒的
角度,在学习观察周遭的人和事。

    早年对外在世界的直观知识既有深度也很强烈,足能解释为什么童年时期的
经验,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完全浸润在周围的
环境中,没有其他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开。我们把四周的事物,看作该类别中
仅有的,好像其他东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万物竞秀,这
一初始的心境渐次消失,跟着消失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耐心。

    最初的世界观

    我们生命中最早的岁月,就这样奠定了我们的世界观,不管是肤浅还是深刻。
虽然这一观念在日后可能扩大并使之完整,但实质上不会有所改变。这种纯然客
观而充满诗意的世界观构成孩童时代的根本,并且意愿在活力尚未发达之时而能
持续。受到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我们在孩童时代对于吸取纯粹知识的关切,远远
超过如何运用意志力。因此,我们在许多孩子脸上,可以看到那种严肃而沉思的
表情。在描绘小天使时,尤其是“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小天使,拉斐尔运用这一
表情,最是得心应手。孩童时代的岁月,就这样弄得充满幸福,回忆那些日子总
是不能免于向往和遗憾的。

    我们越年轻,每一个别事物越是代表其隶属的整体;而年事增长,这种情况
就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在孩提童年和青年时代所获得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成
为我们日后所得全部知识的永久性的大标题——那些早年的知识形式,似乎在演
变成项目,以后经历的后果就在那些项目下进行归类,虽然我们心中并不总是明
晰地具有这些知识。

    天性的智慧和品德

    我们就这样热心致力于认识事物的外观,以原始的方式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
;在另一方面,教育却把“概念”灌输给我们。但是,概念对于事物的真实的和
基本的性质,不能给以信息,而这些了解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和真正的内涵,只能
经由“直观”的途径才能达到。这一类的知识决不可能从外界注入我们脑中,我
们必须靠自己为自己而获致。

    所以,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都从他自己天性深处发展而来,而非外来影
响的结果。任何教育计划——不管是裴斯泰洛齐(Pestalzzi ),或是别的教育
家——都不能把天生的笨伯转变为明白事理的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生下来
是笨伯,到死还是笨伯。

    想像的伊甸园在童年的岁月中,我们对于世界的外表,也就是心性的表象,
知道的比较多,而对于世界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心性的本身,了解很有限。由于
客观的一面讨人喜欢,而内在的或是主观的一面却是那么可怕,年轻人对它还比
较陌生,于是在他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他把在自然和艺术中所见到的一切美丽形
式,认为众生和万物都是那么幸福地生存;它们从肉眼看来是美丽非凡的,于是
他想,内在的一面必然更为漂亮。在他面前展现的世界宛如另一个伊甸园。这是
一片人间乐土,我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生命的布景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领略到事物或存在的另一面,也就是意愿的一面。我们
每有所求,都会事与愿违。然后,是大幻灭(觉醒)时期的来到,这一时期极为
漫长。但是,这一时期不过刚刚开始,许多人就会对你说:(我)幻想的年代已
经度过了。然而,全部过程才刚刚开始,它的势力还在伸展,而且越来越致力于
控制整个人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童年,生命看起来像是戏院里的布景,因
为我们是从远处看去;在老年,布景依然,这时我们却已走到非常临近布景的地
方。

    /* 85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五章阶段人生(2 )

    幸福的幻影

    春天开始,树上的嫩叶子颜色相似,形状也差不多一样。在人生的最初几年,
我们都彼此相似,大家和睦。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相异就开始了。像一个
圆周的半径范围,我们越往前走,分离就越大。

    我们生存的前一半所占有的优势,比后一半多得多。青年时期是前一半的剩
余部分,因为要追求幸福,弄得烦难和困苦重重,似乎觉得“幸福”在人生路途
之中是一定可以遇到的,这一希望到末了总是失败,导致满腔怨恨。某种模糊的
未来幸福是在梦想中诞生,由空想构成的,这种幸福的幻影在我们眼前浮动。我
们寻求它的实体,徒劳无功。年轻人无论处境如何,一般都对现实不满,他把失
望完全归罪于自己一生初始的情况,因为跟他原来的期望非常不同。而究其原委,
是他现在初次体验出人生到处都是空虚和苦难。

    如诗人生

    “世界对人是宽宏大量的”,一个年轻人在早期教养中如果能除去这一观念,
对他将有很大的好处;但教育的一般结果是加强这一妄念,我们对人生的初始观
念,通常是从小说而非生活实际中得来的。

    在我们青春时代明媚的早上,人生的诗歌在我们面前展现壮阔的景色,我们
奋不顾身,热切地要看它实现。我们简直是期望能抓住彩虹!青年预期他的事业
宛如有趣的浪漫,这里就隐藏着我一直在叙述的失望的胚芽。这些景象如此可爱,
其原委就在于它们是空想的,并不真实。在观看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居于纯知识
的领域,这一领域是自足的,没有真实人生中的熙攘和斗争。试图实现这些想像,
就是把它们定为意志的目标,其过程总是痛苦的。

    人生可以比喻为一幅刺绣,我们在前半生所见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生所
见到的是反面。反面没有正面那么漂亮,但是比较具有教导作用,它能说明丝线
如何绣在一起的。

    真实的痛苦

    我们前半生的主要特征,如果是渴望幸福从未获得满足,我们的后半生就是
害怕遭遇不幸。当年事渐长,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在性质上都
是梦幻似的,只有痛苦是真实的。于是,在年长的时候,我们(或是我们之中比
较明智的)转为专心于消除此生的一切痛苦,巩固我们的地位,少去追逐快乐。
对了,我可以这么说,在年老时,我们比较有能力阻挡“不幸”的到来,在年轻
时,我们比较有能耐逆来顺受。

    心态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听到门铃响声总是高兴的,我这么想:啊,好事来到。到后一
阶段,我在这些时候的情绪却是沮丧多于快乐,我这么想:请上天帮助我!我该
怎么办?对于世人,任何稍有才能或杰出的人在情绪上都有相似的剧变。就为了
这,他们不能说是正正规规地属于这个世界,根据优越的程度不同,他们或多或
少地遗世独立。在青年时期,他们感到被世界遗弃,到后来,他们觉得好像已逃
离这个世界。前一个感觉是不愉快的,出于愚昧;后一觉察是愉快的,因为在这
时候,他们已了解世界的真相。

    与前半生相比,后半生就好像一个音乐乐段的后一部分,它已经降低热切的
渴望,而表现出更多的安谧和宁静。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在青年时,我们
幻想世上的幸福和欢乐多的是,只是不容易相碰而已;年老时,我们知道事情并
非如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心态是完全恬静,尽力享受当前的时刻,我们甚至会
为一些小事高兴不已。

    我们在早年的想像是,此生中的首要事件,还有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在登
场时都会有号鼓鸣奏;当我们年老回顾之际,发觉他们都是静悄悄地来到,好似
从边门溜进来,几乎无人觉察。

    视野明晰

    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的主要结果是“视野明晰”。这是我们成熟的特征,也
使得这个世界跟我们青少年的时候看来不同。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把事情看得平
常,按照实况接受各种事物。而在早年,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